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黑龙江建三江:建设“六化灌区” 巩固粮食安全基石
发布时间:2025-08-15

  

  前进数字孪生灌区示范区本报通讯员于成坤摄

  □本报通讯员赵清赵爽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水利厅的安排部署和大力指导下,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按照“双试点”建设原则,自筹资金3027万元用于试点建设,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六化灌区”试点模式,进一步筑牢了农稳粮安的水利基石。

  工程建设“整装化”完善水利网络

  青龙山灌区摒弃“碎片化”建设模式,实行骨干、配套、信息化工程整装推进的工作路径,实现设施建设从“零敲碎打”向“系统集成”跨越,构建了功能完备、互联互通、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区工程体系。

  青龙山灌区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创新建立“灌区+高标准农田”协同建设机制,显著提升区域土地综合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作为全国最大提水灌区和新时代建设的全国最大灌区,青龙山灌区在物理工程建设之初即前瞻布局数字工程,率先实现传统灌区向现代化灌区转型升级。

  高效节水“模式化”打造节水典范

  建三江分公司立足水稻支柱产业,以青龙山灌区为核心示范区,形成水稻全生产期“1332”节水模式(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三水联合调度、三水联合利用、标准化格田改造和旱平免提浆两项整地节水技术),并持续完善科学灌溉制度体系,强化用水总量与定额管理,该模式2024年入选“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青龙山灌区还开创性实施地下水、地表水、雨洪资源“三水联合调度”模式,践行“蓄天降水、留过境水、归废弃水、节地下水”理念,成为全国特大型灌区“三水”精准调度的先行者。有效压采地下水7.36亿立方米,节约水资源约2.97亿立方米。测产表明,采用地表水灌溉实现亩增产57斤、出米率提升2%、亩增收118元。

  运行管理“智能化”完善计量体系

  青龙山灌区以数字孪生建设为核心驱动力,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塑灌区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完善用水计量监测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深化农水融合,推动灌区运行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转变,大幅度提升管理效能与服务水平。

  青龙山灌区在关键节点、田间地头布设水位、流量、墒情等监测设备,搭建智慧水利管理平台,构建“一张图”数据底板和灌区数字孪生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智能分析。

  开发应用面向农户的智慧灌溉App(应用程序),依托北大荒集团特有的数字北大荒和数字农服App覆盖113个农牧场、60余万职工的庞大数据库,通过对全域农地、农人精准“画像”和数字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灌溉指导、水费查询缴纳、报修反馈等便捷服务。

  资源资产“市场化”激活节水动能

  建三江积极探索水资源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路径,通过完善农业水价政策体系和节水市场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水权水市场创新激励机制、盘活水利资产,有效激发各方节水内生动力,推动实现节水市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货币化的良性循环。

  青龙山灌区结合企业化运营实际,采取协商定价确定基础水价,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创新“两手发力”机制,与属地政府协同,依据年度绩效对使用地表水的水管单位给予补贴,对水权定额内节约用水的农户实施奖励。系统构建水权管理与计划用水制度,率先完成灌区用水户水权初始分配。清晰界定用水权益,为水资源资产化、市场化交易奠定了坚实的产权基础。依托北大荒土地经营模式,将灌区水费管理纳入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合同中。

  着力培育灌区节水市场体系,研究探索实践水权交易、工程管护市场化模式。通过建立农业用水权数据库、健全取用水监控体系为市场运作提供技术支撑,引导水资源从“无偿占用”向“有偿交易”转型,激发市场配置活力。

  服务保障“专业化”提升管理效能

  围绕提升灌区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青龙山灌区不断完善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构建权责清晰、保障有力、服务高效的运行管护新体系。

  积极探索灌区企业化运营路径,充分发挥北大荒集团组织化优势,构建“水投公司(灌区有限公司)+农场有限公司+管理区”三级管护体系。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力量,对灌区水利机械、电力设施、信息化系统等采取“代维”等专业化运维服务。为用水户提供涵盖工程维修养护、精准用水调度、专业技术咨询的“一站式”高效服务。聚焦水稻智慧高效节水等关键技术领域,联合全国5家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成功承担7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2024年,黑龙江省水利厅批准在建三江设立“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主体设在水投公司,为灌区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提供平台载体。

  生态治理“一体化”筑牢安全屏障

  青龙山灌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修复全面融入灌区规划、建设与管理各环节,统筹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系统保护与水生态持续修复,着力打造水清岸绿、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灌区。

  在灌区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保护原生自然生态,充分发挥灌区强大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实施生态水量精细化调度。每年科学统筹农业灌溉与生态需求,可保障向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1.83亿立方米。

  立足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核心区位,灌区建设管理深度融入黑土地保护战略。侧深施肥、“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秸秆全量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缓解了土壤药害、板结退化等问题,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与可持续生产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15日

上一篇:
开滦集团社会职能管理办公室坚持“四焦发力” 助推重点工作落实
下一篇:
京东二季度收入增22%,CEO许冉:外卖过度竞争不可持续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