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9月10日《柳州日报》柳江专刊
发布时间:2025-09-10



1、田园织锦展新卷 智慧深耕富农家

——柳江区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

注入澎湃动能综述

阡陌纵横的高标准农田、精准管控的AI养殖池、连片飘香的大棚果蔬……在柳江区的广袤田野,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今年以来,柳江区农林产业工作专班以精准招商聚动能、科技赋能“智”升级、良田建设强根基为三大抓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筑巢引凤 产业聚链成势

金秋九月,柳江大地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多个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抢抓进度,干劲十足;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智能化设备安装正酣,投产在即……这背后,是柳江区创新招商机制的有力支撑,更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

广袤辽阔的柳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招商团队4次出征,对接16家目标企业,落地7个重大项目。核心是精准匹配需求和全周期服务,而非单纯依赖政策优惠。”柳江区农林产业工作专班副组长廖庆甫点明关键。专班锚定“一镇一业、八个万亩”产业布局,带着规划图、地块图、企业名录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广东、山东、湖南、浙江等地的设施农业、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聚焦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招商之旅”成果斐然,7个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合同总投资额48.65亿元,涵盖智能设施渔业、数字肉牛养殖等前沿领域。

项目“引得进”,更要“落得下、发展好”。柳江区创新推行招商引资“保姆式”服务,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全程保障护航。全区已储备设施农业用地126宗、1.5万余亩,农林产业工作专班下沉一线,协调破解用地、用工、用能等难题。目前,7个引进项目中已有5个开工建设。其中,投资38.9亿元、占地1600亩的广西华芯数智AI设施渔业示范基地破土动工,海大集团现代渔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形成实质投资,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智慧引领 农业提质增效

在广西华芯数智AI设施渔业示范基地,养殖主管韦喜办的手机实时接收来自鱼池的预警:“水中pH值偏低,请立即处理。”基地依托智能监测与五级过滤系统,对水质、水温及鱼类生长全天候监控,异常时可自动调节或提示人工干预。“相比传统养殖,AI模式显著节省人力、降低损耗、缩短周期。”韦喜办介绍。目前基地12万尾优质鱼苗长势喜人,预计10月中旬上市。未来五年,基地计划扩展至万亩规模,打造现代循环水渔业集群,实现“村村有鱼”。

广西华芯数智AI设施渔业示范基地。

智慧实践同样在肉牛养殖领域开花结果。柳州鑫麦穗智慧肉牛场引入数字化可溯源平台,实时采集每头牛的进食、运动与健康数据,实现从饲喂到出栏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我们创新推行‘代养+寄养’模式,助农‘零风险’参与。”公司董事长谭冬梅表示,“未来十年计划培训2000名农户掌握智慧养殖技术,切实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收入红利’。”

农林产业专班紧扣柳江资源禀赋与整体规划,大力推动智慧养殖、人工智能等新模式落地,通过引入智能设备与AI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含量,驱动畜牧、渔业向规模化、智能化升级,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强劲引擎。

藏粮于技 沃野孕育希望

走进成团镇里湾村,新修的灌溉渠与硬化机耕路交织成网,勾勒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图景。“以前灌溉难、运输难,现在农用车直达地头,每亩耕作成本省60多元,产量也提高了。”村民熊金库的感慨,道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显著成效。

建设中的高标准农田。

柳江区系统推进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和地力提升等综合改造,显著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创新实施“政府统筹+项目带动+就近就业”模式,打造“项目化施工、本地化用工、技能化培训”闭环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吸纳本地农民务工1650人次,带动增收2896万元,人均增收17550元,实现项目建设与农民增收双赢。

柳江区农业农村局农田股工作人员肖颖颖介绍,2025年度柳江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65万亩,其中新增1.32万亩,改造提升1.33万亩,进度已达100%。2019至2025年度,全区共立项55个项目,建设面积20.1万亩,修建沟渠超546公里,硬化机耕路339公里,覆盖8个镇64个行政村,为保障柳江区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从精准招商引入产业活水,到科技赋能推动智慧升级,再到良田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柳江区以创新务实之笔,在田野上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展望未来,柳江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融合为路径、农民增收为核心,持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通讯员:梁旎旎

2、躬耕教坛育桃李 立德树人绽芳华

——柳江区部分优秀教师风采展示

“教鞭如梭之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在柳江教育这片沃土上,无数教师以爱为犁、以坚守为种,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于育人路上奋力奔跑。他们中,有创新思政教学的“守望者”,有深耕农村劳动教育的“引路人”,更有薪火相传共促发展的“领头雁”。今年,我们迎来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聚焦这些平凡却闪耀的身影,一同感受柳江教师队伍的育人风采与担当。

思政课堂焕发活力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如何让抽象道理变得生动易懂?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韦丽老师给出了答案。身兼政教处主任与思政课教师的她,是同事眼中的“多面手”、孩子们心中的“暖心人”。

“韦丽老师的课,连最调皮的孩子都坐得住!”这是同事们对韦丽思政课的评价。作为柳州市首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成员,韦丽擅长将思政知识转化为学生爱听的“小故事”、爱玩的“小游戏”。她不仅深耕个人教学,更秉持“一群人优秀才是真的优秀”理念,主动向新教师分享多年教案积累,发挥“传帮带”作用。经韦丽老师指导的20多名青年教师,大多成了柳江区学科骨干、市县名师。

在学生心中,韦老师更像“太阳”。198班毕业日,她将教室扮成“回忆博物馆”,用PPT循环播放6年来的照片,春游、运动会冲线、文艺表演……她还为每名学生准备了手写祝福钥匙扣。学生小宇紧紧攥着钥匙扣,塞给她一封信:“您是我的太阳,我以后也要照亮别人。”

