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人民网+】杭州市供销合作社“共富菜市”打通农贸新销售
发布时间:2025-09-10



image.png

“您有新的订单,请注意查收!”在杭州市滨江区彩虹农贸市场,“共富菜市”区域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工作人员熟练地按订单分拣茄子、土豆、青菜、鱼肉等果蔬生鲜,迅速分装待发。这里的摊位成了云端的农贸市场,配备了专业操作台、冷藏设备和取货架。经过提升改造的农贸市场“共富菜市”,可以通过“共富菜市”线上小程序下单,让居民无需到菜场,也能吃到平价又新鲜的蔬菜蛋肉。

破解摊位线上销售难

传统农贸市场一般给人印象是“脏乱差”,硬件落后,菜品质量管控难。市场由众多摊位组成,商户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商品的种类繁多,摊位不具备数字化的运营能力。2024年,杭州市政府将“共富菜市”(摊位)列入杭州十大民生实事,在城区农贸市场中“嵌入”公益性的摊位。

杭州市供销合作社牵头推动“共富菜市”(摊位)的改造,设计“共富菜市”突出农贸市场本身优势,充满烟火气,又赋予了其新电子商务的生命力。改造场地布局、优化商户组合并引入新业态,让农贸市场不再只是简单的现场买卖,摸索智慧零售,为摊位建立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帮助商户管理线下私域流量,将其导向线上平台,一方面在消费者端提供更多商品选择,另一方面让商户从线上平台销售中获取更多收入,提升整体农贸市场的利润。打造线上线下的购物无缝衔接,让消费者拥有高效便捷的购物体验。

据了解,“共富菜市”采取数实融合模式,分别借助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即时零售功能,抖音等平台的直播引流功能,微信等小程序的便捷操作功能,打造适合各年龄层次、消费群体的跨平台新零售模式,具体工作由杭州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承接。

摊位安上智慧翅膀

近年来农贸市场人流量减少,新生代青壮年占比极少,来回走动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没时间来,年轻人不愿意来,传统菜市场在城市化与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不得不直面网络外卖的事实。对于生活节奏快的写字楼上班族来说,叫外卖几乎是家常便饭,直达家门口的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更备受追捧。杭州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杭州亩鲜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宁表示,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中老年人也赶潮,喜欢手机上下单,农贸市场提升是顺应潮流的务实之举。农贸市场数字化,绝不是简单地在平台上开个店。消费者看到的是一家店,背后其实是众多摊主经营户的联合体。

“不用逛市场,就能买到附近菜场的新鲜食材,真方便!”家住杭州仙林苑的李伯伯从外卖小哥手中接过一份牛肉和青菜,开心地说,没有时间逛农贸市场,手机上点点,即时配送,方便了百姓。

杭州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儒月指出,“共富菜市”按照统一的风格和标准进行建设,突出助农共富、品牌赋能、数字融合、便民惠民等公益性功能的摊位。运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经营和管理模式,对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能做到管理标准化、经营科学化,实现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经营管理,为消费者、商户和市场管理方带来实惠和便捷。

据了解,“共富菜市”既为山区海岛县农产品搭建了公益性助农直播矩阵和线上预订销售终端,又为传统农贸市场在保留“烟火气”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引流赋能,为市民提供即时配送、预约到家、门店自提等多样化便捷服务,通过供销系统自主开发的中台系统实现了多平台数据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最大化。

打造数智农贸新模式

一边是主播在直播间卖力地推荐,一边是外卖小哥不停地跑进跑出……即使不是买菜高峰期,位于余杭农贸市场2楼的“共富菜市”依旧格外热闹。

“共富菜市”云端便捷购物吸引众多消费者,郭女士是“共富菜市”的常客,她对“线下感受市井烟火,线上订购优质食材”的购物新体验赞不绝口:“下班晚来不及逛市场,手机下单就能买到摊上同款新鲜菜,品质一致,省时省心。”

“我们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推动共富农场、共富冷仓、共富产业、共富品牌、共富菜市、共富超市、共富市集、共富头雁、共富专干等供销共富载体建设再加速,致力于打造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综合平台,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希望能将这种萌芽、生长于杭州的经营模式向全国推广。”杭州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和丰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中台凭借先进的数字化系统和运营管理方案,已成功输出至南京、北京、珠海等多个城市,实现了杭州数实融合农贸模式的跨区域推广。

现在,杭州的“共富菜市”已成为城市生活的新风景线。杭州模式正从西子湖畔走向全国,重新定义着中国人的买菜方式。面向未来,杭州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将在联合运营的基础上发展即时零售前置仓,逐步拓展优质日用百货经营,设置中心仓,发展集采集配业务,最终构建起从产地到餐桌的即时农贸数字供应链体系,为保障城市“菜篮子”稳定供应、推动农产品上行注入新动力。

(责任编辑:韩胜南)


上一篇:
9月10日《柳州日报》柳江专刊
下一篇:
【走读新区 书写南朗】 “配套先行”破解马鞍岛“产城融合”困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