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破题山区基建“能源孤岛”!西香高速打造“交通+能源”绿色低碳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8-11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9日,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在成都召开“2025年公路建设技术创新交流会”,会议聚焦公路行业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发展。

  “G7611西昌至香格里拉(四川境)高速公路(以下简称西香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强国‘十四五’重点项目。”会议现场,四川西香高速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砚戈分享了《薄弱电网山区绿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创新成果,为山区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西香方案”。

  

  据介绍,西香高速项目全长233公里,桥隧比高达73.4%,总投资587.38亿元。沿线地形复杂,面临建设运营难度大、能源供应难、环保要求严格等挑战,西香高速探索出一套山区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建设的系统方案。

  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新范式

  打造“交通+能源”新型基础设施

  “从规划伊始就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张砚戈介绍,西香高速设计之初,通过BIM正向设计,建立数据模型,打造智能制造工厂数据中台,提升制造精度与工效的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碰撞检测等极大地降低原材料浪费。通过设计优化,项目减少挖方168万立方米,隧道路基设计优化弃渣减少约780万立方米,节约用地1262亩,相当于12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方案优化变更,最终将3处取土场优化为1处,48处弃土(渣)场优化为36处,弃渣综合利用率提升到36%。泸沽湖特大桥采用“钢管钢箱”组合结构,减少碳排放1.4万吨;理塘河大桥创新应用“无塔悬索+智能缆索”技术,节省钢材约1000吨、混凝土超2.1万立方米。这些创新设计为项目奠定了绿色基础。

  

  在传统认知中,山区电网薄弱是基建的天然瓶颈,西香高速却将这个短板变成了创新跳板。面对施工期50%的电负荷缺口,西香高速开创性地提出“交通+能源”融合发展方案。项目沿主线布设650公里电力走廊,相当于成都到西安的距离,路域周边共规划10个光伏地块,总装机规模达3300兆瓦,配套建设8座变电站有效整合地方电网资源,对沿线电力孤岛实现全面覆盖。规划20个“光储充”智能微网点位,目前已建设700kW分布式光伏系统,配套储能设备及智能充电桩,构建“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微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创新采用“永临结合”建设模式,不仅满足了部分日常施工需求,转入运营期后建设的电力设施有80%可转化为永久设施,也为偏远地区基建提供了可借鉴的能源解决方案。

  探索山区工程低碳施工方法论

  建立绿色低碳建设的技术标准

  在设备选型方面,西香高速项目统筹规划电动化施工设备,目前已进场的200余台套纯电动工程机械,预估6年建设期内可减少碳排放3.7万吨。在弃土弃渣利用方面,项目积极推进昔格达弃土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将弃渣部分转化为部分建筑材料,全面提升沿线弃渣利用率。在工艺创新上,创新应用“空中飞翼”峡谷缆车系统代替传统“便道+便桥”方案,避免近10公里的便道开挖、环境破坏,开创了峡谷桥梁建设的新工法。项目积极推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测量技术体系建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碳足迹追踪,让绿色低碳高速建设降碳算得准、成效可量化。

  

  同时,在规划设计阶段深入贯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施工准备期系统开展绿色能源走廊建设;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推行绿色低碳建造、超前谋划绿色低碳智慧运营管控。并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指导下,由蜀道集团牵头,西香公司具体实施,结合项目绿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设实践成果,编制发布了四川省地方标准《绿色低碳高速公路通用技术导则》,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设实施经验成果。

  此外,西香公司还探索搭建了“智慧西香”建设管理平台,实现对投资、进度、安全、质量等关键管控要素进行可视化呈现,同时集成地灾、监控量测、隧道断面质量检测等预警管控功能。在环保监管方面,部署的500余套外场环境监测设备和无人机巡航系统,实现了对施工扬尘、噪声、水质的24小时全天候立体监控。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李长浩

上一篇:
东方证券-万华化学-600309-中报点评:二季度业绩环比持平,治理改善见成效-250812|东方证券
下一篇:
汕头论道:大健康产业如何迈上康庄大道?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