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银光镁业: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跑”
发布时间:2025-09-04

  从打破国外军工材料垄断到引领行业清洁生产革命,从实验室里的原子级探索到生产线上的智能化锻造,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光镁业”)凭借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硬核实力,在镁合金材料领域持续突破,不仅构建起从矿山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更推动中国镁业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技术领跑”的质变跨越。

  创新体系筑基石:

  产学研用绘就协同图谱

  在银光镁业的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低下头、沉下心,深入镁合金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应用。这是国内镁行业首个实现“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转化”闭环的研发高地。

  依托“自主研发攻坚、产学研用协同、全员创新赋能”的三级体系,技术中心构建起独特的创新生态。240名研发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中,10名硕士、3名在读博士与11名高级职称专家形成攻坚梯队,2024年联合重庆大学等13所高校院所,引入115人的外部专家资源,攻克19项关键技术。这种“内育外引”模式催生出惊人的创新效率:研发投入连续3年超营收3%,转化成果带动新产品利润是传统产品的多倍。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平台集群的“国家队”阵容:镁合金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镁铝创新中心等2个国家级、1个省级平台,8条涵盖压铸、挤压、锻压的中试生产线,设备原值超3300万元。其中6300吨大型压力机可锻造超宽航空级构件,填补国内空白;连续铸轧生产线能轧制直径800mm的超大铸棒,技术指标领先全球。

  技术突破破壁垒:

  从实验室到军工的硬核跨越

  “过去鱼雷电池板依赖进口,现在我们的产品性能更优。”银光镁业技术中心材料研发部负责人手持一块银灰色板材介绍道。这块由银光镁业自主研发的镁合金电池板,不仅结束了我国水下兵器关键材料的进口依赖,更成为技术中心众多“卡脖子”技术突破的缩影。

  近3年,银光镁业瞄准镁合金“高强高韧、耐蚀耐磨、低成本加工”三大行业痛点,交出亮眼答卷:YGB系列稀土镁合金解决锆元素偏析难题,使军工舱体锻件合格率提升30%;镁锂合金挤压工艺实现板材伸长率超50%,为航天器轻量化提供新材料;石油管道桥塞用可溶镁合金,量身定制10余种配方满足不同腐蚀环境需求。这些突破累计转化为10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2项),2024年新增专利受理48项,主导制定的《镁冶炼渣回收处理规范》斩获全国行业标准优秀奖。

  在军工领域,其研发的某合金材料批量供货,相关技术获中国兵器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民用市场,AZ80改良合金屈服强度提升30MPa,成本降低15%,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优选材料。国际舞台上,大尺寸航空用镁合金板摘得“2024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创新产品奖”,让“中国镁造”首次站上该领域最高领奖台。

  行业引领树标杆: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

  走进银光镁业的封闭式原料车间,自动化输送带将白云石原料精准送入熔炼炉,全程无粉尘外泄。这套自主研发的清洁生产系统,使原镁冶炼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渣全利用,改写了镁冶炼“高污染”的刻板印象。

  作为国内镁产业链最长的企业,银光镁业技术中心从未止步于自身发展。他们通过搭建金属镁公共服务平台,每年为50余家上下游企业提供检测服务超千次;与多家军工院所共建研发基地,带动军工配套企业技术升级;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使我国超大尺寸镁合金焊接技术跻身全球前列。如今,其原镁产量占全国2.6%,深加工产品占比超10%,形成年产6.5万吨原镁、5万吨深加工产品的产业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链主企业”。

  从1988年的单一冶炼厂,到如今拥有压铸、挤压、轧板等7条深加工生产线的创新巨头,银光镁业的转型之路印证着中国镁业的升级轨迹。站在新起点,技术中心正以博士后工作站培育高端人才,以新型储能材料平台拓展应用边界。

上一篇:
高压快充,谁是盈利最强企业?
下一篇:
沪土拍揽金超111亿 现「新面孔」受关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