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招商银行5.05万、西安银行2.28万:月薪差里的“统计值”与“实际感”
发布时间:2025-09-05

【超新星财经/原创】

随着A股42家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披露收官,约260万银行从业者的薪酬数据正式浮出水面。

整体来看,行业薪酬呈现“总量回暖、结构分化”的特征:上半年人均月薪达3.02万元,同比微增1300元,扭转了去年同期降薪5300元的趋势;但细分维度下,银行间的梯队差距、高管与基层的收入落差、区域与岗位的薪酬分化仍十分显著,且统计数据与员工实际体感存在差异。

01 24家银行月薪超3万,头部与尾部差距翻倍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薪酬实现“触底回升”:42家上市银行上半年累计支付薪酬总额达4681亿元,覆盖255.2万名员工,人均半年薪酬18.1万元,折合月薪3.02万元。

这一增长与银行板块市值回归A股第一大板块形成呼应,侧面印证了行业经营状况的边际改善——随着信贷规模稳步扩张、中间业务收入回暖,银行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意愿有所回升。

但薪酬增长并未实现“普惠”,而是呈现出鲜明的梯队分化格局,且差距进一步拉大。从细分梯队来看,可清晰划分出三个层次:

第一梯队:头部股份行与东部城商行领跑,12家月薪超4万。这一梯队以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人均月薪均突破4.5万元。其中,招商银行以5.05万元的月薪位居榜首,南京银行(4.82万元)、宁波银行(4.54万元)、兴业银行(4.54万元)紧随其后;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等6家机构月薪也超过4万元。

这类银行的薪酬优势源于两大核心:一是业务结构更优,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业务贡献高利润,如南京银行上半年金融市场业务奖金兑现推动薪酬增速达11.2%;二是区域经济支撑,江浙沪、珠三角等东部地区经济活跃,不良率低(江浙沪区域银行平均不良率0.98%),利润留存空间足,可支撑更高薪酬包。

第二梯队:国有大行居中,月薪2.5万-3万元。六大国有银行因员工基数大(合计183.79万人,占上市银行员工总数72%)、网点下沉深(县域网点占比普遍超50%),平均薪酬相对偏低。

其中,中国银行以2.82万元月薪领先,交通银行为2.75万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为2.63万元、2.62万元、2.52万元、2.49万元。

尽管薪酬绝对值不高,但国有大行上半年普遍实现薪酬微涨,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月薪同比均增加900元,反映出其在“稳就业、保基层”导向下的薪酬调整策略。

第三梯队:地区城农商行垫底,月薪不足2.5万元。以郑州银行(2.47万元)、西安银行(2.28万元)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商行,因区域经济增速放缓、不良率高企(部分机构不良率超1.6%),薪酬水平明显落后。

这类银行不仅薪酬基数低,且增长乏力——青岛银行成为24家月薪超3万银行中唯一负增长的机构,月薪同比下降2.3%,核心原因便是山东区域不良反弹导致绩效奖金打折。

从数据对比来看,第一梯队头部银行(招行5.05万元)与第三梯队尾部银行(西安银行2.28万元)的月薪差距达2.77万元,近乎翻倍,凸显出银行业薪酬“马太效应”的加剧。

02 33家银行管理层薪酬下降,反向讨薪机制常态化

与基层薪酬微涨形成对比的是,银行管理层薪酬持续压降,且“风险约束”成为薪酬改革的核心关键词。这一趋势既源于监管对金融机构“控高”的要求,也与银行业强化风险责任绑定的导向密切相关。

从降薪范围来看,2024年42家上市银行中,33家管理层(董监高)薪酬总额同比下降,占比达78.5%,且降幅显著。其中,长沙银行降幅最为突出,2024年高管薪酬总额从2023年的1411.1万元降至248.5万元,降幅82.4%;光大银行高管薪酬总额从2394.3万元降至983.4万元,降幅58.9%。即便此前薪酬较高的股份行,高管薪酬也明显收缩——招商银行行长王良2024年薪酬296万元,较2023年的345.32万元下降14.23%;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杨兵兵等高管2024年税前薪酬均降至150万元上下,较上年明显下滑。

2025年上半年,高管降薪趋势进一步延续。郑州银行半年报显示,其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从去年同期的1.04亿元降至5957万元,降幅超42%;多家银行在中报中明确提出“薪酬与价值创造挂钩”,如招商银行强调“遵循价值引领、工效挂钩、风险约束原则”,将高管薪酬与资产质量、营收利润等核心指标深度绑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反向讨薪”机制(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已从政策要求落地为行业实践。根据银保监会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银行需对违法违规、风险超常暴露的相关人员追索已发放薪酬。

