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又一位CEO闪辞!保险业高管为何任职期越来越短?
发布时间:2025-11-24

  跨国保险老将蔡强又一次站上了职业的十字路口,而他短短七个月的任职期,折射出整个保险行业高管面临的共同挑战。

  1967年出生的蔡强,从美国 安盛保险 集团的个险营销员做起,一路升至 安盛保险 集团(香港)总经理。2009年,他加入友邦中国,成为该公司首位内地籍总裁。

  在他的带领下,友邦中国保费从2009年的72亿增长到2017年的253亿,截至他2020年1月离开时,友邦中国保费收入已达393亿。

  01、短暂任期

  2025年10月31日,蔡强因个人原因卸任保诚集团区域执行总裁一职。此时,距离他今年4月7日正式加入保诚集团,仅仅过去了7个月时间。

  这位资深的保险老将原本负责保诚集团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市场以及代理人渠道,并成为集团行政委员会成员。

  在蔡强离职后,保诚集团迅速进行了职责重整。原负责印度和非洲市场的区域行政总裁Naveen Tahilyani,接管了蔡强留下的职责范围。

  02 、辉煌往绩

  蔡强在友邦中国的十一年经历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他不仅推动了友邦中国的营销员体系改革,还带领公司实现了寿险价值业务的快速发展。他著名的“拆墙”行动,将办公室的墙全部拆除,领导和员工一起开放式办公,成为打造平等透明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

  2021年4月,他重返保险业,出任 太保寿险 总经理,成为该公司引入的首位外部职业经理人。

  在他推动下, 太保寿险 启动了旨在推动代理人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数字化”转型的“长航行动”。三年聘期届满后,他于2024年4月离任。

  03 、行业现象

  蔡强的短暂任期并非孤例。保险行业高管的平均任期正在明显缩短。

  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已有87起高管职务变动,涉及67余家保险机构。 国联人寿 总经理赵雪军自正式出任总经理至辞职,尚不满一年。

  高管频繁更迭的背后,是整个保险行业面临的深层挑战。

  随着利率下行、业务发展承压,不仅普通代理人和内勤压力越来越大,领导层的“存活”时间也越来越短。

  04 、人才新趋势

  在行业转型的浪潮中,保险公司对高管的要求也在发生显著变化。

  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高管成为保险业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银保与精算人才的价值正在快速上升。

  “银行系”人才正成为保险公司青睐的对象。

  今年, 浙商银行 副行长吴建伟出任 平安人寿 副总经理,分管银保事业部;去年升任 太保寿险 总经理的李劲松也是银保渠道的代表之一。

  精算背景的高管同样在决策层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友邦人寿 董事长张晓宇、 中国人寿 总裁利明光、 新华人寿 总裁龚兴峰等均拥有北美或中国精算师资格。

  05、转型挑战

  保险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反映了行业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的“高管供给侧改革”——从重资历到重数据,从“保险专才”向“复合型人才”演变。

  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严重、风险管理复杂度提升,使得企业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数据与结果导向”,考量的不仅是资历,更是业绩与执行力。

  保诚集团作为一家有超过160年历史的保险集团,在拆分英国和欧洲业务后,目前主要专注于亚洲和非洲市场。

  截至2025年9月止九个月,保诚集团新业务利润上升13.1%至19.64亿美元。

  在行业深度转型的背景下,即便是保诚这样的老牌保险集团,也不得不加速调整应对市场变化。高管的频繁变动,正是这种调整的缩影。

  保诚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不俗——股东应占溢利增长9.7倍至12.84亿美元,新业务利润增长12.4%至12.6亿美元。即使在蔡强离职后,公司依然稳步前行。

  行业转型期,保险高管的职责已不再是单纯的业务管理,而是要在短期业绩和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拥有丰富经验和国际视野的蔡强们来说,这一次次的职业转身,不仅是个人选择,也是行业变革的缩影。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经AI汇集整理后仅供学习参考和交流使用,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至其他平台所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上一篇:
离谱!入职三只松鼠要丢本名?打工人吵上热搜
下一篇: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调研荣程钢铁集团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