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卖牛缩产”,净利暴跌148%!中国乳业惨烈的去产能样本
发布时间:2025-11-25

  "最会赚钱的乳企" 天润乳业 交出近十年首份亏损财报,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147.66%,淘汰1.29万头低产牛成为亏损主因。这家曾凭借疆外市场高速增长跻身行业黑马的新疆乳企,正陷入上游养殖亏损与下游价格战的"双重绞杀"。

  在生鲜乳供过于求、行业三年累计损失700亿的寒冬期,天润的"断臂"抉择究竟是自救良方,还是被逼无奈的慢性失血?

  

  01  卖牛求生的账究竟该怎么算  当一家以盈利能力著称的乳企开始主动割肉,整个行业都需要警惕。

     天润乳业 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1200万元,其中第一季度单季就亏掉7330万元,核心原因正是"处置牛只损失"。这家公司在半年时间内将存栏量从6.48万头砍至5.19万头,1.29万头牛被市场淘汰——这不是简单的资产处置,而是一场关乎企业生死的结构性手术。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披露的数据令人心惊:2023-2025年,中国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仅生鲜乳喷粉造成的亏损就高达200亿元。所谓"喷粉",是将卖不掉的液态奶喷制成奶粉储存,每公斤成本高达3.5元,但市场行情仅2.5元,每喷一吨粉净亏一万元。这种越产越亏的恶性循环,逼得养殖企业不得不将低产奶牛提前送进屠宰场。

  

   天润乳业 董事长在内部研判时直言不讳:"牛留着不断产奶,但是又比较低产,过剩产能只能喷粉,后期对经营会带来很多麻烦。"这句话道破了行业残酷真相:在奶源全面过剩的周期底部,每头牛不再是资产,而是负债。淘汰低产牛,看似损失了短期利润,实则是在为高企的饲草料成本、人力成本与库存压力止血。

    但账真的算平了吗?上半年全国乳制品产量同比下滑0.3%,市场价格战却愈演愈烈。天润一面承受卖牛的资产损失,一面还要应对终端售价的不断挤压,这种"两头失血"的困境,让"卖牛求生"的战略效果大打折扣。

    02  疆外市场溃败  长距离物流成致命软肋  真正让 天润乳业 陷入被动的,不是卖牛带来的短期亏损,而是疆外市场高达12.9%的营收下滑。这个曾连续数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增长引擎,在2025年上半年彻底熄火。

    新疆乳企的致命软肋在于物流成本。当产品需要跨越数千公里运输到内地市场时,每一箱奶的运费都是一笔刚性支出。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 伊利 、蒙牛等巨头可以凭借产地优势和规模效应将价格压到极限,而天润却陷入两难:跟进降价,意味着运费将吞噬本就微薄的利润;不降价,市场份额又会被迅速蚕食。

  

  这种"长鞭效应"在2025年格外致命。上半年疆外市场收入降至6.07亿元,而疆内市场虽有3%的增长,但规模仅为7.48亿元。更危险的是,疆外市场占比已跌至43.5%,这意味着天润过去依赖的"走出去"战略正在遭遇根本性挑战。数据显示,2022-2024年,疆外市场增速已从26.93%逐年放缓至9.25%,并在2025年彻底转为负增长。

    打不起,输不起,走不远——这是所有区域性乳企在全国化扩张中都会遇到的瓶颈,但天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瓶颈期与行业去产能周期精准撞车。当外部市场收缩、内部成本承压、资产处置亏损三重压力叠加,企业几乎没有喘息空间。

    03  电商转型与产品矩阵  能否撑起下半场  面对困局,天润正在打一套"组合拳"。

    产能端,山东工厂被寄予厚望。这个位于内地的生产基地旨在缩短物流半径,降低疆外市场成本压力。渠道端,新成立的电商子公司已完成京东超市签约,天猫、 抖音 C端供应链搭建,试图通过直达消费者的模式,绕开传统经销体系的价格战泥潭。子品牌佳丽电商更彻底从经销商模式转型直营,这意味着天润正在夺回定价权。

    线下渠道同样在补课。全国近800家专卖店及品牌店构成了体验矩阵,乌鲁木齐市和图木舒克市新增的两家直营店,主打"产品展示+互动体验+休闲购物"模式,试图用场景消费抵御价格战。

  

  产品端,"石榴红了""八楼记忆爱了"等低温酸奶新品陆续上市,芭乐口味奶啤试图切入年轻消费群体。这些动作背后是一套清晰的逻辑: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控,优化品相结构,提升单品盈利能力。

    但问题在于,这套组合拳打得够不够快? 中国奶业协会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消费增长乏力与产奶高峰期叠加,二季度奶源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剧。行业库存去化仍在进行中,而天润的电商转型和新品培育都需要时间窗口。当巨头发起新一轮价格战,区域性品牌能否靠差异化产品守住阵地,仍是未知数。

    04  惨烈的去产能样本  还是行业周期错位的牺牲品   天润乳业 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乳业供需错配的一个缩影。

    上游养殖端,三年700亿的行业性亏损正在倒逼产能出清。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显示,当前奶牛产能适应性调减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养殖亏损程度有所减轻。但这背后是无数企业忍痛割肉的代价,天润1.29万头牛的淘汰只是冰山一角。

    下游消费端,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乳制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天润在疆外市场的溃败,不仅仅是物流成本问题,更是品牌价值未能支撑溢价的表现。当消费者只为"便宜"买单,区域性品牌的品质故事便难有用武之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战略节奏的错位。天润在2023-2024年行业下行周期中仍在扩张产能,导致2025年不得不"急刹车"式淘汰。这种"逆周期"操作的代价,是当期利润表的惨烈数据。董事长所说的"将解决办法前置",与其说是主动作为,不如说是为之前的误判买单。

  

  天润能否"断臂求生"?答案取决于两个维度:一是行业周期何时触底反弹,二是企业转型能否在周期反转前完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判断,当前奶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积聚,但那更多是就行业整体而言。对于身处最前线、现金流紧绷的区域性乳企,能否熬到天亮,才是终极考验。

    万头牛已经卖了,下一个被摆上货架的,会是什么?

  

上一篇: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煤化工数智安全信息应用交流会
下一篇:
MG陈萃:“吹不吹牛,第三方验证说了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