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12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9-14



林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汽车产业优势 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提案》(第0122号)已收悉。感谢侨联和致公党对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我局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召开党组会研究,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翁茂兵牵头办理,分管副局长陈景毅具体办理。办理期间,我局赴武当云谷、“国芯一号”、东风设备、东风商用车等企业开展调研,与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数据局、市招商中心等单位进行专题研究。5月29日,提请市政府组织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通信企业和部分工业企业在数智赋能汽车产业、人工智能布局等方面意见建议。7月21日,市政府副秘长何涛组织办理单位研究讨论修改提案答复。通过吸纳相关单位意见和建议,并于5月20日、7月10日、8月6日三次与您当面汇报征求了意见,8月15日,提案答复情况专题报告了领衔督办市领导王永辉市长,形成了正式提案答复,具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政策支持。根据提案提出的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的建议,我市坚持“精准滴灌、场景示范、产品驱动、政策集成”的原则,整合发改、科技、经信、财政等部门相关政策,先后印发《关于支持“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对年度完成智算设备投入建设且数据中心智算规模在50P以上,按照年度新投入使用算力1000元/P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奖补。通过创新“财政+金融”组合机制,撬动金融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和财政奖补政策,精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数智化改造,有效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人工智能有关产业集聚,截至7月,全市装机机架超5000架,位居全省第2,其中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输出算力超3300P、位居全省第1。市数据局起草了《十堰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算力产业,规划以武当云谷为“核心”,以竹溪国芯智算中心、城区工业算力中心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绿色算力集群。市发改委根据省发改委等6部门《关于印发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实施方案和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研究制定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发展方案。

(二)加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招商力度。根据提案提出的建立靶向招商机制的建议,我市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方向,以增量招商和存量招商并举,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基地。市招商中心制定人形机器人产业招商图谱,理清产业链重点招商企业;经开区积极对接深圳优必选科技公司引进机器人制造项目,目前已签约落户;竹溪县联合科大讯飞、华为等头部企业打造“国芯一号”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智能算力50P,二期扩容后总算力将达到200P,通过国产化算力底座、星火认知大模型以及相关行业大模型应用,为毗邻地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政务、文旅、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创新赋能。围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任务创新商业投资模式,市政府联合东风公司、中信科智联、湖北移动成立东信车路云(十堰)公司开展建设运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5.1亿元,预计可带动相关车企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投入10亿元。围绕商用车总装底盘零部件检测和焊装小型零部件自动投料等应用场景,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具身智能装备实验室,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及应用开发。

(三)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引育。根据提案提出的人才培育引进的建议,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市人社局组织企业开展赴外引才,共引进人工智能、新型电池等专业人才443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11人,本科228人。积极培养技能人才提升产业潜力,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培训学校、实训基地等,共培育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技能人才5327人,其中高级技师25人,技师140人,高级工758人,中级工4110人。市人才办持续举办“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全省“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柔性引进顶尖人才,攻关技术难题,邀请22名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院士专家来我市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合作。7名专家为我市7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52次,解决技术难题26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个,为企业培训52人次,为企业引进人才3人,达成项目协议4个,达成协议金额494万元。

(四)强化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根据提案提出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市科技局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培育工作,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4家,包括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湖北省汽车智能装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家省级平台,十堰市工业大数据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十堰市机器视觉及机器人集成技术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家市级平台。支持市内高校在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领域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成立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研发的“车规级芯片故障诊断AI算法”获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一等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建成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东风商用车智能驾驶联合研究中心,组建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新型配电技术与装备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五)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赋能。市经信局积极组织企业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场景丰富优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智能立/卧式五轴加工中心、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等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同时应用5G技术,实现了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和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控,降低误差至≤1‰,产品不良率下降了17.6%,质量损失率下降了37.3%,大幅提高了产品生产交付和品质保障能力,获评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今年以来,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7家,累计126家,全省第1;入选工信部5G工厂10家,建成省级5G工厂15家,均居全省第3;建成全省首批无人工厂4家,全省第1。

(六)加快“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以“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为契机,围绕“聪明的车”推动产业升级,先导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矿卡、无人集卡、低速无人装备等车辆累计生产交付超过1500辆,已在厦门港、阳逻港、雄安新区等20余个城市示范应用,其中港口无人集卡、低速无人装备应用场景已基本实现商业闭环。围绕“智慧的路”加大场景开发,在投用10辆无人公交、2辆无人快递车,3条示范线路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物流重卡城市物流、园区物流示范应用场景建设,目前已完成31辆物流卡车车端设备安装改造和车辆数字身份证书调试,打造首批3条零部件物流运输示范应用场景和2条园区接驳运输场景,提升物流运行效率20%,提升区域交通通行效率15%。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谋划“十五五”新型工业化规划,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核心领域,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布局。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抢占未来产业赛道。落实好“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政策措施,形成更加有效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政策体系,采用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重大项目建设。协助指导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专项资金支持。

(二)夯实人工智能赋能底座。高效配置算力资源供给,加快推进武当云谷二期等重点算力项目建设,引进液冷服务器、存算一体芯片等先进设备,力争2025年底全市算力规模突破10000P,智算算力占比超过80%,打造国家级“双碳示范数据中心集群”。建立“算力超市”平台,整合全市算力资源,提供按需付费、弹性调度的服务。同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算力服务质量认证,提升市场公信力。积极参与湖北省“人工智能要素伙伴计划”,立足我市制造业发展基础和需求,推动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大模型技术攻关和应用,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加快人工智能产品拓展与场景应用。聚焦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共性技术,围绕下一代汽车产业链强链补链。支持东风商用车、东风华神等企业在整车算法、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等领域自主开发。建设城市级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打造智慧物流配送、智慧环卫应用、智慧公交、智慧停车等示范应用场景,创建全国商用车场景全域试点应用的标杆城市。支持东风商用车AI研发助手和AI营销服务助手项目建设,通过充分利用人类辅助设计(HAD)、人工智能辅助设计(AIAD)、创成式设计、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优化研发设计方案。

(四)强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京堰对口协作活动,着力形成“研发在京、转化在堰”的协作范式。探索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应用,着力打造AI赋能闭环体系。支持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培养平台,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汉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建设人形机器人产教融合共同体,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实践型、工程型人才。针对企业人才提升需求,引导职业技能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培训。

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8月15日


上一篇:
深圳科技金融全方位赋能创新
下一篇:
2025年上半年招商和投资促进局工作总结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