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极速24小时,耐力测试背后的实力对决
发布时间:2025-08-19

  

  闻言培

  当一台车以210公里的平均时速连续狂奔24小时,中途完成30次超快充、总里程突破3900公里——这不是勒芒赛道上的极限竞速,而是新能源汽车圈最新的“技术封神战”——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

  就在近期,小鹏全新P7以3961公里的成绩冲过终点,将小米YU 7刚创下的3944公里纪录踩在脚下,成为这场“地狱级测试”的新王者。要知道,在此之前,能完成这项挑战的只有保时捷Taycan原型车和第三代奔驰CLA等寥寥几款顶尖车型。当中国新势力与德系豪华巨头在高环赛道上“熬战”24小时,比拼的从来不是单纯的速度,而是一场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极限解剖”。

  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堪称汽车界的“珠穆朗玛峰”。它要求车辆在24小时内,持续在高环赛道上高速行驶,期间仅进行必要的充电和车手轮换。这一测试对车辆的性能、可靠性、耐久性以及能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这个测试中,车辆要长时间保持高速行驶状态,电机需持续输出高功率,电池要稳定供电,同时,散热系统、悬挂系统、轮胎等部件,也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测试失败。

  这种测试并非凭空而来,它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勒芒耐力赛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汽车赛事之一,要求赛车在24小时内不停歇地飞驰,对赛车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极限考验。汽车厂商借鉴这一赛事模式,开展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旨在通过极端条件,全面检验车辆的各项性能。

  以小米YU7的测试为例,要在24小时内完成3944公里的挑战,平均时速要超过210公里,累计充电30次,单次充电时间10-12分钟。在这个过程中,电机与电池持续高负荷放电,散热系统要在多次充电循环中保持稳定,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热失控等严重问题。而且,在210公里的持续高速下,业内平均能耗会飙升50%,而小米YU7不仅要克服高能耗,还要保证长续航,这对其电池技术和能耗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小鹏全新P7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测试期间,夜晚突降暴雨致赛道积水,测试一度中止。但全新P7并没有放弃,带着归零重启的勇气在夏季高温中再度出发,最终成功刷新纪录。这不仅考验了车辆的性能,更考验了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决心。那么,这场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背后,各大车企究竟在争什么呢?

  首先,就是技术实力的较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是核心技术。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就是对三电系统的一次极限检验。能在这场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意味着车企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电机效率、电控稳定性等方面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

  在电池技术方面,小米YU7采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并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的能量利用。其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II电池,采用了高镍三元材料作为正极,配合硅基负极材料,极大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为长续航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小米对电池管理系统(BM S)进行深度算法优化,能够精准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参数,根据车辆行驶工况实时调整电池输出功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使电池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小鹏P7的5C超快充电池同样表现出色,配合其800V高压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补能速度,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小鹏P7的电池采用高倍率充放电设计,通过对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特殊优化,使其在5C高倍率充电时,锂离子能够快速嵌入和脱出电极,实现高效的电能存储与释放。此外,电池内部采用了新型的电解液配方,具备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热管理技术也是关键突破点。小米YU7采用先进的液冷+压缩机制冷双模式温控系统。当车辆以210km/h的速度行驶时,撞风效应辅助液冷系统散热;而当电池温度超过50℃、电机温度逼近80℃时,压缩机制冷迅速介入,强制控温,最终确保电机温度≤80℃、电池温度≤50℃。该热管理系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电池和电机的实时温度,自动调节液冷系统的冷却液流量和压缩机的制冷功率,实现精准控温。同时,系统采用了高效的热交换器,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确保电池和电机在高负荷运行下的性能稳定。

  小鹏P7同样具备出色的散热系统,在连续快充和高速行驶过程中,有效保障了电池和电机的稳定运行,其热管理冗余设计,使得电池温度在连续30次极速快充中保持稳定,系统无衰减。小鹏P7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采用了直接液冷技术,冷却液直接与电池模组接触,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带走电池产生的热量。在高速行驶时,通过优化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引导外部冷空气流经电池和电机散热部位,增强散热效果。此外,系统还配备了备用散热回路和冗余散热元件,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确保热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电驱系统上,小米YU7的V 6s Plus超级电机展现出强大的性能,高转速和高功率输出为车辆的高速行驶提供强劲动力。该电机采用了超高强度的硅钢片作为铁芯材料,降低了铁芯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提高了电机的效率。同时,通过优化电机绕组设计,采用了高导电率的铜材和先进的绕组工艺,增加了绕组的槽满率,使电机能够输出更大的功率和扭矩。此外,电机的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矢量控制算法,能够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实现快速响应和平顺运行。

  小鹏P7在电机和电控方面也进行了优化,确保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动力输出稳定,能耗控制合理。例如,小鹏P7通过对电控系统的精准调校,实现了对电机的高效控制,在高速行驶时能根据路况和驾驶需求,智能调整动力输出,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其电控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碳化硅(SiC)功率模块,相比传统的硅基功率模块,SiC模块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压和电流,从而提高了电控系统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在软件算法上,小鹏P7的电控系统采用了智能能量回收算法,在车辆减速或制动时,能够将动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并回充到电池中,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车身结构和轻量化技术也不容忽视。小米YU 7采用2200M Pa超强钢车身结构和1500M Pa防刮底横梁设计,经过649万公里全路况实测验证,保障了动力电池组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车身重量,降低了能耗。车身结构设计上,小米YU7采用了笼式车身结构,在关键部位加强了钢材的使用,提高了车身的整体刚性和抗碰撞能力。同时,通过拓扑优化技术,对车身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在不影响车身强度的前提下,减少了不必要的材料使用,降低了车身重量,从而降低了车辆行驶时的能耗。

  小鹏P7应用2000MPa热成型钢,打造高刚性车身,并且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减重20%的轻量化车身,配合0.201超低风阻系数,使整车综合能量利用率高达92%,在降低风阻能耗的同时,提升了续航能力。在车身材料选择上,小鹏P7大量使用高强度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保证车身刚性的同时实现了显著的减重效果。在车身造型设计上,通过风洞试验不断优化车身线条,降低风阻系数,减少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降低能耗。此外,小鹏P7还对底盘悬挂系统进行了优化,采用了轻量化的悬挂部件和先进的悬挂调校技术,在保证车辆操控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整车重量。

  从最初保时捷Taycan在2019年的3425公里,到如今小鹏全新P7的3961公里,每一次成绩的刷新,都代表着各家汽车厂商技术的突破与进步。

  其次,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一款车的性能表现,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过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这样的极限挑战,车企可以向消费者展示其产品的可靠性和高性能,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想象一下,当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看到小鹏全新P7和小米YU 7等车型在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中的出色表现,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些经过极限考验的车型。这对于车企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销量。

  再者,是行业标准的制定权。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谁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拥有话语权。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就是一个展示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样的比赛推动着行业标准不断提高。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参与到这种极限测试中,行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促使车企们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传统豪华车企,还是新兴的新能源车企,都在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努力提升产品性能,满足消费者对于高性能、长续航、快速充电等方面的需求。而24小时高环耐力测试,正是这种技术创新竞争的一个缩影。

  

上一篇:
向新求质 金融业持续优化市场竞争秩序
下一篇:
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轮轴比这概念,但凡第二个人说,我都想喷他”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