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宣城:打造“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19

  宣城构建“政策工具+梯队培育+数字底座”三位一体支撑体系,提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零门槛”参与路径,优化“龙头链动、中小示范、小微普惠”发展路径,夯实5G全覆盖网络、行业平台、创新中心等数字底座,力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增效。

  破题:打造“全维度”政策工具

  “配套政策工具必须跟上!”宣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精准施策,出台数字化诊断、软件包推广等专项方案,明确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改造“零门槛”参与路径,对深度诊断企业给予每户1万元补贴,软件包应用全程免费。

  这套政策工具箱并非单一举措,而是组合拳。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宣城市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从平台建设、机器换人、诊断服务等8个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形成“设备改造有补贴、平台建设有奖励、人才培训有资助”的政策闭环,有效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与风险。

  政策红利正加速落地。在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城金宏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团结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翔实的数字化诊断报告:“有评分,有细则,也有建议,很专业。”他坦言,“原来工厂也有数字化的运用,但已不能满足当前对‘数智化’的更高要求。”

  近两年,金宏化工以MES系统为核心,对车间内的制造资源、计划、流程等进行管控,形成信息流闭环,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工艺优化,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92%以上,工厂自控投用率达98%以上,2024年成功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不仅政府部门牵头提供了免费的数字化诊断,数字化提升改造还有2万元补贴。”崔团结补充道。

  宣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进科王牧文介绍,该区正分类推动软件服务包应用、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诊断和市场化应用。目前已完成全区1104家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软件服务包摸排推广工作,并完成2025年度全区15户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正组织立讯精密申报2025年国家级5G工厂,辖区内金宏化工、振申新材料等6家企业已获市级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补贴。

  标杆引领“争金夺银”,政府奖补“真金白银”。作为2023年度宣城市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柏维力生物技术(安徽)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智化固体制剂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专注监控数据,数台AGV自动机器人高效转运物料,科技感十足,物料转运效率提升了近40%。公司总经理助理马迎志表示,“政府部门积极帮助我们申报各项奖补,目前累计获得50多万元奖补资金。”

  为引领转型方向,宣城连续三年评选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90户,市级财政累计奖补超2000万元。同时,联合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制定《企业工业互联网转型水平评测规范》(省级团体标准),从企业上云、设备连接等5大维度24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为企业自评和政府施策提供量化指引。

  激活:实施“梯队式”精准培育

  “我们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逻辑是龙头企业‘链动’,中小企业‘示范’,小微企业‘普惠’,三者相辅相成。”宣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宣城以项目为抓手,精心打造小小科技等样板企业,通过智能设备改造与系统集成,企业实现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3%、生产效率提升16.2%,并总结形成“诊断—改造—优化”标准化流程,向200余家企业推广,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聚焦“2+3+4”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强大赋能效应。宣城支持中鼎密封件建设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全球工厂,赋能上下游企业1200余户;华晟新能源通过智能制造数据中心,打通设备到决策的数据通道,赋能69家配套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转型格局。

  园区成为“梯队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样板。在郎溪经济开发区十字园区的日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织造车间,高速经编机轰鸣运转,一台AGV智能机器人精准抓取布匹卷,平稳运往检验区。

  “建厂之初就锚定智能化目标。”该企业生产厂长武振亮指着“自动落布车”系统介绍,“日均完成6万米坯布运输,降低成本、避免污染,更关键的是依托顶尖设备提升了高端面料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向“新”求“质”,以数字化赋能升级,已成为该园区企业的共识。企业通过更新智能装备、实施技改、应用大数据分析、构建智慧化管理模式,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强化竞争优势。

  “园区近期成功获评2025年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获得了专项支持资金。”园区经发办工作人员黄磊表示,“我们将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重点推动一批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构建覆盖园区所有纺织企业的示范体系,形成引领效应,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引领作用的纺织现代化产业园区。”

  对于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宣城以数字化软件包推广应用为抓手,联合羚羊平台开展推广,组织线上线下培训14场,并深入县市区和重点园区进行现场指导,全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数字化应用普及。

  筑基:夯实“强基础”数字底座

  “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是转型的根基。”宣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累计建成5G基站6838个,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均开通5G信号。同时,推动电信运营商将5G核心网平台下沉,为47家对网络时延有严格要求的企业提供低时延定制网服务。

  平台载体是支撑转型的关键枢纽。作为“宣城工业大脑”平台的运营载体,宣城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由市工信局与中国电信宣城分公司联合打造,面向企业提供咨询、诊断、解决方案、交付一体化服务。自2023年初投入运营以来,已接待各类参观146场、2400余人次,有效推动8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宣城工业大脑”平台及应用也凭借突出成效,先后获得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型)、省工业互联网优秀案例、省“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等荣誉。

  “我们充分发挥云网数智安及本地服务等优势,创新推进‘工业大脑+数字工厂’发展模式,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撑服务。”中国电信宣城分公司工业互联网客户部总经理孙光俊告诉记者,公司在宣城重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企业集聚园区成立了17个“企业数字化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自有科技人才队伍,专人专班深度赋能园区企业,开展诊断、解决方案、交付运维等工作,建立本地化、全流程、端到端的支撑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规模应用。

  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精心培育的“宣城工业大脑”区域型平台入驻企业已达1275户、连接设备超4.4万台,捷配电子行业平台连接上下游2500余家企业,形成“区域平台+行业平台”协同服务的良好格局。

  深化跨区域协同,宣城积极引导2100余户企业入驻安徽移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推动企业互联、数据共享,并与上海、苏州等地建立长三角数字化转型协作机制,积极融入区域数字化发展大潮,共享转型机遇。

上一篇:
发挥统战优势,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
下一篇:
以项目之“进”聚转型之“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