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38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8-31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工作的高度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武汉市中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建议”已收悉,现结合有关单位会办意见,综合答复如下。一、中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工作进展(一)关于“强化政府层面政策引导,推动自主研发创新突破”方面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自主研发创新。在政策制定方面,出台了《武汉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武汉市加快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实施方案》,鼓励中药创新研制推广,支持企业开展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等现代中药产品研制,支持开展院内中药制剂研发转化,中医药科研项目重点支持中医药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如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湖北广济药业等企业,针对参芪肾衰合剂等中药制剂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市经信局近年来加大对中医药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对马应龙、健民药业等5家企业7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二)关于“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校企联合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我委高度重视高校科研资源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动校企合作。2023年7月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同时积极支持湖北时珍实验室建设,鼓励企业联合高校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全市中医药领域拥有由九信中药、健民药业分别联合高校组建的“湖北省传统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湖北省中药现代化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校企协同创新加速了成果转化落地,如健民集团通过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药1类新药通降颗粒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院内制剂通降颗粒按1类新药加快转化;时珍实验室与九州通合作研发新型饮片,与马应龙药业开展麝香痔疮膏二次开发,与国药中联研究经典名方开心散等,推动五彩黄精膏、温阳氨肽口服液等10余种新产品上市。(三)关于“推进中药质量标准化,强化中医药体系建设”方面在质量标准化方面,我市持续推动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提升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其中,马应龙“中药软膏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国家示范工厂,健民药业“生产计划优化”“先进过程控制”2个场景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同时,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参与中药质量标准制定,如湖北时珍实验室联合湖北中医药大学、九信中药集团,围绕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与评价开展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包含显微鉴别、DNA条形码鉴别的人工智能辨识系统,促进质量控制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在体系建设方面,加大龙头中医医院建设支持力度: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二期)住院综合楼新增床位650张,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盘龙城院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西医结合临床应急救治中心大楼已建成投用。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市20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有“国医堂”,20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有“中医阁”,并建成标杆中医馆29家、达标中医阁172家;同时支持省、市中医医院与基层机构签订医联体协议,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四)关于“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在创新人才培育平台方面,市卫健委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导师共育机制培育6名博士生导师、31名硕士生导师,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成功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举办基层国医堂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200名,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培训6000余人次,持续提升中医药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市人才局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申报评选中向中医药行业倾斜。在人才服务水平方面,我市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为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才提供子女就学、优诊优疗等服务。此外,支持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马应龙药业共同发起成立湖北省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为培养大批优秀中医药专业人才开拓科学路径。二、下一步计划一是深化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大中医药研发扶持基金投入,针对经典名方再开发、道地药材研究等项目给予定向支持;完善税收优惠与专利保护举措,推动企业联合高校申报市级科研项目,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二是强化创新研发与产业升级。加大对企业中药新药研发、经典名方二次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市属中医医疗机构依托优势学科和临床资源创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研发平台体系。三是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探索制定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标准,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数智技术应用,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促进中医药质量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四是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院校教育增设中医药产业相关专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中医药职业化教育,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增加中医药产业相关内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再次诚挚感谢您对武汉市中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建言,您的建议极具前瞻性与建设性,我们将继续推动相关工作落地,热切期待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聆听您的宝贵意见。

  

上一篇:
省级物流枢纽建设系列报道之一:马龙区省级物流枢纽
下一篇:
罗杨带队参观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展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