作为柳江区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韦丽带领团队打造“学科教学+校本课程+主题活动”育人平台。近年来,她助力学校斩获自治区、市、城区级思政奖项50余项,师生获城区级以上奖励超500项。27年教育生涯,她用教案上的密密麻麻、沙盘前的温柔倾听、毕业季的手写祝福,诠释着思政教师的用心与坚守。

劳动教育结出硕果

在柳江区农村教育一线,柳江区百朋中学高梳林老师用27年时光,书写劳动育人的动人篇章。作为柳江区“高梳林”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他以“五育并举”为核心,总结出“陪伴、锻炼、特色”三位一体带班理念,更走出校园,为学生开辟别样的成长课堂。

高梳林在校外创建占地3亩的百朋支山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是柳州市规模最大的校园劳动基地之一。课余与假期,他带领学生种下玉米、红薯、芋头,从春种到秋收,让孩子们在除草、施肥、灌溉中体会“粒粒皆辛苦”;依托百朋镇“玉藕之乡”特色,他邀请农民师傅指导学生挖藕,让洁白莲藕出水时的欢呼,成为劳动最动听的赞歌。

更难得的是,他将劳动与学科融合,用数学算产量、用生物析生长,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现劳动育人的多重价值。该学校2309班学生柳雨欣真诚表示:“我们特别珍惜每一次校园劳动研学的机会,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让我们懂得父母的辛苦,也更明白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未来我们一定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梳林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着这句教育箴言。未来,他将继续以教育家的情怀与担当,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薪火相传共促成长

柳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教师们通过传帮带、以工作室辐射教育理念、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尽显“抱团发展、共促提升”担当。新老结对、城乡交流,让“一人带一群、一群亮一片”氛围愈发浓厚。这薪火相传的精神,推动柳江教育在课程创新、育人模式上不断突破。

未来,柳江教师将以坚守守初心、用创新启未来,深耕教坛、奋勇向前,书写柳江教育更灿烂的华章,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通讯员:韦蒙玲 蓝珺

3、“一塘双收” 生态养殖效益好

9月2日清晨,在里高镇板六村木祥屯螺蛳良种繁育和养殖试验基地,一声清亮悠长的“起鱼喽”打破山村的静谧,拉开鲈鱼丰收的序幕。

村民合力进行捕鱼作业。

现场,村民合力攥紧渔网绳沿池边收拢,沉甸甸的收获让众人沁出细汗。网口缩小,水下“扑腾”声起,肥美的鲈鱼争相跃出。今年3月中旬投放的鱼苗,经过近6个月精心养殖已成熟,银亮的鳞片在熹微天光下闪闪发光,飞溅的水花带着鱼腥气,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画卷在晨光中铺展。

“在养殖基地干活,心里特别踏实。每月有稳定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和奖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韦义开心地说。

“这里的鲈鱼用山泉养殖,品质过硬,在市场上特别抢手。这次我打算收购4000斤,马上发往南宁批发市场,肯定能受到消费者欢迎。” 收购商李区欢说。

基地负责人兰建勇介绍,基地采用“螺蛳+鲈鱼”立体养殖模式:螺蛳以鱼塘藻类、浮游生物为食,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鲈鱼提供天然饵料,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目前鲈鱼亩产达5000斤,亩产值约9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通讯员:韦新娜 兰德波

4、荷香引客来 消费人气旺

——柳江区暑期文化旅游市场“热”力十足回顾

近日,笔者从柳江区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今年7月至8月荷花文化旅游季期间,柳江累计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实现旅游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17.3%,带动全区暑期游客总量突破300万人次。文旅市场持续火热的背后,是柳江区以荷花文化为引领,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

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柳江区2025年荷花文化旅游季首创“荷塘音乐会+非遗展演+农事体验+文化工坊”模式,融合多元元素推出17项主题活动,将单一赏花升级为“一站式”目的地。游客在百朋荷苑景区可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美景,并参与荷花花艺、写生等体验,还能品尝全藕宴。“带孩子采莲蓬玩得很尽兴,下次我们还要来!”广东游客李女士开心地说。

文化撬动产业,提升品牌效应。柳江以荷花文化打造文旅品牌,辐射全产业链。百朋荷苑景区游客量激增,带动周边农家乐火爆,藕粉、荷叶茶等农产品销售额创新高;荷塘音乐会、非遗打铁花、“村BA”篮球赛等特色活动引爆热度,文旅推荐官全网互动推广,相关话题网络曝光量超千万。同时,柳江依托万亩荷塘深化“荷花经济”,直接带动就业超万人,助推乡村振兴,提升“玉藕之乡”影响力。

聚焦乡村生态,挖掘文旅亮点。柳江深挖乡村资源,打造生态游新增长点:进德镇泗浪村刷子摄影基地,以荷塘田园风光成摄影胜地;成团镇六美渔庄推出垂钓、水上娱乐等项目;拉堡镇科棉屯凭传统建筑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晋航农业生态园、成团舟村、覃家老房子等,成为暑期亲子周边游的热门选择,进一步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线营销破圈,引爆市场热度。线上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及权威媒体宣传,图文报道获超百万点赞转发;线下组织近百名县区融媒体记者调研采风,创作融媒视频经广西云传播。柳江区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江表示:“通过‘文旅融合+业态创新+精准营销’,实现游客量与消费双增长,让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讯员:潘晓静 韦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