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远征”启航,智元何以窥见具身智能产业天光
发布时间:2025-08-19

  当业内对“多智能体”的讨论喧嚣正盛之时,一场关于“智能体具身化”的革命也在悄然酝酿。  2025年8月,继获得 LG 电子(LG Electronics)、韩国未来资产集团(Mirae Asset)联合领投后,智元机器人再度出手:不仅再度战略入股成立不足半年的玉树智能,还与富临精工签署数千万元规模化商业订单,上百台远征 A2-W 机器人将进驻工厂执行工业任务。这家成立仅两年半的企业,正以估值150亿元的独角兽姿态,叩响具身智能规模化应用的大门。    “华为系”创业密码  智元的诞生,自带着一抹传奇色彩。  故事的起点始于2020年:彭志辉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盟,投身昇腾AI芯片领域的研究;两年后,他带着在芯片领域积累的经验和B站百万粉丝UP主的曝光度选择离职,并在2023年初正式创立智元机器人,为这家企业埋下“技术驱动”的基因。  时间推进至2025年,智元的团队阵容迎来关键升级。3月,公司发生重要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由舒远春正式更替为曾担任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的邓泰华,后者同时出任董事长兼CEO。当这位淡出华为一线的“关键先生”加盟智元,人们才发现他与彭志辉的缘分——同出华为沃土,如今因智元再度携手。恰似冥冥之中有一套精准的“AI 算法”,将两条平行职业轨迹紧紧交织。  然而,这场集结并未止步。仅一个月后的4月2日,具身智能领域的国际领军学者罗剑岚博士宣布加盟,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作为曾在Google X、DeepMind等全球顶尖科技机构深耕的专家,罗剑岚博士将牵头组建“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导前沿算法的研发与工程化落地。  至此,智元的数据护城河已初现雏形。  资本-技术-产品的“三箭齐发”  在具身智能商业化的竞速赛中,智元的每一步都踩准了行业节奏。  坐拥“华为系”创始团队,智元的生态打法延续了华为“合资-投资-合作”的模式,以实现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链全方位布局。这一备受顶级资本和产业大厂青睐的发展模式,带动其融资节奏呈现“闪电式增长”。  两年半、150亿,智元怎么做到的?  企查查 2025 年 7 月数据显示,智元成立至今完成天使轮到 B +轮七轮融资,累计超 30 亿元,腾讯、红杉中国等头部机构扎堆入局。2023 年 12 月 A +轮融资超 6 亿元,估值达 70 亿元;2025 年 3 月 B 轮后估值翻倍至 150 亿元,资本热度可见一斑。  7 月,智元拟斥资约 21 亿元,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等方式,拿下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约 67%的股份。此消息一出,上纬新材股价应声涨停。尽管智元否认借壳上市,强调是产业整合,但市场依然对这一“机器人+新材料”的组合充满遐想。  争议声中,智元在8月先后拿下LG电子、韩国未来资产集团的联合领投后,又入股玉树智能机器人,正式进军环卫领域。  “操盘手”:集团式的初创公司  为何智元能在资本博弈与产业合作的赛道上如鱼得水?答案其实很明确——“打铁还需自身硬”。同属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不同于宇树科技、银河通用聚焦特定技术领域的“专精路线”,智元走了一条更偏向现实主义的发展路径:既自主研发硬件与软件,也同步探索多条模型技术路线,在核心技术自研与第三方资源采购的选择上,更是保持高度开放的态度。  凭借这样的布局,智元已逐步构建起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壁垒:硬件端,不仅发布了全系列多款机器人、搭建起完整生产线,还打造出行业首个大规模机器人训练场与数据采集中心;软件端,推出具身基座大模型GO One与世界模型Genie Inventor,持续为行业输出高质量数据支撑。  产品落地层面,智元打造的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已实现对工业、服务、科研等多场景的覆盖。其中,远征A2人形机器人搭载启元大模型,可胜任展厅讲解、前台接待等服务场景;工业版远征A2-W更成为国内首个工业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案例;灵犀X1双臂协作机器人精度达0.1mm,能在3C电子产线中替代人工完成螺丝锁付作业。截至2025年7月,智元累计量产人形机器人超2000台,同时在北美、欧洲等地的出海计划也已逐步铺开。    依托“高举高打”的战略与全要素竞争模式,智元在融资拓展、商业化落地等领域确实抢占了先发优势。但这种策略并非毫无短板——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同时推进多款产品研发、布局多个技术方向,若不能将资源聚焦于最核心的目标,反而可能难以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属于具身智能的“战国时代”  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25年也由此成为具身智能“政策元年”。目前,北京、上海已分别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均成立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    “大手”一指,头部企业纷纷入局  自2024年以“伯乐式”战略入股宇树后,美团延续对该领域的关注,相继下注银河通用、自变量、它石智航、星海图等多家企业,持续拓宽自身在赛道内的投资版图;另一边,京东或许是为避免错失下一个“宇树”级标的,投资节奏更为紧凑——仅3个月内便连续领投包含智元在内的6家具身智能企业,构建起覆盖“硬件-算法-数据-场景”的全链条生态;阿里系也不甘落后,在旗下蚂蚁集团的具身智能子公司灵波科技正式投入运营后进一步加码,再度领投灵心巧手数亿元规模的天使轮融资,持续深化战略布局。  “管中窥豹”:人形机器人千帆竞发  与此同时,作为具身智能领域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潜力最广的代表性形态,人形机器人的产品迭代也持续提速。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展出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与四足机器人Unitree A2,以卓越运动性能作为核心竞争力;傅利叶智能重点发布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其专为家庭场景设计的情感交互功能,凸显出产品的“温度感”;“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则携五大人形机器人亮相,展示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  诸多ToB场景的百舸争流之时,率先实现工业领域规模化商业签单的还是智元。此次向富临精工派出的远征A2-W轮式通用机器人,专为柔性智造场景打造,可广泛应用于周转箱拆码垛搬运、上下料等多种场景。通用事业部总裁王闯表示,智元将以“场景击穿-数据沉淀-技术迭代”的落地路径继续为汽车制造、3C电子等更多工业场景提供参考。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具身智能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的高采集成本和规模化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指出,Scaling Law在语言模型已经充分验证过,但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上,大家做的才刚刚开始。”稳定且成熟的供应链同样是人形机器人量产落地的关键。智元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坦言,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关节、减速器的产能与一致性不足,供应商多为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较长,直接制约交付能力——智元今年预计出货数千台的计划,便面临订单增长带来的交付压力。  尽管具身智能的春天已经徐徐展开,但是属于“智元们”的“远征”,才刚刚起步。

上一篇:
从星辰大海到贴地飞行:AI 插件在内容生态的崛起
下一篇:
棉花:产业链的窗口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