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民营银行离不开助贷
发布时间:2025-09-05

  在我看来,国内的民营银行都主要是干助贷的。其实就分两类,一类是靠助贷输出资产的两家头部银行,另一类则是依赖牌照优势、为各类助贷平台提供资金支持的“资金方银行”。无论包装美化的故事说的再好,扒开财报就都一清二楚。

  从去年底至今,可以说是民营银行做助贷的“黄金时期”。因为网贷新规即将落地,不少城商行、农商行出于合规考虑或怕成为“接盘侠”,纷纷收缩甚至退出24%以上定价的资产。这时候,民营银行勇敢的当了“逆行者”,以6%甚至更高的固定收益率大举接手,短短半年赚得盆满钵满。看看今年中期哪些民营银行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基本就是靠这一波行情“捞了一票”。

  反观那些在此期间主动退出助贷的银行,比如刚换帅并逐步压降助贷规模的三湘银行,中期财报显示其营收仅6.51亿元,净亏损却高达2.41亿元。更触目惊心的是其资产负债结构:总资产517亿元,净资产仅47亿元,负债率高达90.9%。没有助贷支撑,真实的民营银行生存困境一目了然。

  民营银行离开助贷是真不行。

  01

  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

  三湘银行合规经营、不依赖助贷的发展思路,从理念上来说确实值得尊重。毕竟金融业务本质还是要做稳做久,不能总指望高收益覆盖高风险那一套。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民营银行要网点没网点、要人员没人员,就连最初设想的“股东资源赋能”如今也基本失灵。

  最早批的民营银行,背后是正泰、永辉、腾讯这类实业或互联网巨头,可真正能把股东场景有效转化为金融能力的,寥寥无几。说到底,现在绝大多数民营银行做助贷的核心逻辑,早已不是什么科技赋能或模式创新,而是最原始的“监管套利”。

  什么叫监管套利?就是传统银行因为体制、合规、风控偏好等原因不能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业务,民营银行靠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宽松的容忍度“捡起来做”。尤其是跨区域高定价资产,城农商行被属地限制和审慎经营压得不敢轻易出手,网贷平台在持续被清退,这个时候民营银行反而成了市场上所剩不多还能承接这类资产的正规军。

  你说这是风险?当然是。但在眼下这个节点,它更是红利。

  事实上,几乎每个有民营银行的省份都清楚,如果连这点红利都不给,这家银行基本就很难活下去。不让做助贷,不让跨区域吸收高收益资产,难道真指望它靠一两个线下网点、几十个人的团队在本土和四大行、城商行抢客户?这不现实。所以很多时候,监管与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你可以适当做一些,但要注意尺度,别搞出系统性风险。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类业务也确实成为很多民营银行的生命线。我们不需要点名,只要看几个关键指标:哪家民营银行净利润突然大涨,哪家规模快速攀升,基本都绕不开助贷类资产的支持。甚至可以说,当前阶段能实现稳定盈利的民营银行,绝大部分都在以不同形式参与助贷生态,无非怎么包装罢了。

  02

  未来的路怎么走

  这口饭能吃一时,能不能吃一世是不知道的。

  一些较早开始“去助贷化”的银行,比如前面提到的三湘,逐步压降合作规模后,业绩快速变脸,从盈利跌入亏损,资产质量不但没好转,甚至因为缺乏高收益资产对冲反而更吃紧。这种反差恰恰说明,在目前的金融环境和监管政策下,民营银行还远远没到能“离开助贷独自行走”的阶段。

  所以我们才看到一种略显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政策持续收紧,不断强调地方法人银行要回归本地、回归主业,另一方面民营银行仍在想方设法通过互联网贷款、联合贷、助贷合作等方式向外要规模、要收益。你说它们不听话吗?也不是,根本问题是生存空间实在太窄。

  我始终提不太成熟但很直接的建议,既然现实已经如此,不如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在风险可控、运营透明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允许民营银行开展自营36%定价的线上贷款业务,注意,一定是自营,不是助贷。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把原来“藏着掖着”的助贷合作变成阳光化、自营化的产品,风控、资金、数据全部自主,更利于监管穿透;二是高定价能覆盖高风险,尤其适合民营银行服务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中小微客群;三是从根本上减少对助贷平台的依赖,真正锻炼自身能力。

  如果连这样的业务都做不起来、做不好,那或许说明某些民营银行从诞生之初就缺乏可持续模式,它们或许只是历史的产物,该退出就退出,该整合就整合,不必强留。

  说到底,民营银行是中国金融多元化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我们不能既要它们创新、突破、服务小微,又不给足够的工具和空间。助贷虽然不是最终答案,但在现阶段,它仍是一根重要的“拐杖”。

  扔掉拐杖之前,总得先学会走路。而在还没能独立行走的时候,民营银行离开助贷,可能真的不行。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消金界平台观点。

上一篇:
降成本、促绿色、强保障!清远高新区携手供电局打造一流用电营商环境
下一篇:
招商银行5.05万、西安银行2.28万:月薪差里的“统计值”与“实际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