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鸿蒙破局 生态突围
发布时间:2025-08-20

  鸿蒙强大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其诞生之初便锚定的“开放共建,价值共享”基因,并通过开发者、合作伙伴、用户三方的深度协同和价值循环得以蓬勃发展。

  文/艾霖

  2025年7月,华为宣布搭载鸿蒙操作系统5的终端数量突破1000万。此外,搭载开源鸿蒙(OpenHarmony)的产品总量突破11.9亿台,鸿蒙生态汇聚开发者达800万。这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鸿蒙走过了一条曾被广泛视为“不可能”的道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方兴东教授关注鸿蒙多年,深度访谈了百余位鸿蒙发展史中的关键人物。近日,方兴东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访谈,聊到鸿蒙生态时用“不可能的故事”来形容鸿蒙的成长开局。

  我们为什么需要鸿蒙?为什么要谈论鸿蒙?事实上,鸿蒙爆发式成长的核心动能已然清晰:一个由开放基因驱动的,开发者、合作伙伴与用户深度协同、共创价值、共享繁荣的体系。鸿蒙的成长折射出开放生态实践的巨大潜能。

  视频加载中...

  鸿蒙来时路

  鸿蒙的诞生,源于深远的战略洞察和外部环境的剧变。生态的发展需要时间沉淀,鸿蒙亦遵循此规律。方兴东教授将鸿蒙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2019年之前,可视为“开车”阶段,核心是技术战略布局。2019年外部环境的剧变,将一个宏大命题推至前台:如何在近乎孤立的状态下,从零构建一个既开放包容、又能自我繁荣的科技生态?

  答案在2019年8月初现——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鸿蒙1.0正式亮相。其核心设计理念从初始便鲜明指向开放——打破设备孤岛、实现无缝协同。“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分布式理念和“1+8+N”全场景战略,标志着一次艰难而宏大的生态构建实践启航。起步阶段充满荆棘,需突破技术兼容、应用适配和市场信任等多重障碍。华为选择以开源打破壁垒,将系统的核心基础能力以“开源鸿蒙”(OpenHarmony)项目交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托管运营,奠定了开放的基石,吸引了首批志同道合的早期开发者和伙伴,由此踏上拓荒之路。

  随之进入充满挑战的第二阶段——“修车”阶段,核心是反复突围。“1+8+N”战略加速落地,让鸿蒙成功突破手机单一载体,向智能穿戴、智慧屏乃至智能家居、车载、办公等广阔的IoT领域延伸,打造生态协同的体验价值。2021年,设备连接量实现首个里程碑式的“亿级跨越”。

  至2025年6月,鸿蒙应用和元服务开发/更新数量超过3万,Top 5000的应用已经能覆盖用户99.9%的使用时长,为生态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鸿蒙已在方兴东教授所描述的2022年以来的第三阶段“造车阶段”中渐入佳境——决战生态,展现出强大的“自生长”力量。11.9亿台设备构成的庞大网络和800万开发者汇聚的智慧洪流,让生态边界在协同共振中自然延展。

  众行方致远

  鸿蒙强大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其诞生之初便锚定的“开放共建,价值共享”基因,并通过开发者、合作伙伴、用户三方的深度协同和价值循环得以蓬勃发展。

  开发者是操作系统生态的核心动力,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华为把简单留给开发者,持续降低开发门槛、提供易用的工具和丰富的资源。“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分布式能力不仅能够让开发者大幅简化工作流程,也解决了他们棘手的“应用移植”问题。持续迭代的集成开发环境、简洁高效的开发框架、详实的文档教程、活跃的技术社区及针对性的赋能计划,显著降低了开发的难度,让开发者能够将精力聚焦于创新本身。早期形成的互助协作社群文化,为生态注入了温度和韧性。

  其中,“鸿蒙校园开发者计划”成效显著,覆盖百余所高校,精准触达高校学生群体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这群年轻的开发者以纯粹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驱动,是鸿蒙生态中最具活力的创新因子。在校园俱乐部、竞赛和线上社群里,他们围绕宿舍生活、课程管理或兴趣爱好,利用鸿蒙的分布式技术和原子化服务特性,开发出各类实用的小工具和创意原型。他们的创意探索为生态带来新鲜的视角和可能性,而他们本身又是生态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储备。这形成了生态“自生长”中至关重要的人才与创新的内生循环。而校园开发者群体的活跃,也是华为践行“把简单留给开发者”承诺的成功例证。

