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前首席财务官被留置!实控人失联?百亿兑付迷局:阳光城的崩塌与余震!
发布时间:2025-11-24

  据爆料, 黑龙江省监察委员会 对 阳光城 执行副总裁、前首席财务官陈霓的依法留置,已持续三日仍无公开进展。

  这位陪伴企业27年的核心元老突遭调查,不仅揭开了 阳光城 潜藏多年的治理乱象,更让这家已退市房企的债务困局、理财兑付危机再度浮出水面。而实控人林腾蛟近一年境外失联的现状,让超698亿元到期债务的化解陷入停滞,近万名投资者的百亿诉求更显遥遥无期。从千亿房企的巅峰到退市重整的泥潭, 阳光城 的兴衰轨迹,既是闽系房企高杠杆模式的缩影,更是一场牵涉多方利益的资本迷局。

  27年元老突遭留置,财务核心卷入职务调查

  1998年,初入职场的陈霓加入彼时规模尚小的 阳光城 ,从基层财务经理起步,凭借对企业财务体系的深度把控,一路晋升至首席财务官,成为集团内部公认的"五号人物",手握融资审批、资金运作等核心权力。2021年11月,就在 阳光城 流动性危机初现、债务违约即将爆发的关键节点,其职务迎来重要调整——据 阳光城 2023年12月27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的公告,陈霓不再担任财务总监,转而以公司管理班子成员身份参与经营管理,后续更出任执行副总裁,全面介入集团战略决策与债务处置,截至职务变动时,陈霓持有 阳光城 120万股股份,占公司股本的0.03%,并非失信联合惩戒对象。

  作为全程见证 阳光城 从区域房企到千亿巨头的财务核心,陈霓主导或参与了企业巅峰时期的大规模融资、表外资金运作、债务结构设计等关键工作。尽管监察部门尚未披露留置具体原因,但市场普遍推测,此次调查大概率与她担任财务负责人期间的相关决策密切相关。在当前房企债务危机中,财务高管因历史履职问题被调查的案例屡见不鲜,而陈霓的缺位,让本就推进艰难的 阳光城 债务核查、资产盘点工作雪上加霜。截至发稿,已退市的 阳光城 (400199)未就此事发布任何声明,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较上市时期进一步下降。

  林腾蛟:从教育儒商到千亿房企掌舵人

  阳光城 的崛起,始终与实控人林腾蛟的个人轨迹深度绑定。据公开资料及权威报道披露,林腾蛟1968年4月出生于福建闽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硕士毕业,骨子里兼具闽商的敢闯敢拼与"教育兴邦"的理想主义。大学期间,他便通过摆摊、经营录像厅等积累原始资本,毕业后拒绝国有单位安稳工作,赴新加坡留学深造,为日后创业奠定视野格局。

  1995年归国后,林腾蛟在福建马尾创办阳光学校,开启"阳光系"创业之路;1997年嗅到房地产市场机遇,开发福州 阳光城 小区,确立"教育+地产"双轮驱动模式;1999年拿出全部积累与 福州大学 合作创办 阳光学院 ,该学院2015年成为独立本科高校,后续构建起从幼儿园到本科的完整教育体系,与北师大、英国Alpha Plus Group等达成战略合作,为企业品牌背书。2002年,林腾蛟完成关键一跃——收购上市公司"石狮新发"推动 阳光城 借壳上市,打通资本化运作通道。

  2006年元旦,38岁的林腾蛟在马堡战略研讨会上敲定"聚焦地产"决策,恰逢房地产黄金发展期, 阳光城 驶入扩张快车道。2012年总部迁至上海,开启全国化布局,同时从 万科 、龙湖挖来张海民、陈凯等职业经理人助力发展。凭借"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极致模式, 阳光城 销售规模一路狂飙:2015年突破300亿元,2018年以1628亿元跻身千亿阵营,2019年销售额达2110.31亿元,2020年创下2180亿元峰值,位列全国房企前15名,其母公司阳光龙净集团更以2502亿元营收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332位。

  商业成功之余,林腾蛟塑造了"儒商+慈善家"的公众形象。据公开报道,他每日清晨五点起床读书运动,热衷宣讲阳明心学;慈善领域,设立"鸿志班"资助贫困生,出资600万元启动"青年援藏成才工程",汶川地震捐赠1000万元,2021年以1亿元现金捐赠登上 福布斯中国 慈善榜,斩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财富层面,他2019年以160亿元名列胡润百富榜第229位,2020年以170亿元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位列第1208位。

