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淘宝闪购5万家闪电仓追平美团?双方争夺战才刚开始
发布时间:2025-09-04

    出品/即时刘说  撰文/刘老实  2025年二季度,中国即时零售赛道迎来了一场颇具戏剧性的“数据撞衫”。  8月,美团与阿里巴巴先后发布季度财报。双方均高调宣布同一项关键基础设施规模——闪电仓数量突破5万家。表面看来,势均力敌。深入审视,却是一场关于速度、策略与真实渗透率的深层较量。  美团在二季度财报中明确,其闪购业务已联合多方合作伙伴,在全国建成超过5万家闪电仓。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0月美团公开这一数字仅为3万家。也就是说,在短短8个月内,美团以每月近2500家的速度新增2万家闪电仓。如果保持这一扩展节奏,其早在2023年即提出的“2027年实现10万家闪电仓”目标,已几无悬念。  几乎同一时间,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中宣称。淘宝闪购的闪电仓规模“已超过5万家”,订单量同比激增360%。并特别强调其25%的商品供给来自阿里系供应链。盒马接入后,线上日订单突破200万,同比增长70%。成为其生态协同的战略案例。  然而,这两组“5万”并非处于同一时间截面。美团统计节点为6月30日,而阿里则延至8月底。也就是说,美团用8个月新增2万家。阿里则很可能在更短的时间窗口内(尤其是淘宝闪购业务上线仅4个月)实现了规模的高速追赶。  即便考虑口径差异,这也是一项令人瞩目的平台动员能力的体现。阿里之所以能急速逼近,策略可谓犀利且直接。  从“闪购”到“闪电仓”,淘宝闪购几乎照搬美团闪购建立的品牌与前置仓术语。这种策略虽看似缺乏原创。却在用户认知与商家迁移中显著降低了转换成本,迅速激活市场记忆。  再凭借1688的生态供应链优势。阿里通过数据与物流联动,快速导入原有电商资源。显著缩短冷启动周期。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市场上的闪电仓数量最多也只有5-6万家。而且最早均是在美团赋能下成长起来的。淘宝闪购闪电仓数量目前还不可能超过美团。  由于蒋凡在会上并没有详细透露这5万家闪电仓的组成结构。我们无法判断其数据的准确性。  对此,有闪电仓品牌商负责人向刘老实直言:“美团闪购刚宣布有5万家闪电仓,淘宝闪购接着就跟进宣布也有5万家闪电仓,像是在刻意凸显‘你的,就是我的’。”  这种镜像般的竞争姿态。既凸显了阿里作为追赶者的执行效率。也折射出其对美团既定路径的某种默认与借势。  该负责人还向刘老实透露:“美团战投近期已开始密集拜访各大闪电仓品牌。”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其目的无外乎是通过对这些品牌进行投资或其他政策,留住他们,避免他们入驻或直接转战淘宝闪购。  尽管数字层面相近。但双方与品牌的合作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要知道,当初美团闪购以流量扶持、返点激励和低佣金等策略。吸引了一批头部闪电仓品牌与美团闪购深度合作。它们短期内不可能全平台迁移,构成美团的核心供给壁垒。  反观淘宝闪购,目前仍以兼容性与多端入驻为主。吸引的是中小品牌、区域商家及未被美团重点扶持的长尾供应商。其5万家闪电仓,目前来看。更多来自广泛且低门槛的接入,而非深度共建。  阿里体系内原本承担即时零售角色的饿了么。因订单量规模有限,在闪电仓生态中声量较弱。未能形成美团级别的品牌凝聚力。如今正逐步被整合进淘宝闪购的大框架中。因此,尽管数字上“打平”。但美团的5万家更偏向“深度合作”。阿里则更接近“广泛接入”。  两者在商户质量、订单集中度和品牌忠诚度上,仍有本质差别。  这场较量不仅是数量的比拼。更是合作质量与生态控制力的试金石。  据刘老实调研,发现一个更为深层、也更为讽刺的现实是。尽管美团深度赋能闪电仓。但依旧没有真正解决供应链问题。其入驻闪电仓的商品来源,依然极度依赖外部供应链——尤其是1688和拼多多。  据某头部闪电仓品牌招商人员透露:开设一家新仓需总投资约90万元。其中约70万元用于首批货品采购。而这70万中,仅10万元由品牌中心仓直供。约10万元为本地化采购,剩余50万元(超过70%)则来自1688和拼多多渠道线上采购。  其他几个闪电仓品牌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也就是说,阿里已经通过1688成为美团平台上众多商家实质的“货品供应链”。这也让阿里在这轮即时零售竞争中,已经掌握了供应链优势。  这也为接下来蒋凡所提到的两大动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是“天猫超市全面从B2C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在保持远场的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实现更快速的配送时效体验”。  二是“我们也会积极地引入天猫品牌线下门店加入淘宝闪购,实现天猫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我们预计未来会有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而有趣的真相。平台的竞争边界正日益模糊。  供应链的共用与渗透使得所谓的“对手”。在更深层的商业逻辑中反而成为共生态的一部分。  这也对两家公司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挑战,如何在一场表面争夺商户与用户的战争之外。  构建起真正独特、可控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供应链体系。或许才是决定下一阶段胜负的关键。2025年二季度的这场“5万vs5万”的闪电仓之争。  表面上是一场用户、订单与商户的争夺。实则验证了两个核心趋势。  首先,模式验证完成,行业进入复制爆发期。  美团首创的闪电仓模式已被成功验证。阿里作为追赶者凭借生态与执行能力实现高速复制。可复制性也意味着壁垒并非仅在数量。而更在于服务质量、配送效率与用户心智。  其次,供应链才是终局。  谁掌握商品源头,谁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与体验。  阿里系供应链穿透多平台供给的现实。暗示着未来竞争的焦点或将向后端迁移。整合供应链、降低对其他平台的依赖。将成为下一步竞争的关键。  美团能否在规模之外持续强化商户忠诚与体验壁垒?阿里又能否真正将从货到仓、到消费者的全链路彻底生态化?这场闪电仓争夺战,二季度只是序章。真正的战役,9月份才真正开始。

上一篇:
深耕主业 巩固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下一篇:
紫金矿业子公司拟港股IPO募资超30亿美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