  合作伙伴是鸿蒙开放平台的赋能者和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聚焦OpenHarmony的众多伙伴,远非简单的技术应用与合作者,他们是鸿蒙能力落地千行百业、服务亿万用户并共同定义未来场景的关键桥梁。基于鸿蒙开放平台提供的分布式能力、统一接口和安全特性,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场景化创新,将开放技术的潜力转化为解决行业痛点的实际价值。

  南方电网基于鸿蒙开发的电力物联网“电鸿”解决方案,实现了电网海量终端设备的统一接入和智能协同,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力物联网的复杂架构,在状态实时监测、故障精准定位、远程高效运维、现场作业安全与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软通动力基于OpenHarmony开发的鸿鹄操作系统,应用于水上报关和船只管理,不仅实现了全国产化的高安全性,还可以随时随地对船舶状态进行监控、检测、调度,目前已成功应用在长江流域和京杭大运河的船只上。

  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是鸿蒙生态从技术平台走向行业价值的核心路径。他们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与鸿蒙开放平台的技术赋能相结合,催生了极具生命力的场景化创新。鸿蒙生态设备数量的迅猛增长,正是在这种开放合作的模式下,伙伴基于开放平台进行价值创造并获得市场认可的直接证明。从智能家居到工业互联网,再到健康、教育、出行,伙伴们与鸿蒙共同拓展了万物智联的广度和深度,将技术切实转化为提升效率、优化体验、创造新商业模式的强大引擎。他们是生态繁荣不可或缺的共同塑造者,而每一个场景的突破,都在为万物智联的宏伟版图增添一块拼图。

  用户是鸿蒙生态的基石和进化推手。鸿蒙不断响应、收集、分析和处理用户意见。亿万用户的真实体验和反馈,成为驱动迭代优化的核心输入,使鸿蒙生态成为一种“用出来的生态”。方兴东教授深刻指出:“鸿蒙真正的出生不是在发布的第一天,而是有了一千万用户以后,它才真正生出来,它是活的了、可用的了。”用户的规模化增长,是整个生态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和反馈,都在默默塑造并验证着生态演进方向,也在助力鸿蒙坚定地走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

  开发者、合作伙伴、用户,通过开放平台和共享机制,形成了紧密耦合、相互促进的价值创造闭环。这种深度的“共筑生态圈,共享生态红利”的协同模式,及其蕴含的“人本”力量,正是鸿蒙生态生生不息的核心引擎。

  共赴新征程

  从筚路蓝缕到初具规模的实践,鸿蒙生态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开放的力量。方兴东教授表示,科技发展到现在,已从单一产品的比拼,跃升至开放生态体系的较量。从卓越产品到繁荣生态,是一次质的飞跃,要求创新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封闭式单点突破,转向开放式协同共创。

  这种跨越要求参与者具备宏大的格局、长远的视野,并愿意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持续的高强度的投入。正如方兴东教授所强调的,识别真正的高科技,研发投入是最直观的标尺,历史性的企业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刻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华为在遭遇空前压力时,非但没有收缩研发,反而不断提升研发投入,2022年研发支出更是占全年收入的25.1%。这种“在最苦最难的时候加大投入去创新”的抉择,是在绝境中寻求和开辟生路的远见卓识,也是加速驱动开放生态从理念走向现实的关键力量。

  而支撑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的基石,是深厚的工程师文化。在成千上万研发人员日夜攻坚的背后,这种“不断解决技术难题”的热情和近乎偏执的纯粹性,这种工程师文化所特有的务实、专注和协作精神,是凝聚大规模研发团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无形纽带。华为近二十万研发人员的集体智慧,以及持续数十年所构筑的技术根基,为开放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底座和创新能力保障。

  开放生态的繁荣,本质上是多层次、多维度协同创新的结果,精髓在于其无边界性和赋能本质。开放生态不是独属于一个企业的封闭花园,而是一个“有多大能耐,都可以在里头发挥”的广阔舞台。作为生态的发起者,核心企业需要具备“为众人抱薪”的格局——搭建基础、贡献核心、甘当基石,持续将创新的广袤空间慷慨地留给伙伴。生态的繁荣,最终取决于所有参与者能否共享价值、共同成长。

  未来的科技图景,将是无数开放生态共同绘就的繁荣画卷。唯有秉持开放初心,激发协同力量,赋能广泛的参与者,才能在生态的繁荣中共创价值,抵达共赢。在开放中激发创新,在协助中汇聚力量,在生态中抵达共赢——这或许正是科技文明演进中最坚韧、也最蓬勃的生命力所在。

  (专题)

上一篇:
国寿财险与国寿资管同步撤销监事会!国寿集团治理现代化姗姗来迟
下一篇:
一抹茶香迎中秋 贵茶集团抹茶月饼抢“鲜”上市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