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京东工业赴港IPO:被重估的中国工业互联网,走到拐点了吗
发布时间:2025-11-24

  @港股研究社整理

  2025年底, 京东 工业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相比消费互联网企业的热热闹闹,工业服务平台的上市往往不具流量感,但它们往往与周期、制造、供应链的深层结构更为相关,也更能代表未来产业效率和产业数字化的真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 京东 工业的 IPO 并不是资本市场一个“补作业式”的事件,而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在 2025 年的一次整体校准。

  京东 工业作为独立业务单位运营始于2017年7月,并在2021年7月由“ 京东 工业品”升级并正式更名为“ 京东 工业”,从 京东 体系中独立,再到多轮递表后的最终冲刺,中间经历了制造业景气周期的反复、资本市场对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质疑,也经历了工业品电商赛道的“慢牛式”成熟。

  而 京东 工业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从一个“工业品版 京东 商城”逐渐演化为“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其 B2B 采购业务、工业品供应链方案、产业 SaaS 产品,以及覆盖制造、能源、基建等十几个行业的端到端服务,形成了它此次上市的底层逻辑。

  但上市不是终点,更不是“交作业”。 京东 工业的 IPO 实际上映射出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工业互联网是否真正进入可规模化增长阶段;第二, 京东 工业自身在供应链深水区的能力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第三,这一上市事件对 京东 集团的战略意义是什么,会不会带来产业矩阵的重估。

  从“规模逻辑”到“效率逻辑”:

  工业互联网到了必须变形的时间节点

  如果把过去六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拉出来看,会发现它已经悄悄从流量和 GMV 驱动的“平台逻辑”,过渡到以供应链效率、履约能力和行业理解为核心的“效率逻辑”。

  这并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由制造业结构变化、工程项目数字化、企业成本刚性和供应链安全需求共同推出来的。

  京东 工业就站在这个时间点上。

  1.工业品的“电商化”窗口并没有关闭,反而正在扩宽

  外界常以为工业品 B2B 电商增速在放缓,但数据并不支持这种看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采购占比仍在上升,工控、电气、工机具、MRO 等品类渗透率提升显著。过去十年,工业品电商的主要阻力不是“企业不想用”,而是“供应链太复杂,没人能做好”。

  京东 工业近几年在做的事情,是把过去消费电商里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方法论迁移到 B2B 场景:智能补货、项目制履约、行业 SKU 深度治理、仓网服务等等。这种迁移并不容易,因为工业品更碎片化、交期更不确定、专业性更强,但一旦建立起壁垒,其竞争优势又极难被复制。

  换句话说, 京东 工业上市背后,反映的并不是消费互联网式的“增长故事”,而是工业互联网式的“效率壁垒”。

  2.供应链能力正在从“可选项”变为“标配项”

  2024—2025 年中国制造业景气恢复呈现出结构分化: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等行业进入调整;装备制造、工控产品、工程建设和基建投资正在重新走强。这意味着企业采购需求呈现强波动性。

  在这种波动下,能提供跨行业、跨品类、跨区域履约能力的平台价值反而提升。 京东 工业近两年的核心增长来源之一,就是为大量中大型制造企业提供“稳定供给”,尤其在工控、工机具、自动化设备等领域,通过自营+平台双模式缩短交期。

  在这个逻辑下, 京东 工业上市不是“风口追赶”,而是“周期验证”。平台扛过了行业波动,并在不同行业中持续积累供应链的弹性。

  3.工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从“平台抽佣”走向“To B服务费+深度集成”

  全球范围看,工业互联网平台往往不是靠抽佣赚钱,而是靠解决方案、集成服务、SaaS、项目制交付等方式获得更深的收入来源。 京东 工业近年也正在从简单 GMV 向综合服务收入转型,这与海外 Sonepar、Grainger、Fastenal 等工业品巨头路径类似。

  因此, 京东 工业此次 IPO 背后体现的是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共同变形。

  京东 工业的增长边界:

  供应链、行业深度和盈利模型的三重检验

  上市之后,市场会更关注的是“ 京东 工业的增长能否跑得比行业快”。未来三年,它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1.供应链能否穿越周期:仓网、覆盖率和服务半径才是硬指标

