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重庆美丽河湖|永川临江河:以水为脉书写城乡同频共富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3

  00:57

  

  编者按: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7月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上,肯定“十四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推动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7月17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在202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表示,重庆要坚持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24年度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忠县黄金河、江北区与渝北区栋梁河、涪陵区黎香溪、长寿区长寿湖、云阳县长滩河等8条河湖成功入选。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评选出30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启动“重庆美丽河湖”主题融媒体宣传,展现重庆“十四五”期间以生态为笔,在“美丽河湖”建设中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生动故事、生态惠民成果,助力重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

  惠民利民的治污工程、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8月7日,立秋。

  上午9时,重庆市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蓝天白云倒映在碧绿的大竹溪水中,清澈的溪水里鱼虾成群,水面上丛丛簇簇的美人蕉、紫色“水中仙子”在碧绿风车草的点缀下缤纷绽放。

  大竹溪畔,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鱼苗”生产基地——永川水花渔业养殖基地。放眼望去,超过600亩的鱼塘大小各异,如星罗棋布,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永川水花渔业养殖基地(永川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9时30分,近60岁的村民刘文俊来到自家40亩的鱼塘,开始“巡塘”。他是永川区水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永川区双竹渔业协会会长,从20岁就开始从事养鱼工作。

  “‘巡塘’工作包括查看水质、给鱼儿喂草料、饲料等。如果水面上有蓝藻、泡沫,我就会往池塘里加水……”刘文俊指着遍地的鱼塘感慨道,因为临江河流域的生态整治,大竹溪黑臭水体得以彻底消除,让大竹溪村5个社超过145家养鱼户可以放心养鱼,养殖出优质的鱼苗鱼种,带动上千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鱼卵孵出4天左右被称为“水花”,这个时期形态透明,在水中成群跃动时如同水花,因此得名。永川区卫星湖街道武装部部长李际介绍,“永川水花”如今成为重庆市著名地理商标,永川水花渔业养殖基地年产水花35亿尾以上,销售遍布全国各省市及俄罗斯、阿富汗等国,年产值3000余万元。

  今年6月2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策划组织的“大地文心”全国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走进“永川水花”基地,实地探访永川临江河流域通过尾水治理、绿色生态转型等举措焕发新生的故事。

  

  晨曦中的临江河兴龙湖段波光粼粼(永川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生态治理成效推动鱼苗鱼种养殖焕发新生的故事,成为永川区临江河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

  “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永川区坚持绿色转型与惠民富民深度融合,将临江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成惠民利民的治污工程、安居工程、民心工程。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蔡兴隆说,“河畅、水清、岸绿、城美、人和”的美丽河湖生态画卷随处可见。

  临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极大地推动了流域“水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柑橘等特色产业,成功开发了黄瓜山、十里荷香等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从“鱼虾绝代”到生命之河

  发源于永川区宝峰镇华家寺的永川临江河,是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全长100公里,永川段为88公里,流经永川区13个镇街,由江津区朱杨镇汇入长江。

  临江河穿永川城区而过,承载了流域80余万人饮用水和2.5万公顷土地的农用水功能。曾几何时,它是沿岸村民口中“20世纪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鱼虾绝代,21世纪初已是黑臭难耐”的“臭水沟”。

  临江河流域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630立方米,约为重庆市的1/3、全国的1/4。蔡兴隆介绍,临江河上游永川区产业集中、人口密集,水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缺乏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临江河水质逐步由清变浊,茨坝断面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永川区临江河茨坝断面水质同比2015年下降”。

  

  治理前的临江河孔雀半岛(永川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治理前的临江河,全区10000余个坑塘沟渠因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直排,成为“藏污纳垢的毛细血管”,且612个农村黑臭水体遍布永川城乡接合部,散发的刺鼻气味让沿岸居民“近河而忧”,形成“主干污染难治、支流问题频发、小微水体恶化”的治理困局。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永川区凤凰湖工业园内玻璃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氟化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十四五”以来共造成下游朱杨溪国控考核断面氟化物超标7次,最高月份氟化物浓度高达2.05mg/L。

