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星辰大海到贴地飞行:AI 插件在内容生态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5-08-19

    从2020年6月,OpenAI发布GPT-3伊始,AI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在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的能力,也让众多的开发者和企业看到了商业化的潜力。此后,AI就主导了科技圈的叙事主线。All in AI更是成了很多大厂的技术崇拜和战略方向,甚至上升到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但2025年初DeepSeek的突然“涌现”,让AI行业从原来的“堆料”思维中解放出来,各个头部玩家开始以更务实和审慎的态度来重估之前大手笔的投入,更加看重AI具体的落地和应用。  在这种背景下,2025年的上半年,AI市场的基调,整体呈现出原生大模型降温,而AI agent和插件更受重视的格局。正应验了李彦宏此前所说的:“没有应用,光有一个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一文不值。”  在COMPUTEX 2024上,作为全球算力芯片最大供应商英伟达的掌舵人,黄仁勋提出物理人工智能正引领AI领域的新浪潮,并列举了AI未来的五大应用场景。也就是说,AI不仅仅是算力,更是场景。    8月5日,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智能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了《2025年AI应用市场半年报》,报告显示:2025年6月,百度和抖音两大平台的AI插件应用规模均达到亿级,此外,Qbot、微博智搜和AI皮肤的复合增长率排名前三,分别为255.2%、47.1%和8.5%,同时各大平台的AI插件应用活跃度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这些数据清晰表明,在内容消费场景中,AI插件正以扎实的落地节奏实现“贴地飞行”——不再是悬浮于概念层面的技术演示,而是通过与用户日常内容消费行为的深度绑定,形成了规模化的应用渗透和持续增长的用户黏性。  内容型平台,已成为AI插件生长沃土  在QuestMobile的报告中,从所属APP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内容型、工具型。综合来看,百度、抖音、阿里、腾讯这几家,在AI领域都有很高的投入,甚至市场一度认为这一轮竞争的紧迫性,堪比当年谁能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取得这样的成绩,对这几家来讲也算顺理成章。但最让人意外的是,微博智搜进入了这个排行榜,因为微博在AI浪潮下的声量并不高。  在深潜atom看来,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格局,还是因为这些AI插件原生的APP用户体量大,能够提供的内容消费价值和工具价值也足够大,而AI插件在这些原生APP中给用户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  比如微软Word的“AI写作助手”插件,能实时检测语法错误、优化措辞,甚至根据上下文生成段落提纲;又比如,电商平台的“AI比价”插件,可自动追踪商品历史价格,提示最佳入手时机。  这些AI插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复杂的AI技术“拆解”为一个个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让普通用户无需理解算法原理,就能轻松享受智能化服务。  虽然在短视频平台兴起后,就一直有图文过时了的论调,但这份AI插件的研究报告,却像是给这种判断一记有力的反驳——对于内容消费来说,形式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平台有值得消费的内容和内容氛围。  海量的内容沉淀,给微博智搜这样的AI插件提供了绝佳的场景。微博推出的“微博智搜”构建了独特的“账号-内容-场景”三元分析体系,形成庞大的“可信知识图谱”。当重大热点事件发生时,AI能快速梳理事件时间线、关联人物和各方观点,为用户呈现清晰的事件全貌。    微博Q2财报透露,6月智搜月活跃用户突破5000万。微博智搜产品显著提升了用户在热搜下的消费体验,以及在主动搜索场景下的搜索满足率,二季度智搜日活跃用户数较一季度大幅度增长。6月的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了36.6次,也反映出微博智搜正在以AI插件的形式走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无独有偶,在海外另外一个社交内容巨头X平台也基于大模型技术开发了AI助手Grok。Grok通过AI对信息的筛选、聚合和解读,帮助用户快速理清热点事件时间线、关键人物、核心争议点等逻辑,类似于“实时版的智能摘要工具”,提升用户在平台内的信息消费效率。    与微博智搜类似,Grok同样以插件化形式嵌入平台,当用户浏览股市行情、体育赛事等动态内容时,系统会主动推送AI生成的趋势图解。据悉,Grok-4每日处理超过1200万次实时数据查询,相当于每秒处理约140次,显著提升用户在平台内的信息消费效率。  作为X生态中重要的AI插件式应用,Grok的设计和落地充分体现了社交媒体平台对AI技术的场景化探索。  