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精品项目】红土高原上的矿山答卷人
发布时间:2025-08-12

  图片

  在云南东川的崇山峻岭间,一座曾经的尾矿库如今已转身为七色花海。山间步道上,几位游客正惊叹于眼前的生态画卷,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令当地人头疼的废弃尾矿库。这处由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有色院)修复的生态景点,只是该院七十余年来深耕矿山事业的一个缩影。从尾矿库生态修复到矿山工程设计革新,从技术难题攻克到人才梯队建设,一代代昆明有色院人用智慧与坚守,在红土高原上书写着有色金属工业的绿色篇章。

  PART.1

  尾矿之上的生态革命

  

  汤丹铜矿尾矿库生态修复工程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云南东川矿区的山坡上。蓝蓉蹲下身,仔细查看土壤层下的植被根系。“这里的每一寸土壤都要经过严格检测,确保各类矿物含量符合标准。”作为昆明有色院尾矿与生态修复专业的领军人物,她的足迹已遍布云、贵、川、藏等地区的矿山。

  1990年参加工作时,蓝蓉面对的是尾矿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尾矿库多建于人们生活的区域或者重要设施的上游,被称为“头顶上的定时炸弹”,一旦发生溃坝,后果不堪设想。在西南山区,细粘粒高堆坝尾矿库的抗震及溃坝问题尤为突出。蓝蓉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与矿山现场,系统研发相关技术,建立新的稳定性及溃后影响范围评价体系,最终开发出有效的尾矿坝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破解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

  在云南某冶炼厂危险废渣库项目中,蓝蓉面临着“三无”困境:无工程实例、无经验借鉴、无成熟技术。作为总设计师,她带领团队逐份分析废渣样本,光是废渣种类与性质的检测报告就堆满了半间办公室。施工期间遇到的技术瓶颈,她连续三天三夜守在现场,最终提出创新处理方案,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如今,这座废渣库已成为云南同类项目的样板工程。

  为解决细粒尾矿堵塞初期坝反滤层的传统难题,蓝蓉经过上百次试验,探索出“在反滤层中预埋纵横向排渗管”的技术。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不仅使排渗率提高80%以上,还比传统方式节约投资30%左右。在参与编制我国首部尾矿设施施工国标《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时,她带队踏勘40多座代表性尾矿库,收集数十万字资料,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该标准实施后,被亚洲、非洲、南美洲多个国家参照使用。

  从国内矿山到加拿大、巴西、乌干达等国的尾矿处理现场,蓝蓉设计的近百项工业固体废料处置设施,始终保持着“生产流程畅通、技术指标先进”的纪录。在云南东川矿区废弃尾矿库修复项目中,她创新性地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出集生态、休闲、美食、观光于一体的七色花海景点,被“学习强国”平台和香港新闻媒体报道,成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案例。

  “对家人有愧疚,但更多是感恩。”蓝蓉在劳模事迹报告会上的话语令人动容。三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矿山一线,她的“说走就走”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持。这份坚守换来了累累硕果: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1项、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而她最珍视的,是看到一座座矿山重披绿装。

  PART.2

  地下深处的通风革命

  

  某矿区井下作业

  在云南云锡个旧东区的地下矿井里,通风机正平稳运转,新鲜空气沿着巷道缓缓流动。矿工李师傅摘下安全帽,感受着凉爽的气流:“以前井下像蒸笼,现在温度降了好几度,干活都有劲了。”这一变化,源于昆明有色院研发的通风网络解算软件系统。

  拥有140年采矿历史的云锡个旧东区,形成了服务范围大、高差大、线路长的复杂地下开采系统。受矿床制约,其通风系统复杂程度在国内首屈一指。“井下温度最高达40多摄氏度,粉尘浓度超标,矿工们每次上来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昆明有色院井下通风技术研发团队的工程师回忆道。

  通风是地下矿山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与作业环境。昆明有色院组织团队攻关,从智能通风系统建设到深井开采通风与降温,一步步突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通风网络解算软件系统,就像给矿山装上“智慧大脑”,能精准调控风量、风速。

  项目先期实施的一、四级机站建设,让矿山年节约通风电耗费用1394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886吨。在此基础上,团队再接再厉开展二、三级机站优化,又实现年节电620万元,减排9734吨。如今,这款软件已在近百座矿山投入运行,显著提升了风机效率,降低了吨矿通风耗能,彻底改变了地下矿山“设备多、效率低、能耗高”的困境。

  “我们模拟了上百种巷道布局,光是数据模型就迭代了几十版。”团队成员说。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们经常下井作业,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记录参数,有时一天要往返井下数次。正是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让昆明有色院在地下矿山通风领域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PART.3

