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1)向海图强“风”正劲 加速崛起蓝色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5-09-10

  黄海之滨,风劲潮涌。

  海陆交汇赋予盐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582公里海岸线,455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作为江苏海域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沿海滩涂最广的地区,盐城坚定不移向“深蓝”进军,依靠海洋资源优势,打造彰显国际湿地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即日起,本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聚焦盐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

  今天推出第一篇:《向海图强“风”正劲 加速崛起蓝色增长极》。

  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盐城正吸引一批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日,通泰恒盛风电技术研发总部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投入运营。

  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风电设备健康监测,将研发核心迁至盐城,建设监测系统研发测试中心,构建全链条国产自主可控的风机状态监测体系。

  其采用的“声发射技术”曾用于航天领域,可实现风机关键部件在线监测与故障预警。

  北京通泰恒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龙振宇:“我们这边以声发射为技术核心,做风力发电机重要部件的在线监测。

  声发射是一种在线检测的技术,这种技术就是针对材料层面的一些损伤、破损,针对这些缺陷的检测,我们是从材料层面来直接分析几个重要部件损伤的情况,比如说主轴、主轴承、塔筒、塔筒的螺栓、变桨轴承的一些损伤的监测。

  ” 在研发测试中心实验室内,多项核心技术正在推进:主轴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螺栓疲劳测试保障安全,而利用惯性导航技术开发的叶片姿态监测系统,更是攻克着风电运维的又一难关。

  通泰恒盛在国内率先突破空气耦合非接触式声发射技术,通过超声波信号实现叶片内部损伤监测,并主攻故障预警、多源数据融合等行业痛点方向。

  经过这些年在数百台风机上的实践积累,公司产品已能适应零下40℃至70℃的极端环境,在高震动、高电磁干扰的风电场景中实现稳定运行。

  北京通泰恒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壮:“通泰恒盛公司主要是研究以及应用工业诊断,相当于是一种我们叫‘工业听诊器’的声发射技术,目前这个技术中国算是后来居上。

  在风电我们从最开始的解决了几个技术突破问题,一个是高灵敏度的芯片级的采集传感器,我们做的前置的边缘计算,基于AI的算法、基于大数据,我们最后做到可以基于人工智能的所有的数据的预测、感知、诊断、预报。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是从芯片级到我们最后的算法全部都国产化了,就大大降低了工业采集监测设备的成本,也就是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这种可能性。

  ” 向海发展,装备先行。

  位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海恒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海上风机塔筒、单桩基础等关键部件生产,是盐城打造海洋风电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通过引进新型卷板机和碳刨焊接新工艺,公司将钢板对接缝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远超行业标准。

  目前,企业已与中国华能、中国华电等企业建立合作,年产风电塔筒200台套,基础承载平台150台套,积极开拓欧洲市场。

  江苏海恒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佳庆:“今年的销售额有望突破6亿元,目前,我们在手在制的项目,主要是三峡和国信,近期,我们海恒也新增加了一些设备,在这一系列的设备技改之后,我们现在能够塔筒的生产周期,由原先的一个月,我们现在提升到20-22天,就能够完成一套塔筒。

  ” 扬帆满舵,蔚蓝可期。

  目前,盐城正以辽阔的蓝色胸怀拥抱发展新机遇,海洋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7月底,我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其中风电966万千瓦、光伏1007万千瓦、生物质33万千瓦。

  根据《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6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2000亿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逐梦“深蓝”,盐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实践,拥抱海洋新时代

上一篇:
“河南造”大国重器何以持续“上新”?制造强省建设展现“六新”成效
下一篇:
1元转让,家乐福正式告别青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