  据永川区生态环境局水科工作人员郑强介绍,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治理前的临江河水质沦为劣Ⅴ类,鱼虾绝迹、黑臭难耐,不仅让永川有名的“三河汇碧”等历史景观失色,坑塘沟渠更成为制约永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生态枷锁”。

  如今,临江河以Ⅲ类地表水的清澈“身姿”,串联起永川虾稻共养的丰饶、茶山竹海的青翠、滨水商圈的繁华与研学基地的活力,成为一条流淌着“共富密码”的生命之河。

  “三水共治”赋能共富底色

  8月11日,重庆迎来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永川临江河棠城公园段芳草萋萋,一河秋水顺流而过。下午3时许,雨后的河边迎来三五成群的市民,沿着河道散步聊家常,有人拿出手机拍下岸边经雨水浸透而翠绿的野草灌木、湍急的河水……

  2023年,永川临江河作为全国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通过水利部评估,成为重庆水生态治理修复取得成效的标杆项目之一。这不仅是临江河的“成绩单”,更成为撬动永川城乡共富的“金钥匙”——它滋养了稻虾田的丰收,激活了滨水经济的活力,唤醒了文化遗产的价值,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永川区累计投入近20亿元,通过全域污水处理全覆盖、污染源专项治理、补水工程、动态调配水资源等措施,治理成效显著。”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廷刚介绍,其中,新建城乡污水管网达到335公里,改造雨污分流管网704公里,建成89个污水处理厂(站),实现全域污水处理全覆盖。

  

  治理中的临江河一段(王强摄)

  永川还在临江河流域开展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八大专项整治,关闭重污染企业23家,规范养殖场1200余个,整治餐饮门店3400余家,为产业升级扫清障碍。永川还针对临江河实施“活水循环与智慧调度机制”,建设南瓜山水库、河湖连通补水工程、中水回用设施,保障了每年向临江河城区河道补水1500万立方米,实现了“丰水期储水、枯水期补水”,保障河道生态基流。

  “在临江河水岸共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主要通过河道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缓冲带、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举措来推进治理。”蔡兴隆举例河道生态修复,临江河流域城区河道清淤达到26.65公里,实施河道生态修复超过41万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343.36平方公里,临江河沿河乡镇地区探索建设冬水田5万亩,提升流域蓄水涵水能力。

  城市亲水景观彰显民生温度

  8月9日上午10时,位于永川城区美丽的永川三河汇碧创街区人流如织。站在三河汇碧的亲水平台上,望着河道如天境般的碧波、两岸翠绿的植被和打卡的市民,永川中山路街道昌州社区居民李刚成感叹:“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永川通过对临江河、玉屏河、跳蹬河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和景观修复后,让三河汇碧段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建的滨水休闲广场不但成为永川老城居民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成为年轻人的休闲首选地。一份数据显示,三河汇碧片区改造后,亲水人数较2021年翻倍,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行业收入大幅增长。

  

  永川临江河三河汇碧段(陈科儒摄)

  “以前躲着河边走,现在天天来散步。”昌州社区居民谢为芳的感受,道出了临江河生态治理提升城市品质的民生温度。

  临江河的治理不仅改善了水质,更重塑了永川的城市空间,提升了市民的亲水体验。“永川区临江河水域治理累计新建亲水步道57.2千米,打造兴龙湖、棠城公园、水景公园、三河汇碧等亲水景观16处,新增生态湿地和缓冲带85万平方米,改造红旗河人行通廊2.3公里。”蔡兴隆说,这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水清景美之怡,让“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从愿景变为现实。

  据了解,重构“生态系统”后的兴龙湖水质清澈透明,参天大树和小草花木倒映其中,已成为永川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稻田里蹦出“金虾子”

  入秋的永川来苏镇,高温依旧。8月8日上午10时,田间气温已上升到40℃,顶着烈日,村民袁美亮在自家稻田里收割稻子。刚收获的稻谷,颗大饱满,粒粒金黄,煞是喜人。

  袁美亮的稻田是稻虾共养示范基地的一部分,藏着“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致富密码。

