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2025巴哈大赛:打造人才共建、技术共创的科教赛事平台
发布时间:2025-08-28

    烈日炎炎似火烧,又到一年巴哈时。  日前,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湖州南浔人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202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以下简称“2025巴哈大赛”),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举行。来自全国的115支车队、近2000名学子齐聚南浔,参与此次赛事。  8月底的南浔,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为期5天的2025巴哈大赛的赛场同样热火朝天。参赛选手们个个热情高涨,在秉持创新理念,以实践打磨技能,克服重重困难的挑战和协作中,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迸发着创新的火花。当一辆辆凝聚着莘莘学子智慧的赛车在赛场上狂奔,当一路披荆斩棘在比赛中获胜车队队员们尽情欢呼,当现场技术专家对参赛选手们的创新创意赞不绝口……历经10年、一路走来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意义和价值也愈加凸显:搭建贯穿“产学研用赛”、“人才共建、技术共创”的科教赛事和实践平台,为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和同频共进。  全球首发智能巴哈大赛  创新与实践在这里同频共振  作为国内大学生汽车技术创新的顶级赛事,本届巴哈大赛汇聚全国115支车队、超2000名注册队员,并首次实现燃油、电动、氢能及智能巴哈四大赛道同场竞技,规模创历届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巴哈大赛举办的第10个年头,自2015年创赛以来,这项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大学生参赛的小型越野赛车设计和制造竞赛,本着以创新与实践同频共振的初衷,以兴趣为导向,通过比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将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们进一步掌握汽车结构设计、制造、装配、调教维护、市场营销、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作为全新的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过程,借助巴哈大赛搭建的“产学研用赛”平台,也为中国汽车产业输送了优秀的工程师。  在比赛项目的设置方面,针对行业发展趋势,今年的巴哈大赛除了有从2015年创赛以来保留至今的燃油巴哈大赛,2019年开设的电动巴哈大赛之外,还增设了智能和氢能赛事,其中智能巴哈大赛在今年的赛场现场完成了全球首发。8月20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李顺虎、南浔区副区长贡秋江村、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产品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姜晓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爱武、比亚迪方程豹研究院钟国扬、二一二越野车有限公司品牌中心副总监艾华共同为智能巴哈大赛全球首发揭幕。    智能巴哈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前沿技术,要求参赛车队研发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功能的智能越野赛车,推动高效汽车智能化技术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发展同频共振。在本届巴哈大赛亮相的智能巴哈赛车,集成电动化、智能化与专业越野工程技术,搭载多模态传感器,自适应控制算法及高性能电驱系统,实现在复杂非结构化地形下的自主或半自助越野功能,标志着智能车辆技术在高难度越野场景中取得关键突破。  8月24日清晨,记者来到2025巴哈大赛氢能巴哈的比赛现场,尽管不是在赛场上尘土飞扬地奔驰,但在车间内的氢能巴哈大赛换氢比赛同样紧张激烈,来自7个参赛队的队员们,通力合作,竭尽全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储氢罐更换。赢得这项比赛可不简单,除了选手之间的默契配合之外,车辆储氢罐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便于短时间内更换也至关重要。  “飞跃、翻滚、漂移、碰撞”,在激情四射的巴哈大赛越野赛道,参赛青年工程师们分别在静态比赛、直线爬坡加速赛、操控性比赛及4小时耐力赛(因比赛期间当地高温,组委会将耐力赛的时间缩短至3小时)等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越野赛道上尘土飞扬,车手们拼尽全力驾驶着凝聚着车队集体智慧和汗水的参赛车辆,就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在赛场上展示出自己最佳的状态。每辆在赛道上驰骋的赛车,都是团队反复打磨的成果,都是学子们从书本到实践的有益尝试。  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各组别的年度总决赛出炉:其中,本科组由广西科技大学夺得冠军,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获得季军;职校组由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夺得冠军,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获得亚军,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获得季军;电车组由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夺得冠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获得亚军,深圳技术大学获得季军;氢能组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夺得冠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获得亚军,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季军。    10年持续深耕  搭建“产学研用赛”实践平台  巴哈大赛绝非简单的竞技舞台,创赛10年来,巴哈大赛持续深耕,成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赛”实践平台。  10年来,参赛院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截至目前已有239支注册车队,覆盖192个院校及单位。10年间,巴哈大赛已向行业输送近3万名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有效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难题,成为打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  在本届大赛期间的技术分享研讨会上,吉利大学车队的参赛代表表示,车队在电动巴哈赛车上采用中央控制器集成方案,可以实现控制系统的简化,并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深圳技术大学车队表示,此次参赛的电动巴哈赛车为车队设计的第三代车型,采用小电量换电策略,优化动力电池设计,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  参与智能巴哈大赛的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技术分享中透露,团队在越野场景下开发智能感知技术,通过视觉和激光雷达融合识别可行驶区域和障碍物。采用强化学习和轨迹规划算法,提升车辆自主运动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团队则表示,他们开发的全线控智能底盘系统,可实现四轮独立驱动转向和轨迹跟踪控制。在非结构化道路环境下测试感知和规划算法。    无论是巴哈大赛搭建的“产学研用赛”实践平台,还是参赛学子们的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都得到了企业专家的充分认可。比亚迪汽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巴哈大赛平台对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同时也建议学子们,在设计与实践中要更加注重工程实践与商业思维的结合。“智能越野需解决非结构化道路感知和通过性问题,我们很期待与高校合作探索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方案。”北汽股份相关负责人说。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指出,智能驾驶首先要保证安全性,需结合场景需求开发适用技术,比如如越野环境下的精准控制和驱动系统调节。  在这场赛事下,教育链与产业链实现了深度互动。巴哈大赛以实践育人为火种,将课堂理论熔铸成赛道上的实战能力,让产教融合从抽象概念变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赛场验题”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学生不再是图纸上的旁观者,而是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参与者,这种沉浸式培养模式,既让高校教育扎根产业土壤,又为企业输送带着“实战体温”的新鲜血液,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作为主办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始终站在产业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前沿。从巴哈大赛搭建的产教桥梁,到全行业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学会以持续的行动力,将人才培养的“单点突破”拓展为产业升级的“系统赋能”。不仅为汽车产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实干型人才,更以赛事为支点,撬动了教育改革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为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上一篇: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三张榜单发布,安徽这些企业上榜
下一篇:
健合业绩稳健:Swisse斯维诗增速领跑,“全家庭营养”战略显韧性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