  京东 工业的真正核心资产不是品牌,而是其在全国构建的工业仓储体系、行业专属供应链服务能力,以及背靠 京东 物流的履约体系。

  市场通常忽略一点:工业品履约难度远高于消费品,例如项目交付要求指定时间节点、指定工况、指定合规认证,SKU 高度碎片化,替代品复杂。这对仓储选址、区域集货、供应商协同、库存策略都提出远高于 C 端电商的要求。

  因此, 京东 工业未来三年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业务规模”,而取决于“全国工业供应链网络能不能继续做深、做厚”。越深的仓网,意味着平台越能承接工程类、大企业、跨区域项目类订单,从而提升收入的稳定性。

  2.行业深度建设:自动化、电力、制造等垂直领域是第二增长曲线

  工业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百多个行业的叠加。 京东 工业近两年的趋势很明确:从 MRO 这样的浅层品类,逐步深入到自动化、工控、电气、设备配件等高毛利、高技术壁垒的领域。

  未来三年,真正能决定 京东 工业天花板的,是它能否在三到五个关键行业建立绝对优势。典型如自动化(PLC、伺服、电机)、智能制造、工程物资、电力能源等。这些赛道要么有改造需求,要么处于新旧周期交叠期,需求弹性强,也更具战略吸引力。

  换句话说, 京东 工业的行业能力越深,它的货值结构越健康、毛利越高、服务粘性越强。

  3.盈利模型的拐点:从“平台 GMV”转向“供应链收入+服务收入”

  京东 工业此前更多依赖平台型业务,但未来的盈利关键不在规模,而在结构优化。例如:

  自营供应链产品的毛利改善;

  解决方案、设备集成、工程支撑的服务收入提升;

  SaaS 和行业数字化产品渗透率提升。

  一旦服务收入占比达到一定水平,公司的盈利结构就会出现“台阶式”提升。这是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典型规律,海外头部平台也是在服务收入提升后才进入盈利加速。

  因此,市场对 京东 工业上市后的逻辑判断,不是“什么时候盈利”,而是“什么时候进入服务占比提升的结构拐点”。

  京东 集团的产业棋局:

  京东 工业的上市,是拆分战略的第一次真正闭环

  而对 京东 集团来说, 京东 工业上市的战略意义远比资本层面更重要。

  首先, 京东 的“产业数字化矩阵”终于有了一个可定价样本。

  京东 近几年把零售、物流、科技、健康、工业等板块拆开看,市场一度难以理解:这些业务与主业逻辑不同,短期又难盈利。

  京东 工业的成功上市,会成为第一个完整跑通“独立预算、独立增长、独立资本故事”的业务样本。它将验证 京东 拆分战略是否能带来“结构性重估”。

  如果 京东 工业的估值足够稳健,未来 京东 在供应链、科技、服务产业的其他业务拆分将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其次, 京东 工业各种供应链能力,其实与 京东 零售、 京东 物流具有天然的互补关系,例如:

  仓网协同带来的规模效益、工业品在仓储效率、周转模型上的反向优化、B端运营带来的履约能力提升,反哺 C 端业务高峰期。

  这些都是长期价值,在 IPO 后反而能更清晰地呈现在 京东 集团层面。

  此外, 京东 近两年的定位从“零售公司”转向“供应链科技公司”。这个定位如果只有零售和物流支撑,会显得偏轻; 京东 工业的上市让这一定位首次具备了跨行业、跨生态的碟形结构。

  换句话说, 京东 工业让 京东 的产业矩阵获得了“工业级”的重量级资产。它不光是财务价值,更是战略支柱。

  IPO只是开始,真正的竞争在上市之后

  工业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永远不是“流量”,而是“深水区能力”。中国的工业品赛道已经不缺玩家,但缺少一个能够把数据、供应链、服务能力整合成“产业操作系统”的企业。

  京东 工业能否做到这一点?它的供应链资产、工业品结构化能力、数字化服务布局,为它提供了起跑优势,但这条赛道的核心挑战才刚刚开始:

  沉重的供应链投资

  长周期的客户转化

  复杂的行业需求碎片化

  资本市场会给 京东 工业一个初步估价,但真正决定未来价值的,是这家公司能否在未来三到五年里证明一个命题:工业互联网不是概念,而是能直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基础设施。

  京东 工业能否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底层服务商,这才是最关键的长期战役。

上一篇:
让钢铁“跑”起来!一张“运费证”助力大宗物流体系畅通
下一篇:
小米集团:雷军于2025年11月24日自公开市场通过由其全资拥有的Team Guide Limited购入合共260万股本公司B类普通股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