从执行情况来看,招商银行2022-2023年累计追回绩效薪酬超1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对风险暴露人员执行扣减、止付;郑州银行、宁波银行等也在中报中披露,已建立薪酬延期支付与追索扣回制度,部分机构将递延支付比例提升至50%-60%,确保风险责任与薪酬回收同步。

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高管降薪与反向讨薪的结合,本质是“让薪酬回归责任”——既避免管理层“旱涝保收”,也通过风险绑定倒逼其更重视资产质量,这是银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重要体现。

03 政策导向下的“提低”,为何员工仍觉“被平均”?

在高管降薪的同时,监管与银行均提出“薪酬向基层倾斜”,尤其是向县域、一线岗位倾斜,试图缓解“被平均”现象。但从员工实际反馈来看,统计数据与真实体感仍存在明显差距,核心原因在于薪酬结构、统计口径与绩效压力的三重影响。

从政策落地来看,国有大行成为“基层倾斜”的主力。农业银行在中报中提出“倾斜配置县域薪酬资源”,县域员工薪酬增幅达8%-12%,同时加强青年英才选拔,鼓励员工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工商银行明确“薪酬资源向基层员工倾斜”,通过“基础工资+技能津贴+数字产能奖金”模式,提升一线网点员工收入;邮储银行则针对县域网点推出“超额利润分享”,将基层网点利润与员工薪酬直接挂钩。

这些举措确实让部分基层员工受益,如某县域农行客户经理表示,上半年技能津贴增加了1500元,数字产能奖金也因线上业务增长多拿了800元。

但员工的“体感落差”仍客观存在,主要源于三个层面:

一是统计口径与实际到手收入的差异。财报中的“人均薪酬”是基于“支付给职工现金+应付薪酬变动”计算的总费用,涵盖工资、奖金、社保、公积金、企业年金等,并非员工实际到手金额。

二是绩效压力与薪酬兑现的不确定性。基层员工薪酬中,绩效奖金占比普遍达40%-55%,但兑现难度逐年加大。

三是岗位内部的薪酬分化加剧。即便在同一银行、同一网点,不同岗位的薪酬差距也在扩大。

04 江浙沪“薪酬高地”与科技岗“溢价”,重构行业人才流向

除了银行间的梯队差距,区域经济差异与岗位战略属性,正成为影响银行业薪酬的两大关键变量,甚至重构了行业的人才流动格局。

从区域维度来看,薪酬呈现“东部领跑、中西部追赶乏力”的格局。将24家月薪超3万的银行按总部所在区域划分,江浙沪8家银行平均月薪达4.31万元,珠三角3家达4.12万元,京津3家达3.98万元,而成渝3家、鲁豫4家、东北1家的平均月薪分别为3.55万元、3.24万元、3.05万元,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这一差异的核心逻辑是“资产质量决定薪酬包”——江浙沪区域银行不良率仅0.98%,拨备覆盖率402%,利润留存充足;而东北、鲁豫区域银行不良率超1.6%,拨备覆盖率不足270%,利润需优先计提拨备,可用于薪酬的资金有限。

从岗位维度来看,数字化转型与绿色金融推动“岗位薪酬溢价”凸显。随着银行加速向“科技+金融”转型,金融科技岗成为薪酬增长最快的领域:区块链架构师年均薪酬突破120万元,AI训练师薪酬中股权激励占比达25%-30%,监管科技(RegTech)岗位薪酬年增速达15%,远超行业均值。

摩根士丹利调研显示,2025年绿色金融岗位薪酬溢价达35%,碳金融产品经理薪酬竞争力指数较传统岗位高35个基点。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薪酬数据,看似是一组简单的数字变化,实则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缩影。

整体回暖的薪酬总量,反映出行业经营压力的边际缓解;而梯队分化、高管降薪、基层倾斜、区域与岗位差异,则体现了监管引导下“公平与效率平衡”的改革方向。

这种调整或许会伴随短期阵痛,但长远来看,将推动银行业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毕竟,薪酬不仅是员工的“柴米油盐”,更是行业发展方向的“指挥棒”。

上一篇:
民营银行离不开助贷
下一篇:
归母净利增营业利润降!这家上市银行什么情况?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