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6.8 亿盈利背后的隐忧:小米汽车破局,订单下滑成新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5

  当 小米 SU7的生产线在亦庄工厂全速运转时,这家科技巨头的财报天平正发生剧烈倾斜。2025年11月18日港股盘后, 小米 集团披露的三季度财报显示,1131亿元总营收中,汽车业务以290亿元收入撑起了22.3%的同比增幅,更以6.8亿元核心经营利润实现历史性盈利。但光鲜数据背后,周订单下滑至4-5千辆的警报,正与传统业务的疲软形成双重夹击,让 小米 的“人车协同”之路布满荆棘。

  汽车业务:盈利破局却遇订单“寒流”

  小米 汽车的首次盈利,是这份财报最耀眼的注脚。三季度10.9万台的出货量中,高端车型YU7的量产爬坡成为关键变量——其28万-35万元的定价区间,将 小米 汽车单车均价推升至26万元,较上季度提升2.8%。尽管高毛利车型SU7Ultra占比下降导致汽车业务毛利率微降至25.5%,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5.6%,但这一数字已远超手机业务11.1%的毛利率,成为集团盈利结构的“压舱石”。

  产能端的突破更显底气。10月 小米 汽车交付量达4.86万辆,较9月增长14%,二期工厂爬坡后月产能已稳定在5万辆,预计2026年初将冲击7万辆峰值。这意味着,当前近40万辆的积压订单,正以每月3万辆的速度被消化。但市场更关注的“新增订单蓄水池”却在缩水:第三方数据显示, 小米 汽车周均新增订单已从二季度的1.2万辆跌至4-5千辆,月新增订单不足2万辆,按此速度,明年年中现有订单将消耗殆尽。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红海绞杀”加剧了这份焦虑。三季度 特斯拉 Model3降价至21万元起,理想L6推出23万元入门版,小鹏G6通过配置升级维持竞争力,而 小米 却陷入新品“真空期”——SU7系列上市已超一年,YU7刚完成产能爬坡,下一款主力车型要到2026年下半年才有望亮相。“当竞品每月都有营销动作时, 小米 的订单自然会被分流。”一位新能源汽车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传统业务:补贴退潮后的增长失速

  汽车业务的高光,更反衬出手机与IoT业务的“寒意”。三季度手机业务营收460亿元,同比下滑3.1%,尽管4330万台的出货量微增0.5%,但均价同比下降3.6%至1062元,凸显“以价换量”的无奈。国内市场1.8%的出货量下滑与海外2.7%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而存储芯片价格同比上涨22%的压力,让本就承压的手机毛利率再降0.4个百分点至11.1%。

  小米 17系列旗舰机的市场反馈,更暴露了高端化的瓶颈。为对标iPhone17, 小米 将发布会提前至9月末,但苹果“256G版本加量不加价”的策略,让定价4999元起的 小米 17Pro失去价格优势。发布会后次日 小米 港股股价下跌3.2%,反映出市场对其手机创新力的质疑。“在存储成本上涨与苹果降价的双重挤压下, 小米 中端机利润薄、高端机冲不动,陷入两难。”某手机供应链人士透露。

  IoT业务的增速滑坡则与政策退潮直接相关。三季度276亿元营收仅增长5.6%,较前三个季度40%+的增速大幅跳水,核心原因是大家电品类出现两位数下滑。在国补从“直接补贴”转为“摇号抢券”后,消费者购买意愿骤降——一台 小米 冰箱的补贴差额可达1500元,部分潜在用户选择延迟消费。尽管扫地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品类保持增长,但难以填补大家电留下的缺口。

  利润结构重塑:汽车撑起未来想象力

  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 小米 核心经营利润67亿元,其中传统业务贡献60.3亿元,汽车业务贡献6.8亿元(剔除4亿元股权激励费用后)。这一结构标志着,汽车业务已从“烧钱黑洞”转变为盈利贡献者,其25.5%的毛利率不仅反超传统业务,更接近 特斯拉 28%的水平,验证了 小米 “技术降本”策略的有效性。

  费用端的投入则彰显长期决心。三季度汽车业务经营费用达67亿元,主要用于门店扩张(全国已开设180家汽车体验店)与研发迭代,叠加传统业务门店及研发投入,集团整体费用率升至17%。但互联网服务业务的稳定表现提供了缓冲——94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0.8%,其中广告业务以72亿元收入增长16.1%,成为传统业务中的“稳定器”,海外互联网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9.1%,展现出全球化的潜力。

  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这份“喜忧参半”。三季度 小米 股价从50港元跌至40港元附近,反映出对汽车订单回落与传统业务承压的担忧。海豚君测算,若2026年汽车业务结束“供不应求”状态,传统业务仅实现个位数增长, 小米 全年核心经营利润或面临5%-8%的压力。但乐观者认为,汽车业务2200亿元的年收入目标(2026年预测),仍为估值提供了想象空间。

  破局关键:订单与新品的双重考验

  对于 小米 而言,当前的核心矛盾已从“产能不足”转为“需求提振”。为应对订单下滑, 小米 近期推出“SU7老车主推荐返现5000元”活动,并在抖音、快手加大直播带货力度,试图通过社交营销激活增量。同时,内部加快新品研发节奏,计划2026年一季度发布SU7改款车型,搭载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以技术升级刺激订单。

  传统业务的优化同样紧迫。手机端需应对存储涨价压力,可能通过与长江存储合作降低成本;IoT端则计划推出“以旧换新补贴”,对冲国补退潮影响。互联网服务业务则在探索新变现路径,比如基于MIUI用户的车机生态联动,试图将手机用户转化为汽车服务消费者。

  “ 小米 正处于从‘手机公司’向‘智能出行生态公司’的转型深水区。”一位长期跟踪 小米 的投行人士表示,“汽车业务的首次盈利证明了方向正确,但订单问题与传统业务的拖累,考验着雷军的平衡艺术。明年年中或许是关键节点——若新品能及时补位, 小米 有望走出阴霾;若订单持续低迷,估值重构将难以避免。”

  此刻的 小米 ,如同行驶在弯道上的SU7,既握着汽车业务带来的加速踏板,也面临着订单与竞争的急转弯。这份财报,既是高光时刻的见证,更是破局之路的起点。

上一篇:
3天前通知停工,实探智驾独角兽毫末智行北京总部!员工:说是放假,实际回不来
下一篇:
美的否认封杀小米,谁掐着谁的“七寸”?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