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光伏一哥,3900亿跌没了
发布时间:2025-11-25

  在中国光伏版图上, 隆基绿能 不仅是一家龙头企业,更是一个巨大的风向标。

  2025年10月, 隆基绿能 披露了三季报,依旧亏损。紧接着11月,隆基就宣布了一项“虽迟但到”的并购——收购精控能源进军储能。

  隆基这“一亏一买”之间,市场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单一维度的规模内卷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光伏正在经历一场产业生死的“反内卷”自救。

  曾几何时,光伏是中国制造的名片,但随着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行业正在亏损的泥潭里步履维艰。

  作为曾经的“光伏茅”, 隆基绿能 的市值从 2021 年的峰值5400亿元大幅缩水至 2025 年 11月 24 日收盘的1422亿元,累计蒸发约3900 亿元。

  几千亿市值灰飞烟灭,再加上 隆基绿能 2025 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正是这场惨烈内卷最真实的写照。

  01

  内卷代价的具象化

  隆基绿能 2025年三季报的数据,是全行业“ 流血 ”的缩影。

  2025年前三季度, 隆基绿能 实现营收509.15亿元,同比下降13.1%;归母净利润亏损34.03亿元。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81.01亿元;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8.34亿元。

  尽管相较于2024年同期, 隆基绿能 亏损幅度有所收窄(Q3单季亏损8.34亿元,环比减亏),但“失血”状态仍未终止。

  更令人心惊的是毛利率。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1.2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77个百分点,处在近10年的最低点。

  这意味着,在剔除极低的管理成本后, 隆基绿能 卖光伏组件几乎是在做慈善。

  事实上,在三季报中, 隆基绿能 亏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资产减值。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高达87.01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又继续计提近20.7亿元。

  连续的大额计提,不仅是因为硅片、组件价格的暴跌,更是因为技术路线从PERC向BC/TOPCon切换过程中,旧产能和旧库存的价值毁灭。

  但客观的说,这不仅仅是隆基一家的问题。

  翻开2024年至2025年的行业成绩单,由于产业链价格非理性下跌,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巨头们无一幸免。

  如图:

  TCL中环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98.18亿元,成为当年的“亏损王”;2025年前三季度,继续巨亏58.16亿。

  晶科能源 :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为1.91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巨亏39.42亿元

  ……

  数据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当全产业链产能过剩,价格战打到成本线以下,硅片价格暴跌80%,组件价格被砍到不及1元/W,头部企业开工率降至50%。

  连行业成本控制之王,隆基都只有不到2%的毛利,其他企业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02

  反内卷刻不容缓

  中国光伏产业曾用二十年时间做到了全球全产业链的绝对优势。但如今,这场以“价格战”为核心的低维度内卷,正在侵蚀这一战略产业的根基。

  当行业前四名的企业利润大幅缩水,当“卖一瓦亏一瓦”成为常态,这种建立在低价倾销基础上的“内卷”,正在摧毁中国光伏产业积累多年的资本储备和研发能力。

  内卷带来的第一个连锁反应,不是亏损,而是信任链条的断裂与生态系统的崩塌。

  一直以来,光伏行业不仅卷死了二三线组件厂,现在压力已经传导至设备端。

  近期,行业内就爆出了一则极具象征意义的案件:光伏设备龙头 捷佳伟创 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起诉了其核心大客户 隆基绿能 。

  在商业逻辑中,产业链上下游本是“鱼水关系”,通常会极力维护核心客户。然而,设备商如今不惜对簿公堂,折射出的是在极度内卷下,设备企业面临订单萎缩、回款艰难的生存焦虑。

  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 21 家设备企业应收账款合计525.70亿元,同比增长6.94%,甚至与 2024年末相比高出10.64%。

  内卷带来的第二个连锁反应,是价格战战胜了技术战。

  为了在价格战中活下去,光伏企业被迫削减不仅关乎未来、更关乎生死的研发投入。

  以 隆基绿能 为例。隆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4.03亿元,2024年全年更是亏损86.18亿元。

  巨额亏损之下,隆基被迫进行了光伏史上最严厉的成本削减,裁员幅度甚至接近50%。这不仅是人力的流失,更是技术积累的流失。

  光伏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N型技术的迭代、BC技术的量产、钙钛矿的研发,每一项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如果全行业都陷入亏损的泥潭,谁还有余力去做新一轮的技术储备和技术突破?

  反观美国,技术落后于中国的 第一太阳能 (First Solar),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坐享高额利润。

  如果中国企业继续在低价泥潭中互搏,导致技术迭代停滞,那么我们辛苦建立的技术代差优势,极有可能在未来3-5年内被国际竞争对手抹平。

  反内卷,已不再是企业的战术选择,而是中国光伏保卫战的必然要求。

  03

  保护中国光伏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光伏产业不能因为内卷而坍塌。而要守住这份优势,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竞争逻辑。

  首先,从政策上,国家层面已经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明确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

  光伏行业不要再为全球市场输送廉价的过剩产能,这是反内卷的政策底线。

  其次,光伏企业不应再以内卷的出货量排名英雄,而应以“利润、技术壁垒、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论成败。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惨烈的内卷,头部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

  从近期的财报和战略动作来看,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反内卷”行动:从同质化拼杀,转向差异化与多元化突围。

  行业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储能成为救命稻草。比如:

  阳光电源 :凭借储能系统的先发优势,其储能业务营收已超过光伏逆变器,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位数增长,成为行业内少有的赢家。

  阿特斯 :作为二线组件厂商,却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秘诀正是毛利率高达31.42%的储能系统业务。

  天合光能 :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翻番,海外签约订单超10GWh。

  而隆基,也在11月份官宣收购精控能源正式入局储能,虽然被外界评价为“姗姗来迟”,但也是实质性地迈出了反内卷的脚步。

  光伏巨头纷纷入局储能,标志着我国的光伏行业已经从单纯的组件价格战,升级为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价值战。

  跳出单一维度的低价竞争,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正是反内卷的核心。

  隆基的亏损与转型,是整个行业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过去的辉煌与疯狂,也折射出当下的产业阵痛与觉醒。

  反内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生态的重塑。而目前留给中国光伏企业“换挡”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
高息优先股密集退场 银行优先股投资逻辑生变
下一篇:
预告丨事关海南省国资国企“十四五”时期发展改革成效!关注明天上午这场发布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