  红土高原上的匠心传承

  

  大红山矿区

  在昆明有色院的档案室里,一份泛黄的设计图纸记录着1997年大红山铜矿一期工程的建设历程。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出自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余南中之手。正是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矿山事业的老专家,带出了张志雄、黄兴益等一批行业精英。

  1985年,刚大学毕业的张志雄跟着余南中参与大红山铜铁矿项目设计。“师父带我们下井,井下温度高达四十多度,他走在前面,边走边讲解,汗水浸透了工装却浑然不觉。”张志雄回忆道。有一次,余南中爱人出差,他把三个孩子托付给父母,自己带着团队连续加班,直至鼻血不止被送进医院。

  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影响着张志雄。三十多年来,他每年在大红山现场驻守150天以上,最长一年达273天。2006年,他接过师父的接力棒,成为大红山项目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大红山铜铁矿成为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标杆项目。

  “设计不能照搬照抄,每座矿山都有它的脾气。”这是张志雄常对徒弟费志文、邓良说的话。2018年进入单位的费志文起初习惯“依葫芦画瓢”,张志雄便带着他实地考察不同矿山,让他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2011年入职的邓良是个“小白”,连地形图都看不懂,张志雄就手把手教他,从基础的测量知识到复杂的开采工艺,毫无保留。如今,费志文、邓良已经成长为矿山工程设计的中坚力量。

  同样师承余南中的黄兴益,有着“黄老邪”的雅号——这源于他在矿山设计领域的精湛技艺与独到见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大红山铜矿二期工程设计中,他力推无轨开采工艺,面对业主“投入太高”的质疑,他用“扁担与挖掘机”的生动比喻,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一年多。项目投产后,产量翻了十倍,人员减少一半以上,让业主彻底信服。

  2003年,黄兴益担任羊拉铜矿总设计师。这座位于滇藏交界横断山脉的矿山,平均海拔3200米,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一次踏勘中,滚落的石块砸中他的膝盖,休养数月后,他又立刻返回工地。在两年前期工作和两年施工建设中,他带领团队克服高原缺氧、地质复杂等困难,最终让这座矿山顺利投产,并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余南中到张志雄、黄兴益,再到费志文、邓良,昆明有色院的“师带徒”模式已延续数十载。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传承、执着、创新、精益求精的大红山精神的延续。如今,该分院拥有享受国务院、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在职省部级设计大师10余人,人才梯队的茁壮成长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PART.4

  创新驱动的绿色未来

  

  大红山龙都尾矿库

  昆明有色院矿山工程设计院的一个卡座上,年轻的工程师正在调试“基于5G+人工智能的膏体流变性能监测系统”。屏幕上,井下膏体流变学性能的各项参数实时更新,为矿山解决膏体配比调控、管输优化等问题,“图像识别+多模型集成”的技术路径,填补了实时流变性能动态预测的技术空白。这是该院正在攻关的创新项目,也是企业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铝集团“四个特强”战略部署的践行者,昆明有色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托大师工作室、昆明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平台,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矿山工程人才队伍——1名设计大师、10名正高级工程师、1名博士研究生,副高级工程师以上人员占比42.7%,40岁以下人员占比65%。团队主编国家标准2项,参编10项,发表论文近80篇,申报国家专利14项,授权5项。

  在矿山工程、固废处置和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团队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含4项一等奖),多项工程获“示范工程”奖项及60余项省部级工程咨询设计奖。这些技术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矿山工程、尾矿与生态修复咨询设计合同额同比增长近两倍,冶炼废渣处置场生态环境提升治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等EPC总包工程的签订,实现了业务模式的本质突破。

  从尾矿坝稳定性分析到金属矿山原位污染治理,从智能通风系统到高寒山区尾矿堆坝技术,昆明有色院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更推动着有色金属工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云南北衙铁多金属矿项目中,团队采用先进矿床数学模型软件和三维数值分析软件,创新露天与坑下开拓方案,实现了尾矿分堆处理,为多金属矿的绿色开发提供了范例。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从中央有色金属工业局西南分局设计公司到如今的昆明有色院,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边疆,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答卷。在大红山精神的指引下,他们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继续描绘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夕阳西下,昆明有色院的办公楼里依然灯火通明。蓝蓉团队正在讨论高寒山区尾矿生态化利用方案,张志雄带着年轻工程师修改着矿山设计图纸,黄兴益准备着第二天去晋宁的项目交流会......这些身影,正是红土高原上最美的矿山答卷人。

上一篇:
突发,哪吒汽车再陷危机
下一篇:
万华化学:营收近千亿,净利却下滑25%!化工龙头怎么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