  千亿神话崩塌:两年时间从巅峰跌落 地狱

  阳光城 的盛极而衰,是房地产行业高杠杆模式破产的典型样本。2020年8月,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三道红线"政策,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高周转、高杠杆的 阳光城 来说构成致命打击。2020年销售峰值过后,依赖高负债扩张的 阳光城 流动性瞬间承压,据《财经》新媒体2021年11月报道,截至当年三季度,公司总负债已达3160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23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2536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84.42%。而据《三味规划| 阳光城 华冕财富爆雷启示录》披露,截至2021年9月,公司有息债务高达849亿元,1-2年内到期债务占比超70%,账面可动用资金不足1%,资金链断裂风险凸显。

  2021年成为转折之年, 阳光城 遭遇"股债双杀",经营业绩急剧恶化。据《证券时报》报道,当年公司三季报扣非净利润亏损超17亿元,引发第二大股东 泰康保险集团 两名董事投出反对票,资本市场信心崩塌。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营收425.26亿元同比下降48%,净亏损69.52亿元,结束此前持续盈利态势。2022年2月,公司未能按期兑付两笔合计22.44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正式触发全面债务违约;3月,50.28亿元境内债券未能偿付引发交叉违约。截至2022年末, 阳光城 总负债飙升至2746亿元,1215亿元资产被冻结,占净资产比例达33.9%。

  为化解危机, 阳光城 开启大规模资产处置:2022年4月出售 万物云 2.91%股权套现30.52亿元,5月将浙江众泰小镇以57亿元转让给 滨江集团 ,还变卖永康小镇、 兴业银行 股权、佛山陈村项目、 上海希尔 顿酒店等20余项资产;林腾蛟本人也辞去 兴业银行 董事一职,出售股票套现近50亿元,且两年未领工资,高管及一线员工悉数降薪。但这些举措未能扭转颓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分别亏损125.5亿元、80.7亿元和195.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401亿元,2024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9.51%。进入2025年,亏损局面仍未改善,据 同花顺 2025年10月31日报道,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61亿元,同比下降64.92%,亏损41.15亿元,亏损幅度虽同比减少35.47%,但持续亏损仍让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2023年, 阳光城 退市命运已成定局。公司股票5月15日至6月9日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其股价自2020年9月起持续下挫,停牌前连续26个交易日一字跌停,最后一个交易日收于0.37元,市值仅15.32亿元,较巅峰时期400亿元大幅缩水。8月16日, 阳光城 股票被深交所摘牌,终止上市。曾经象征企业辉煌的上海总部阳光控股大厦,历经四次流拍后,以13.1亿元六折成交,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悲情注脚。

  退市后的 阳光城 债务压力持续加剧。据东方财富网 股吧 2025年11月13日披露,截至2025年5月23日,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合计高达698.12亿元,其中包括境外债券22.44亿美元和境内债券164.63亿元,过去十二个月内新增执行案件金额达7.70亿元,另有约178.63亿元事项正与金融机构协商。此外,公司及子公司累计涉及执行案件金额543亿元,背负171条失信被执行记录、707条限高记录,正常经营基本停滞,2025年净资产已为负174.9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下属子公司 华济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5亿元股权、 阳光房宝科技有限公司 5000万元股权均已被冻结,冻结期限至2028年。

  百亿理财爆雷四年:投资者陷"兑付死局"

  阳光城 的危机,不仅限于企业层面的债务违约,更波及近万名普通投资者。旗下华冕财富作为阳光控股表外融资平台,通过"华冕财富"(面向公众)与"华冕聚财"(面向内部员工)两条渠道募集资金,据《财经》新媒体等多方权威报道核实,巅峰时期规模超200亿元,涉及投资者约1.3万人,其中 阳光城 员工3000余人,规模在地产圈理财平台中仅次于恒大、佳兆业。

  这一融资平台从诞生之初便存在严重违规。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金融办明确认定," 阳光控股有限公司 阳光金服华冕平台未经过任何金融监管部门审批,不属于金融机构,华冕理财为私自发行",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据《三味规划| 阳光城 华冕财富爆雷启示录》调查,华冕财富以"世界500强担保、年化收益8%-10%"为诱饵,宣称资金投向 阳光城 优质地产项目,但所谓"金交所备案"多为虚假登记,河北、安徽、西藏等地产权交易中心均否认相关备案信息,资金未专款专用,通过"明股实债"形成自融闭环,全部流向 阳光城 旗下项目,构成典型"资金池"运作,完全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华冕财富法人林映雪在内部录音中也曾承认"资金未专款专用"。

