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华林证券高管6年6换,净利暴增172%背后一地鸡毛?
发布时间:2025-08-25

  在高管动荡与合规承压的背景下,华林证券上半年净利润的高增长同样经不起细究。

  8月下旬,华林证券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引发行业关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激增172.72%的亮眼数据,看似勾勒出公司高速发展的图景。但拨开业绩增长的表象,这家被贴上“家族式券商”标签的机构,正深陷高管频繁动荡、合规问题频发的泥潭,高额科技投入的回报前景亦不明朗,光鲜业绩背后暗藏多重隐忧。

  01

  高管频繁更迭

  此次华林证券聘任姚松涛出任董事会秘书,看似常规的人事调整,实则是公司上市以来高管动荡的又一缩影。据统计,自2019年登陆A股市场后,华林证券首席执行官职位已历经6次更换,历任负责人中最短任期仅6个月,即便是任期最长的赵卫星,在岗时间也不过两年。如此高频的核心管理层变动,在券商行业内实属罕见。

  不仅如此,合规总监、财务总监等关键岗位同样“换将如走马”。2019年至今,先后有5人担任合规总监,6人执掌财务总监一职,当前任职的梁任栋与吴秋娜,能否打破“短期任职”的魔咒尚未可知。高管团队的频繁变动,直接导致公司战略执行缺乏连贯性,内部管理体系难以稳定搭建,员工团队凝聚力也受到冲击,长期来看,将严重制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华林证券的“人事轮回”颇具戏剧性。此次新入职的董秘姚松涛,曾担任粤开证券总裁;而华林证券前副总裁、首席信息官雷杰,早在2022年便跳槽至粤开证券出任联席总裁。这种核心人才在同业间的交叉流动,不仅反映出公司内部人才留存机制的失效,也暴露出其在人才战略规划上的短视——既未能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通过长期激励机制留住核心骨干,只能依赖外部挖角填补人事空缺,形成“招聘-流失-再招聘”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华林证券控股股东深圳市立业集团由林立家族掌控,林立本人持股99.9%,其母亲钟菊清持股0.1%,家族合计控制公司64.46%的股份,“家族式券商”的属性显著。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治理容易受个人意志左右。林立曾在公司关键时期多次亲自出任要职,虽能在短期内推动战略落地,但也导致公司决策缺乏有效的制衡与监督,为高管团队的不稳定埋下隐患——当核心决策者的思路发生转变,或对管理层表现不满时,便可能引发大规模人事调整,进一步加剧治理动荡。

  02

  合规问题频发

  与高管动荡相伴的,是华林证券层出不穷的合规问题。2024年初至今,公司已累计出现17项违规记录,涉及资管、经纪、信息披露、风控、投行等多个核心业务领域,几乎覆盖券商主要经营板块,暴露出其内控体系的全面漏洞。

  其中,2024年1月西藏证监局对其采取的监管措施尤为典型。监管部门指出,华林证券资管业务存在七项严重问题,包括资管产品变相开展通道业务、投资库管理不完善、风控指标存在缺陷、非标投资管理不足、信息披露遗漏、关联交易管控不严以及人员薪酬机制不健全等。为此,监管部门责令其整改,并暂停新增私募资管产品备案6个月。这一处罚不仅直接影响公司资管业务的扩张,更对其市场声誉造成重创——资管业务作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抓手,合规问题频发将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业务规模与收入增长。

  从财务数据来看,合规风险已开始转化为实际成本。2025年上半年,华林证券诉讼及律师费同比激增近200%,从2024年同期的109.9万元攀升至312.7万元。这一数据的大幅增长,侧面印证了公司因仲裁纠纷、合规整改而产生的法律支出正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投资者保护基金提取金额同比增长148%,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纪业务收入的提升,但也意味着公司需承担更高的刚性合规成本。若未来合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监管处罚与法律纠纷可能进一步增多,将持续侵蚀公司利润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合规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是公司风险意识的淡薄与内控机制的失效。尽管华林证券在财报中提及“借助大数据波动预测等突破优化智能化风控体系”,但从实际违规情况来看,这些技术手段并未真正融入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控中。例如,资管业务的投资库管理问题、关联交易管控漏洞等,均属于基础内控环节的缺失,而非技术层面的难题。这说明公司在追求业务增长与科技转型的过程中,未能将合规风控置于优先位置,存在“重发展、轻合规”的短视倾向。

  03

  科技投入回报难料

  在高管动荡与合规承压的背景下,华林证券上半年净利润的高增长同样经不起细究。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业绩增长高度依赖市场环境与非经常性因素,核心业务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林证券投资交易类收益虽为重要收入来源,但投资收益同比从3.26亿元降至2.00亿元,降幅明显;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则由上年同期的亏损1.61亿元扭转为盈利2210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净利润的大幅增长,部分得益于市场行情回暖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改善,而非核心业务竞争力的提升。这种依赖市场波动的业绩增长模式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若未来A股市场震荡下行,公司投资业务收益可能再度承压,净利润增长将失去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公司核心业务板块表现分化明显,部分业务甚至出现下滑。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下滑46%,反映出在资管新规持续推进与合规处罚的影响下,公司存量资管规模不断缩减,资管业务已成为业绩增长的“拖累项”;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虽同比增长66%,但绝对金额仅816.7万元,说明上半年仅有少量承销项目落地,投行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化增长能力,难以对公司整体业绩产生实质性拉动。

  为扭转业务困境,华林证券将希望寄托于科技转型,2025年上半年在科技领域投入大幅增加。其中,电子设备运转费同比激增66%,从2024年同期的9613万元增至1.592亿元,成为营业支出中增幅最大的科目;业务宣传费也同比增长150%,从423.6万元增至1124.8万元,用于线上平台推广与客户获取。然而,高额的科技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业务回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当前效果来看,科技投入对业务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尽管公司声称“通过AI股票组合优化、实时舆情追踪等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但财富管理业务中线上收入的增长,更多依赖于市场活跃度提升带来的交易佣金增加,而非科技驱动下客户规模与资产规模的实质性扩张;自营业务借助金融大模型把握投资机会,但投资收益仍同比下滑,说明技术赋能尚未有效转化为投资业绩的提升。此外,公司在科技人才储备上也存在短板,尽管启动“全国菁英招募计划”,但在高管频繁动荡、合规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能否吸引并留住核心科技人才,仍是未知数。

  更关键的是,科技投入的高额成本已开始对利润产生挤压。2025年上半年,华林证券营业支出同比增长18.6%,若未来科技投入持续增加而业务回报不及预期,将进一步拉低公司盈利水平。对于一家核心业务尚未稳固、合规风险居高不下的券商而言,这种“重投入、轻回报”的模式难以为继,甚至可能加剧公司的经营压力。

上一篇:
深耕智慧物流!安得智联四度蝉联中国物流企业50强
下一篇:
汇通控股中报:营收增长两成,利润反降15%,客户集中度高达90%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