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21年长跑,尹同跃终于跃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5-09-06

  这个周末,对奇瑞来说意义非凡,对尹同跃来说更是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多个消息源、甚至包括官方新媒体零星报道,奇瑞汽车IPO申请获香港交易所批准,募资额或达15亿至20亿美元,奇瑞汽车或将计划在下周内通过上市聆讯。  21年长跑,黑头发都跑成了白头发,奇瑞终于要上市了。

  图片  早在2004年,奇瑞就开始筹备上市,但因为和上汽的股权纠纷而搁置。  2007年,奇瑞再度计划上市,不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资本市场环境恶化,上市计划只能泡汤。  到了2016年,奇瑞打算借壳海螺型材上市,可当时奇瑞没有新能源造车资质,上市未获批。  直到2018年,奇瑞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才彻底扫清债务和股权障碍。  今年2月,奇瑞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人生有几个21年?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表示,过去奇瑞一直埋头于技术创新,资本市场运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不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没有上市的整车企业。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没有上市的整车企业,奇瑞汽车的业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图片  销量数据显示,奇瑞2024年全年销售为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创下历史新高;全年出口汽车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利润方面,2022年,奇瑞利润为58.06亿元。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04.44亿元,年度利润增长率接近80%。2024年前三季度,奇瑞利润就达到了113.12亿元,远超2023年利润表现。  明明是个优等生,为啥总是得不到资本的认可?这个问题,尹同跃反思了很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向只懂高技术的奇瑞“理工男”,也要学会讲故事,尤其要讲给资本听。

  图片  去年,尹同跃公开表示,希望在2025年之前完成IPO计划。从那之后,奇瑞筹备IPO的消息就时不时地传出来。  此前报道显示,奇瑞汽车境外上市普通股8月27日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在8月29日再次向港交所提交并更新了初步招股资料。  备案通知书内容显示,奇瑞汽车拟发行不超过6.99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奇瑞汽车18名股东拟将所持合计20.16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流通。  据此次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奇瑞汽车核心业务覆盖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产品销往全球100余个国家及地区,累计销量突破1300万辆,2024年销量排名全球乘用车第11位、中国自主品牌第2位。  招股书还显示,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三季度末,奇瑞汽车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3%、92%和89%%,远高于其它头部车企。  不过,奇瑞当下最紧迫的考验,还是来自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掉队”,以及海外市场的巨大变数。对智能化这块短板,尹同跃有清醒的认识,而且采取了最高效的办法——跟华为捆绑,一步就站上了巨人的肩膀。  在新能源方面,即便捆绑了华为推出了智界,但想在销量上取得好的业绩,也不是简单的事。  数据显示,2024年的营收中,燃油车贡献的收入占比奇瑞的7成,新能源车占比仅16%。不但营收占比较低,其毛利率也只有不到15%。此前,尹同跃也公开承认奇瑞在新能源方面“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据悉,奇瑞新能源在2010年就已经成立,早在2014年年底,奇瑞就以QQ车型平台为蓝本,推出了eQ电动车。但奇瑞未能及时抓住市场爆发的最佳窗口期,被不少后来者反超。

  图片  意识到错失风口的奇瑞,也开启了追赶模式,尹同跃不仅喊话“不再客气”,更是动作频频:宣告五年砸1000亿元搞研发,瞄准芯片、混动、电池、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同时,奇瑞还与华为深化智界2.0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加码。  奇瑞如果上市,对其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也是大有帮助的。据招股书规划,IPO后奇瑞将推动新能源业务,奇瑞汽车在今年下半年要完成200万辆的销量目标,全年营收突破6000亿元,冲刺全球汽车排名前十。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2027年实现批量上市,新能源车型纯电续航突破1500公里,逐步缩小与比亚迪、特斯拉的技术差距,并且借助上市提升国际影响力,完善海外市场布局。

  图片  奇瑞汽车IPO申请获证监会批准,标志着这家老牌中国车企终于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然而,这场IPO更像是一场被动中的主动突围,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期的深刻挑战与机遇。  奇瑞兼具地方国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本的双重身份。国资背景为其提供了资源支持与政策韧性,但也可能带来决策效率、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桎梏。此次IPO后,如何平衡市场化竞争与体制内约束,将考验其治理智慧。  眼下,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再也不是前些年喊“狼来了”,而是狼真的来了。  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弱势品牌陆续出局。奇瑞虽凭借出口优势(连续21年出口第一)暂避国内红海厮杀,但长期看,全球市场竞争同样残酷。IPO融资若不能高效转化为技术迭代和品牌升级的动能,则可能陷入“上市即巅峰”的困境。

  图片  再说几句  奇瑞IPO获批是自救的关键一步,但绝非终点。资本市场给予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倒逼改革的外部压力。能否借上市之机重塑产品体系、激活组织效率,将决定这家“老兵”能否在新能源时代重获话语权。中国汽车工业不需要多一个平庸的上市公司,而需要一个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型企业。奇瑞的机会窗口,正在打开,但也正在收窄。  举报/反馈

上一篇:
私募暑期调研忙,医药最受追捧,冯柳、董承非、林鹏等名将现身
下一篇:
伟链的光互联赛道 —— 新能源的倒影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