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发布时间:2025-08-11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科技创新发展寄予厚望,指出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这一重要指示,既是对江苏发展优势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江苏服务国家战略的殷切嘱托。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科教强省、产业重镇,要以“走在前、做示范”的历史担当,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动能。

  整合全省科技力量,形成集成效应,推动从“分散作战”到“协同攻坚”的系统重构。现代科技革命呈现“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链环环相扣”的特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需要多学科、多主体、多区域的协同作战。以江苏重点布局的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封测,涉及材料、设备、软件等多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导致产业链“断链”。当前,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但在一些关键环节仍存在技术短板,其根源就在于高校(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应用研究)、企业(产业化)之间的创新资源未形成合力。通过集成全省科技力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才能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破解资源分散问题,需构建“全省一盘棋”的创新治理体系。第一,充分发挥省级创新统筹机制作用。进一步统筹全省科技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制定,打破部门、区域、主体间的行政壁垒。近年来,江苏已试点“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未来需进一步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10大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纳入省级统筹,由“委员会”统一发布榜单、匹配资源、评估成效。第二,打造“航母级”创新共同体。依托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等“国之重器”,联合高校、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例如,紫金山实验室联合东南大学、中兴通讯等单位,在6G通信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未来可推广至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实验室+高校+链主企业+中小配套”的创新生态。第三,推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实施“苏南—苏中—苏北”创新结对计划,鼓励苏南高新区与苏中、苏北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与宿迁高新区共建“苏信产业合作区”,通过“研发在苏州、生产在宿迁”模式,带动宿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显著增长,这一模式可在全省推广,缩小区域创新差距。

  全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变现能力,推动从“专利仓库”到“产业动能”的关键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江苏成果转化面临“三大瓶颈”。一是“不愿转”。高校院所“重论文、轻转化”的评价机制未根本改变,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与高校数量占比不匹配。二是“不会转”,原因在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承接能力不足,面对高校专利“看不懂、用不上”。三是“不敢转”,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量产需经过中试环节,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而江苏中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对早期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死亡之谷”现象突出。改革、平台、生态三位一体。破解转化难题,需构建“激励—承接—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第一,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激发“转化动力”。推动高校院所“破五唯”向“立新标”转变,将成果转化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核心指标。近年来,江苏已在部分高校试点“转化贡献度”评价,将技术合同到账额折算为科研积分,这一政策应扩大至全省高校,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研人员持有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让“转化者”名利双收。第二,建设中试平台,打通“转化通道”。针对江苏制造业细分领域多的特点,按“产业需求+区域布局”原则建设专业中试平台。例如,在无锡(物联网)建设传感器中试基地,在泰州(医药)建设生物药中试车间,在常州(新能源)建设电池中试线。江苏计划新增一批省级中试平台,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建设模式,为成果转化提供关键支撑。第三,培育转化生态,降低“转化风险”。一方面,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支持链条,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中试和产业化阶段项目,对天使投资损失给予风险补偿,让资本“敢投早期”。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能级跃升。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呈现“数字技术驱动”“绿色低碳转型”“跨界融合创新”三大趋势。江苏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摆脱对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例如,江苏新能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光伏组件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份额,但仍需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未来领域提前布局,才能保持领先优势。攻关、强链、生态、开放“四轮驱动”。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聚焦“技术—产业—生态”协同升级。第一,实施“揭榜挂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布“卡脖子”技术清单,由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协同攻关。第二,推进“产业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实施“链长+链主”双长制,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补链强链。例如,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但电池回收环节仍需加强,可支持相关企业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基地,形成“研发—制造—回收”闭环。第三,构建“创新雨林”生态,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不确定性高、孵化周期长”的特点,需打造“宽容失败、鼓励试错”的创新生态。第四,深化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兴产业具有“全球分工”特征,江苏需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创新要素双向流动。例如,支持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在江苏建设基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执笔:丁茂战)

上一篇: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下一篇:
要在海外抢占市场,顺丰得先上市回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