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摸清“碳家底” 算好“减碳账”
发布时间:2025-08-19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作为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新兴领域,碳金融正在成为银行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碳核算、建设碳账户体系,正逐步构建起气候适应性金融服务体系,帮助许多高碳行业实现了降碳减排、焕新前行。

  赋能高碳行业向绿“焕新”

  在水泥车间的轰鸣声里,低碳转型的新乐章正在奏响。近日,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为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发放3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为水泥行业绿色升级注入“推进剂”。

  在山东滨州,铝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兴业银行向山东滨州某铝业公司发放贷款2亿元,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并激励企业自主减碳,减少污染物排放……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转型金融作为连接传统产业与绿色发展的重要纽带,发挥着关键作用。钢铁、水泥、化工等碳密集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有大量资金需求。

  “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在支持范围内不能完全满足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碳行业转型的融资需求,绿色金融主要聚焦于绿色或近零排放的领域,而高碳行业的碳排放下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近零碳或零碳的目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为帮助高碳行业顺利实现绿色转型,银行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逐步破解企业资金困境。

  今年6月,工商银行惠州市分行发放了广东首笔“转型金融+技改再贷款”,为某龙头石化集团的核心项目提供超过80亿元授信支持,通过再贷款和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等支持,企业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了1.5%。

  为助力吉祥航空降碳转型,今年初,上海银行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模式为吉祥航空发放了4亿元转型金融贷款。该模式以吉祥航空客运航空机队的吨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关键降碳指标(KPI),将KPI与贷款利率挂钩,从而激励吉祥航空进一步优化航线规划、提升飞机运营效率、实现低碳发展。

  以“碳账户”撬动“大能量”

  屋外是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房间里却温暖如春。为保障居民在寒潮天气期间的暖气供应,哈尔滨市某热电公司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着供热管网数据,确保供热系统平稳运行。

  对于热电公司而言,在供热的同时,还要算好“节能降碳”这本账。作为大型保供企业,该热电公司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单,需按时清缴配额、完成碳市场履约。“我们在兴业银行开立碳账户,银行依托碳排放数据为我们提供金融服务,完成碳配额采购。”该热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要实现减排,必须摸清碳排放“家底”。作为记录企业碳排放数据、推动减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工具,“碳账户”正在成为商业银行算好“减碳账”的重要“帮手”。

  自2010年起,就有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商业银行陆续开启了“个人碳信用”以及“企业碳账户”领域的试水。近年来,不少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碳账户评价体系,开发碳信用评分模型,为企业与个人提供更精准的绿色金融服务。

  “碳核算是绿色金融的前提,北京银行重点打造企业碳账户系统,建立企业碳核算能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增能、提质增效。”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

  多维探路碳金融市场

  随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的重启,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围绕CCER创新的金融产品陆续丰富起来,落地的“首单”案例也不断增多。据了解,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均已落地挂钩CCER的创新产品。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张少达表示,商业银行通过为企业提供质押碳资产的信用贷款,一方面增加了碳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可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碳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将碳资产作为质押物,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取贷款,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融资的途径,有助于企业在碳排放控制和环保项目上的投入。

  据了解,今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还围绕碳市场、碳资产开展碳金融领域产品创新,打造了碳金融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高碳行业控碳减排。

  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以及最早的“碳路者”之一,兴业银行发挥创新基因和优势,落地了一系列具有市场引领意义的碳金融首单、首创产品,如全国首个CHUEE产品、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全国首单权益出资碳中和债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各家金融机构要在软硬件上下功夫,尽快建立成熟的碳金融业务运营模式。

  “一方面,银行要明确碳金融发展战略,加强碳减排和碳交易相关政策研究,适时成立碳金融事业部门,牵头制定碳金融中长期发展战略,统一规划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及推广;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也要持续加强碳金融外部合作,包括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非银机构等多方主体。”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一篇:
金融忙“碳”路 山水换新颜
下一篇:
新华保险发布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