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2025年中国预调酒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趋势预测
发布时间:2025-08-28

  8月26日,百润股份(002568.SZ)披露2025半年报,上半年公司营收14.89亿元,同比下滑8.56%;归母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减少3.32%,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9%。

  RIO主引擎失速,是百润股份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受夜店、餐饮等即饮场景及线上消费受冲击,去年RIO即饮、数字零售渠道收入分别同比下降43.58%、30.75%,线下渠道也微降1.48%。去年百润股份RIO预调酒收入26.77亿元,同比降7.17%,今年一季度,百润股份公司营业收入再降8%,其主力产品RIO预调酒收入亦再度下降。

  预调酒(Ready-to-Drink,RTD)是一种预先调配好的、可以直接饮用的酒精饮料,通常由酒精基底(如伏特加、朗姆酒、威士忌等)、果汁、碳酸水、糖浆等成分混合而成。其特点是方便饮用,无需调配,适合各种消费场景,包括派对、户外活动、家庭聚会等。常见的预调酒品牌有RIO、百威旗下的Mike’s、可口可乐旗下的Topo

  Chico等。

  预调酒作为融合酒类基底与风味创新的即饮饮品,正伴随年轻消费群体崛起、社交场景多元化及饮酒习惯轻量化,成为中国酒水市场增长最活跃的细分领域之一。其以“便捷化、低酒精度、口味个性化”为核心优势,打破传统酒类消费的场景限制,逐步渗透酒吧、餐饮、居家聚会等多元场景。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即饮市场扩容,叠加国内消费升级与供应链成熟,中国预调酒行业经历了从品类教育到规模扩张的转型,市场竞争从早期单一品牌主导转向多玩家分食。除市面上常见的梅见青梅酒、贝瑞甜心等品牌抢占市场份额外,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白酒企业亦纷纷入局,推出预调酒类产品。

  目前,整个低度酒市场可谓陷入混战。预调低度果酒、鸡尾酒、青梅酒等低度潮饮,本质上瞄准的是同一批消费群体,在消费场景上也高度重合,所以RIO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问题。

  预调酒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中国预调酒行业的快速发展,既是消费升级与供应链成熟的必然结果,也离不开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助力。然而,行业仍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监管政策逐步完善等现实挑战。如何在竞争中构建长期壁垒,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思考的命题。

  当前中国预调酒行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头部集中,腰部分散”的特征。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渠道与资金优势,通过兼并收购与供应链整合持续提升份额,CR4与CR8指标显示市场向头部聚集;而中小品牌则通过细分市场与灵活营销在局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导致行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格局——即头部企业尚未形成绝对垄断,中小品牌仍有生存空间。这种集中度特征既源于行业尚处成长期,也与消费需求多元化密切相关,预计未来随着竞争加剧,部分缺乏差异化的中小品牌将逐步退出,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预调酒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分析:

  早期消费者对预调酒的购买多受营销驱动,属于“尝鲜式冲动消费”,复购率较低;随着品类教育成熟,用户行为逐步转向“理性复购”,品牌忠诚度开始形成。调研显示,影响复购的核心因素包括口味稳定性、价格合理性及品牌认同感,而健康化需求(如低糖、零添加)的权重持续上升。此外,用户场景从“群体性社交”向“个体悦己”延伸,“一人小酌”场景的占比提升,推动小瓶装(275ml以下)产品增长,反映出消费者对预调酒的定位已从“社交工具”转向“情绪陪伴”。

  渠道端呈现“线上引流+线下放量”的协同效应。线上平台(天猫、京东及社区团购)凭借数据优势,成为新品测试与用户洞察的重要窗口,直播带货与内容营销可快速引爆单品;线下渠道则承担“即时消费”与“品牌展示”功能,便利店(如便利蜂、罗森)通过冷柜陈列提升产品可见性,而餐饮渠道则通过与火锅、烧烤店合作推出“餐酒搭配套餐”场景化渗透。值得注意的是,下沉市场成为渠道竞争新焦点,企业通过优化物流体系与经销商政策,逐步将产品渗透至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推动消费场景从核心商圈向社区生活圈延伸。

  预调酒行业未来趋势展望

  1.产品创新:健康化与功能化并行

  健康化将成为行业长期主线,低糖、零糖、天然色素等趋势不可逆,部分品牌已开始探索“无酒精预调酒”以覆盖非饮酒人群;功能化则聚焦细分需求,如添加助眠成分的晚安酒、富含维生素的运动后饮品,甚至结合中草药元素的“养生预调酒”,进一步拓展品类边界。

  2.渠道深耕:“全域融合”与“精准触达”

  线上渠道将从“流量运营”转向“用户资产沉淀”,通过私域社群与会员体系提升复购;线下渠道则向“场景化体验”升级,例如在便利店设置“预调酒试饮专区”,或与Livehouse、剧本杀店合作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此外,即时零售(30分钟-1小时达)的兴起,将进一步缩短消费路径,推动“应急性消费”占比提升。

  3.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头部企业可凭借供应链优势与产品创新能力出海,重点布局东南亚、中东等与中国消费习惯相近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将加速本土化进程,通过收购本土品牌、联合本土IP合作等方式渗透国内市场,行业竞争将从“国内单赛道”转向“全球资源整合”。

  想要了解更多预调酒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预调酒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上一篇:
2025巴哈大赛:打造人才共建、技术共创的科教赛事平台
下一篇:
健合业绩稳健:Swisse斯维诗增速领跑,“全家庭营养”战略显韧性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