  2021年11月,华冕财富理财产品首次违约, 阳光城 推出"6+6展期方案"(到期当月还10%本金,后续分期兑付)暂时安抚投资者,但仅四个月后便撕毁协议。2022年3月20日,公司单方面发布"320方案",宣布停止计息、所有产品提前到期,30万元以下小额投资者仅承诺3-6个月内兑付,大额投资者则被强制要求债转股或实物资产抵偿,而实物兑付清单多为尾货或偏远房产,抵债价格高于周边楼盘,部分还需投资者另行支付首付款。该方案因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遭集体 抵制 ,据《 今日头条 》旗下账号2025年11月报道, 阳光城 官方发布的最后一条有关华冕财富兑付的消息停留在2022年4月,爆雷四年多来,未获妥善解决的债权人仍在持续维权。

  2025年10月,华冕财富兑付工作组终于出台《华冕财富信托兑付方案》及《关于对部分华冕投资人实施主动兑付的通知》,资金来源主要为阳光控股大厦13.1亿元的拍卖成交款。但据辽宁大格局2025年11月报道,此次兑付方案带有明显单方强制性:仅针对300万及以下投资本金的投资人,且处于诉讼、执行过程中的投资人不在兑付范围内;方案仅执行一个月,未在规定时间反对的投资人将视为默认接受,已收兑付资金却拒绝方案的需全额退回。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案以华冕兑付工作组名义发布,而非 阳光城 官方,截至2025年11月,仍有大量投资者对方案不满,对比同为理财爆雷的佳兆业已逐步推进兑付工作, 阳光城 的百亿理财窟窿仍无根本解决迹象,据分析,投资者清偿率恐低于10%。

  实控人境外失联,债务重组陷入无人主导困局

  在 阳光城 危机全面爆发的关键时期,实控人林腾蛟的"缺位"成为压垮投资者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据多位债权人、投资者及业内人士多方验证,林腾蛟已连续近一年未在国内公开露面,其行踪成谜。这与他此前"不逃废债、不会抛下员工"的公开表态形成鲜明反差——危机初期,林腾蛟曾以个人财富担保债务,奔走于北京、福州、上海,多笔债务获得展期,被外界视为房企处理流动性问题的范本。

  此前林腾蛟曾深陷司法纠纷,2023年9月有传言因票据追索权纠纷案拒不申报财产被拘留15日, 阳光城 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系信息未及时送达导致,纠纷已协商解决,法院未采取司法拘留措施。但据权威调查报道,林腾蛟已被多家法院限制高消费,不得乘坐飞机、高铁一等座及在星级酒店消费。2024年3月,他卸任 阳光城 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职务,但仍是实际控制人;当年8月,福州中院对其发出《预处罚通知书》,若未按期申报财产,将面临罚款和拘留。市场普遍解读其境外滞留为"提前跑路",认为作为企业实控人,林腾蛟对 阳光城 的债务状况、资产真实情况最为了解,在危机全面爆发前选择出境,大概率是为了规避潜在的法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身处境外,林腾蛟仍通过关联方掌握着 阳光城 的核心决策权。据新浪财经2025年11月17日披露, 阳光城 为化解控股子公司对 五矿信托 的违约债务,同意为5.25亿元和解重组金额提供100%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相关担保事项已根据2025年4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850亿元年度担保计划执行。但这类担保举措并未触及债务化解核心,反而进一步放大了企业担保风险,截至2025年7月, 阳光城 及子公司累计新增法院执行案件金额达6.59亿元,资产查封冻结范围持续扩大,债务重组的难度不断增加。

  林腾蛟的缺席直接导致 阳光城 的债务重组失去核心主导者,现任高管仅能在其遥控指挥下与债权人"拉扯",缺乏决策自主权,使得重组方案迟迟无法落地。 阳光城 在深交所公告中多次表示,"正全力协调各方积极筹措资金,商讨多种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将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积极协调下,制定短中长期综合化解方案",但始终未能拿出实质性举措。

  对于近万名理财投资者而言,林腾蛟的回归成为兑付希望的唯一寄托。他们纷纷呼吁相关部门介入,敦促林腾蛟回国主持债务处置工作,"他是 阳光城 的创始人,也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没有理由让普通投资者为企业的错误买单"。但截至目前,尚无任何关于林腾蛟即将回国的消息,其持有的阳光控股股权也已多被质押或冻结。

  从教育创业者到千亿房企掌舵人,林腾蛟用25年时间打造了 阳光城 的商业神话;从巅峰到退市,仅用两年便轰然倒塌。陈霓被留置的消息,或许只是 阳光城 系列问题曝光的开始,随着监管调查的深入,更多隐藏在千亿规模背后的治理乱象、财务违规可能将浮出水面。当前,698亿元到期债务压顶、百亿理财兑付无期、实控人境外失联, 阳光城 的未来一片迷茫。

  对于近万名投资者而言,他们期盼的不仅是资金的回笼,更是对市场公平正义的坚守。这场横跨四年的房企危机,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解决曙光?我们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上一篇:
宁德时代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
上海年内第九批次土拍:共揽金173亿,民企积极“捡漏”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