微博智搜聚焦中文社交媒体的热点聚合与长尾内容激活,与X平台的Grok侧重英文语境下的实时互动与网感表达,虽依托不同的内容生态,却从实践层面共同印证了AI插件对内容平台的核心价值——既是连接用户与内容的“智能桥梁”,也是激活平台生态的“效率引擎”。  场景适配性、用户基数、开放生态是内容型平台突出的优势,这使其成为AI插件生长的沃土。微博智搜与X Grok的“精准匹配”,正是AI插件赋能内容平台的核心逻辑——它们不必成为彼此,却都通过AI让“内容平台”更像“用户需要的样子”。AI插件共同谱写的,是关于“技术落地于场景”的最佳实践。  AI插件启示录:AI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  AI的未来指向“制器之器”的星辰大海,但到达这一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AI目前在这些成熟的原生应用上的普及,不仅能提升原生应用的价值和效率,也可以预见会从语料投喂和训练等维度对AI产生良性的反馈。在此之前,需要更脚踏实地的应用,让AI率先落地。  正如我们在开篇写到的,今时今日,AI成了很多企业和个人的技术信仰,这其中有真诚担忧AI可能会带来的影响该如何应对的,也有不顾一切鼓吹AI会取代人类的。但毋庸置疑,虽然AI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但对很多个体,尤其是“打工人”而言,AI还远远没有进化到大家理想中“省时省力”的状态。  如果回顾AI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因为训练语料从原来归整但呆板的公文语料,引入了社交媒体语料,大语言模型才有了质的飞跃。上述这些内容型平台的AI插件方面的成绩,也直观地反映出用户的普世需求。  例如,微博智搜的“原博深度解读”功能,点击任意博文右上角的“搜索放大镜”图标或热点频道博文右上方更多按钮,进入搜索页面后选择“智搜分析”,即可获取该博文的深度解读内容。系统会自动生成并推送关于该博文的解读报告。  比如,小鹏汽车的这条微博,初看很多用户的第一印象可能只是停留在小鹏在推介他们的新车。但在微博智搜的深度解读下,用户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条微博和视频背后,有这么多深层的思考和洞察,就能熨帖地架起品牌和用户沟通的桥梁,而且这种勾连以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方式实现,能让用户更加愿意接受。    近期,微博智搜又推出【智搜追问】功能,打破了传统搜索一问一答的局限性,支持用户与智搜进行多轮对话,为用户开启了一扇通往深度信息世界的大门。比如,在#大暴雨特大暴雨要来了#的智搜后,有关于广西桂林暴雨今天降雨量多少?广铁停运列车具体车次有哪些?暴雨应急包必备物品是什么?等追问选项,也可以自主询问更多的问题,让用户可以全方位了解关于此次大暴雨的详细信息。    跟卷大模型的玩家比起来,微博投入更小,回报周期更短。这就带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启示——社交媒体这样的内容平台,是AI在当下最好的应用场景。而微博的内容生态,是它能在AI方向事半功倍的重要优势。  更重要的是,AI已经对这些原生应用的商业化产生了正向的效益。  比如,依靠订阅贡献核心收入的Grok-4,普通版30美元/月,强力版Grok-4 Heavy 300美元/月。Grok-4于2025年8月11日宣布全面免费开放后,迅速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海外月活用户达数千万量级。根据平台规则,免费用户每12小时最多使用5次Grok-4,触发限额后仅能使用Grok-3。既扩大了用户覆盖面,又通过“饥饿营销”推动用户升级至付费订阅。  Grok在X平台的应用数据体现了技术-内容-商业的深度协同:通过实时数据处理和个性化回应提升用户黏性,通过分层订阅和API商业化实现收入增长,通过争议性内容和社交裂变激活平台生态。其成功验证了“内容型平台+AI插件”模式的可行性。  在数字商业生态中,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从商业转化逻辑、用户价值匹配、ROI等核心维度来看,用户主动搜索的商业价值远高于被动接收行为。而AI插件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主动搜索的热情,让它自身的商业价值变得更高了。  正如微博在最新的财报中提到的: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微博智搜用户规模增长强劲,进一步推动了整体用户搜索需求的增长。  AI插件的大放异彩,给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这种轻量化的、无门槛的产品思路和体验,相比那些动辄高举高打的声量,对用户来说更有价值,而且也没有额外学习的成本和负担。  其次,它也提供了价值重估的新维度,那就是内容平台的生态价值。就好比微博智搜之所以能在这场“不对称竞争”中跑进前列,核心是因为微博长久以来的内容生态积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力。  甚至,我们可以畅想,要不了多久,内容平台也会向AI插件开源,给开发者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毕竟微博早在2010年就上线了开放平台。  期待一个AI创业门槛更低的时代在内容平台“智能涌现”。

上一篇:
消费者翘首以盼,固态电池为何迟迟不来?
下一篇:
“远征”启航,智元何以窥见具身智能产业天光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