  “以前靠临江河的脏水灌溉,稻田种出来的稻谷品质较差,卖不上价。”劳作的袁美亮利用停下来休息的片刻,介绍起他算的“生态账”:“如今,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稻香湿地的人工湿地净化后引入稻田,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为小龙虾和水稻提供了优质水源。而且以前单种水稻,收益不大,现在养殖了小龙虾,增加了一定的收入,我很是满意。”

  

  来苏镇稻香湿地(永川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美不美,家乡水。依托于家乡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袁美亮如今发展起了小龙虾生态养殖项目,每年的收入又增加了一笔。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稻香湿地技术’的创新应用。”据来苏镇党委书记周强介绍,来苏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会先进入人工湿地,通过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的吸附过滤,再排入稻虾田实现尾水的“资源化利用”。该镇10000亩生态稻虾基地依河而建,优质水源让稻虾品质过硬。稻虾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亩均收益较单纯种粮翻了两番,年产值超3500万元。同时借势发展农文旅产业,该镇连续三年举办稻虾节,让好生态变成好收益。

  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案例,在宝峰镇的茶园也同样生动。作为临江河的发源地,宝峰镇的5000亩茶园常年浸润在源头活水之中。茶农刘照树说,茶园依托临江河的优质水源,推动“永川秀芽”品牌越来越响。

  “人治+智治”推动长治久清

  在永川区智慧城市数字指挥大厅,“智慧河长”系统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流域83座污水处理厂、61个水质监测站的数据,一旦某项指标超标,系统会自动预警并定位污染源。

  

  永川区智慧城市数字智慧大厅(王全超摄)

  “以前靠人工巡查,一条河走一遍要大半天,现在鼠标一点就能掌握全域情况。”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综合应用了无人机、光谱以及水质预测预警模型、视频AI识别等技术,打通了环保、水利、住建多个部门的数据,让部门之间、区级和镇街之间的协同联动更紧密、更高效、更精准,实现了水质异常自动预警和污染源精准溯源。

  临江河“人治”方面,永川建立“区级河段长—镇街河长—村级塘长”三级责任网络联动,让污染治理无死角。在临江河的“千沟万塘”治理中,永川将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培育义务监督员队伍,实现“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护河队”成员在麻柳河巡查(永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河段长制是责任落实的“关键一环”。比如,针对10000余个坑塘沟渠,永川推行“塘长制”,建立“塘长+村民”管护模式,将坑塘沟渠纳入网格化管理。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管护责任,对主动参与治理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可兑换生活用品,通过“清淤积分兑换物品”等激励措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8月5日,永川南大街街道大南村的麻柳河段村级河长和200多名党员、网格员组成的“护河队”正在河岸巡查。现在村民看到垃圾会主动捡,发现排污会及时报,护河成了大家的习惯。村里将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主动参与治理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可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村民自治共管”模式让河道管护效率大幅提升。

  因水而兴的生态共富“范本”

  今年6月开放的临江河水文化展示馆,以“水”为魂、以“文”为脉,通过沉浸式场景展现永川“逐水而居、治水兴城”的历史。永川区率先打造的小微型水文化展示馆,集科普教育、生态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生动展现了永川以临江河为支点的“人、水、城、产业”和谐共生关系。

  永川区水利局河道管理与河长制工作科负责人张鸿介绍,该馆目前每周一、三、六开放,每日提供两场免费讲解,让市民朋友可以沉浸式体验到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走近水、了解水、爱护水,为建设水清岸绿的美好家园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临江河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腾出环境容量,为城市的拓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永川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据了解,包括长城汽车、东鹏陶瓷、雅迪电动车、信义集团、东方希望等企业在永川获得了更大发展。“治理一条河·幸福一城人”的综合效应正逐步显现。

  

  临江河文化展示馆河段(永川区水利局供图)

  从“污染难治”到“生态红利”,从“临水而忧”到“因水而兴”,临江河的变化不仅是重庆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缩影,更勾勒出一幅“产业为骨、治水为脉、城乡为桥、文化为魂”的共富图景,为新时代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永川智慧”。

  统筹:张发志

  文字:黄山吴培釧梁晓可

  视频:钟艺萍吴培釧

  支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永川区生态环境局永川区水利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上一篇:
闪回科技拟赴港上市 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商收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0%
下一篇:
思必驰智能语音解锁“人机交互”新体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