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资企业赴美上市:30年风雨兼程与当下格局新变
发布时间:2025-08-25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的征程已跨越三十载春秋,其间既有资本盛宴的辉煌,也不乏重重挑战的考验。截至2024年7月的最新数据,揭示了中资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历史轨迹与现状格局的深刻变迁。

  

  一、上市全景与结构演变

  (一)历史累计概览

  自1992年起,约470家中资企业通过IPO、SPAC或转板等方式登陆美国主板市场(纽交所、纳斯达克)。行业分布上,科技、消费与互联网行业占比60%,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巨头借此实现全球化扩张;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占比25%,教育、医疗等细分领域占比15%。

  (二)当前存续态势

  截至2024年7月,存续中概股仅约90家,较2021年峰值减少65%。其中超40%采用双重主要上市模式(如京东、百度),90%以上依赖VIE架构实现海外上市,成为中概股的典型特征。

  二、融资规模波动与退市潮解析

  (一)融资规模的阶段性变迁

  1992-2024年融资历程呈现鲜明阶段特征:

  - 1992-2009年国企主导期,融资约320亿美元,中石油等巨头募资亮眼;

  - 2010-2020年互联网爆发期,募资达980亿美元,阿里巴巴2014年募资217亿美元创纪录;

  - 2021-2024年融资萎缩至约120亿美元,市场遇冷明显,但2024-2025年出现数量回升新动态。

  (二)退市潮的核心特征

  2019年以来,超180家中概股退市,原因呈结构性分化:

  - 强制退市占55%:受《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影响(如中国移动)、财务造假(如瑞幸咖啡)是主因;

  - 自愿私有化占30%:新浪、58同城等因估值低迷、地缘风险选择退市;

  - 转板港股占15%:阿里巴巴、哔哩哔哩等通过双重上市分散风险,2023-2024年超30家完成“美股退市+港股上市”切换。

  退市高峰集中在三个节点:2021年教育“双减”政策致40余家教育股退市;2022年SEC将160余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2023-2024年企业优化上市布局主动退市。

  三、2024-2025年上市新动态:数量增长与结构分化

  (一)2024年:数量回升但小额IPO主导

  全年62家中概股赴美IPO,募资约45.41亿美元,占美股新股募资额的12%。

  - 上市地点:60家登陆纳斯达克,仅2家选择纽交所;

  - 行业分布:消费服务行业占比37%,成主导领域;

  - 结构特点:76%企业首发募资低于1000万美元,平均募资4461万美元,小额IPO成主流。

  (二)2025年:数量续增但募资收缩

  截至2025年5月,31家企业赴美IPO,数量同比增长63%,但募资仅7.72亿美元(同比降55%),大额IPO冷清。

  - 头部案例:霸王茶姬募资4.11亿美元(唯一超2亿美元案例),亚盛医药募资1.26亿美元紧随其后;

  - 核心特征:小额IPO占比持续提升,市场呈现“数量增、规模降”的分化格局。

  四、新态势驱动因素与未来挑战

  (一)数量增长的核心逻辑

  1.政策环境局部优化:中国新“国九条”拓宽境外上市渠道,证监会提升备案效率;美国监管对特定行业态度微调,降低部分审核阻力。

  2.市场供需匹配:纳斯达克对科技、消费企业估值吸引力仍存,中小企业通过美股实现融资突破。

  3.企业战略多元化:A股审核趋严下,中小企业转向美股;部分企业以美股上市为跳板加速品牌全球化(如霸王茶姬)。

  (二)未来挑战与应对方向

  尽管数量回升,中概股仍面临核心挑战:中美审计监管分歧未完全解决、地缘政治风险持续扰动、大额IPO信心不足。

  企业需采取多元化策略:优先布局港股、A股及新加坡市场分散风险;强化合规建设以适应国际监管要求,在“高风险博弈”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空间。

  中资企业赴美上市三十年,从“黄金通道”到“风险博弈场”的转变,折射出全球资本格局与监管环境的深刻变革。2024-2025年的数量增长,既是市场韧性的体现,也暗藏结构分化的隐忧,未来需在风险与机遇中寻找新平衡。

上一篇:
棉花、纱线补库有启动迹象,纺企秋冬季订单逐渐好转!温宿新投100万锭棉纺项目开工 百隆东方上半年净利润增长67.53%
下一篇:
山东最具实力和特点的20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