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接连“爆雷”!谁在“绞杀”地方医药流通龙头?
发布时间:2025-08-26

  政策变革、成本失控、资金管理缺陷、新旧逻辑未及时切换,叠加外部风险,共同构成了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相继“倒下”的核心诱因。

  撰文|润屿

  1.48万医药流通企业,再度出现剧烈的波动,区域型小龙头已经打响“倒闭”“关停”第一枪。

  据业内消息,湖北格林药业和福建国瑞药业,近期均出现了资金链问题,正在引进国有投资者。前者因一笔投资周转失灵,后者系全国各商业和各工业集中挤兑,面临资金集中支付、全国商业大部分账期取消、供应体系失衡问题,导致部分供应商无法如期支付货款。

  这并非个例。自去年以来,多家在当地市场享有一定份额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或传统配送商,都出现了生存危机和经营困境,不乏有营收体量在TOP30里的上市公司,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合规问题双重挤压下逐渐边缘化。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10年内,超60%的医药商业公司将面临生存危机。这背后,一条旧的产业逻辑正逐步失灵。

  中小企业,接连“爆雷”

  下降2.9%。

  中康产业研究院最新预测,2025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销售规模约2万亿元,仍呈现负增长的冷峻态势,其中医院同比下降5.7%。依赖购销差价盈利的企业,正在承受生存压力。

  首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国专注于医药流通业务的上市公司约22家,按照年报来看,22家公司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较上年下滑了10个百分点;收入增速、扣非净利润增速降至2017年来最低;另外,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所下降。

  其中,“4+N”格局中的4家千亿寡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虽然地位孑然不动,但除了上药之外,各家企业的利润均不同程度承压。“大哥”国药控股2024年出现上市来营收、净利润首次下滑情况。2025年H1,国药控股净利润达53.37亿元,同比下降9.53%;其医药分销收入达2185.27亿元,下滑3.52%。

  剩下的18家公司,多数为央企和地方国企、少数为民企,他们可谓是支撑起流通行业的中部力量,然其中大部分企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重药控股,于今年4月被查,系2023年年报存在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其利润率在近几年也持续走低。

  海王生物,医药商业流通规模位居全国第9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发布的“2023 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已长期深陷业绩泥潭和债务困境,其耗时三年的国资重组“自救”计划落空,6月宣布终止控股股东变更为丝纺集团(实制人原拟变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

  鹭燕医药,排名15,是福建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高度依赖纯销模式,直接向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供货。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达1.55亿元,同比下滑18.83%。

  昔日几百亿体量的公司瑞康医药,5年来营收连续下滑,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7月其资金操盘手又突然被查。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营收达35.44亿元,同比下降12.11%,归母净利润不到1亿,同比下降32.35%。

  除了22家上市公司外,情况又是如何?

  首先,生存空间不甚乐观。

  中国药品批发型企业数量近几年一直在上升,截至2023年约1.48万家。但从行业集中度来看,光四家“巨无霸”的规模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TOP10药品批发企业占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比重为59.6%,TOP100的比重为76%。也就是说,百名开外,万家流通企业要在愈发狭窄的空间里夹缝生存。

  如果属于大药企里的分公司,或是其县域市场的补充,暂有避风港,但那些曾享誉一方的中小型医药流通公司,就要另当别论了。

  2025年,可以说医药流通行业彻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强者恒强,同时全力向医药全生态链服务商转型。但同时,诸多昔日颇有名气的地方型流通企业,陆续打响了倒闭、关停、暂停营业的“第一枪”。

  在湖北格林和福建国瑞之前,今年3月,云南民生药业因资金链断裂、供应商围堵仓库场面,已引发了行业关注。据熟悉它的人士描述,2017年的云南民生,在当地可谓风光无限。

  以各种各样方式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不得不停止运营、苦寻国资自救的公司,水面之下,应该还有很多。

  * 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5家千亿巨头就位!医药流通进入“寡头”时代

  又一“新旧”交替之时

  医药流通以提升集中度为结果的几次行业大整合,带动了行业的几次波动、进化和洗牌。

  第一次是10年前四大“巨无霸”的上市、跑马圈地、初步给行业“4+N”格局定调;

  第二次是“两票制”政策以来,处在“工业+流通+医院”中间环节的企业加价透明化,同时“倒逼”流通公司承担“垫资”职责,拉长回款周期,垫资压力加大,各家企业运营效率加速分化。“4+N”格局里,“4大全国型龙头+区域龙头+偏远散户”结构发生着动态调整,民营类中小型批发企业盈利能力挑战越来越大。

  第三次动态演进维系至今,这一时期,四大寡头,再加一个2024年诞生的“重庆医药-中国医药联合体,在继续以收并购动作扩大体量的同时,已经全力打起了多元化能力进阶的“组合拳”。

  然而,既无大树可傍,也无资源资金去做服务水平和能力进阶、更长期倚赖于单一传统模式的中小企业,集中陷入到了比以往更剧烈的风暴之中。

  这场风暴,具备四大关键词。

  其一,价格战。

  伴随“两票制”、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医药流通环节被压缩,为维持规模,部分企业采取“以价换量”,价格竞争随之加剧。

  同时,全国1万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要在不到30%的市场份额中生存,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通过降价吸引客户,尤其在基层医疗市场和零售药店领域,价格战成为常见竞争手段,但靠低价抢客户绝非长久之计。

  其二,收账款周转效率分化。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达152天,相继上年增加,医疗机构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问题仍未改善。

  这一点,唯有前4家“寡头”相对乐观,中尾部企业的表现,就看谁的资金池更深厚、能扛住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了。

  受此影响,鹭燕医药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在持续攀升,海王生物、瑞康医药、国发股份等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相对较高,账款周转压力较大。其中,海王生物的资产负债率一直远高于上药、九州通等业内同行,高负债、长账期、商誉减值等多重问题待解。

  其三,企业没有做好合规内控。

  其四,下游客户结构生变。“处方外流”趋势下,下游客户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院外“话语权”越来越大,但很多中小型企业未提前布局院外分销网络。

  如何抵御风暴的冲击?这一问题,就是当下决定流通企业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答案很简单,头部流通企业怎么做的,就跟着怎么做。

  向医药工业延伸,做药,典型如上药;布局CSO业态,除了四大“巨无霸”,区域性流通龙头英特集团也正在这么做。

  往下游走,立稳院外零售市场。

  加强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院内物流管理系统(SPD)项目,助力医院医疗物资管理提质增效。

  向多品类——如医美、特医食品、生物制剂、诊断试剂、宠物食品等延伸,打造新的“标签”,或者跨界跨行做别的生意。最典型的企业如九州通,不仅认真做起了医美业务,研究起了“中药助眠”,而且正准备低调卖电车。

  然而,囿于资源禀赋的绝对差距、市场博弈的劣势地位、以及自身对传统路径的长期依赖,很多中小型企业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结局好点的,顺利找到国资“接手”,筹备期间不生别的波澜,或被寡头时代的“四大天王”收购,再或者找到业内伙伴,共同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但要是运气差点,也许会“消失”在这场风暴里。

上一篇:
广药白云山穿越周期,迎来“第二引擎”
下一篇:
【纪检监督专栏】筑牢“防风林”织密“监督网”——公司系统构建完善大监督体系落地见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