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院士专家齐聚重庆 解锁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24

11月21日,第八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本届论坛以“山水城桥,智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多位国内外院士与行业专家,大家围绕“城市更新”“城市韧性”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城市更新:从生态本底到发展动能

“山水城市不是依山傍水,背后是探讨城市如何与自然深度对话、与历史共鸣、与未来相连的深刻思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在演讲中指出,历经近三十年的探索,山水城市理念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一把关键钥匙。

重庆作为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不少成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圣海在分享中特别点赞重庆戴家巷,称其为老旧街区有机更新的成功范例。

“在悬崖上修建步道,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城市的‘背面’转化为‘门面’。”张圣海指出,这条崖壁步道不仅有效串联起公共空间,更激活了底层商业活力,使老街区在保留爬坡上坎、吊脚楼等山城记忆的同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如今,行走在渝中区戴家巷崖壁后街,可见九个巨型橙色集装箱错落堆叠于崖边,游客在此能俯瞰江流奔涌、索道往来,感受山城独有的空间张力。这条不足200米的老街巷,已吸引了40余家特色店铺聚集,逐步形成一座兼具山城气质与现代活力的崖壁主题消费街区。

周绪红进一步谈到,在重庆,吊脚楼可能与现代咖啡屋比邻而立,苍劲的大树与百年老茶馆自然融入新兴社区。这正是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注脚。“这是一种焕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庆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和谐共生。”

城市韧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面对超大城市日益复杂的风险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指出,城市安全治理亟需从被动应对转向系统性主动防控。

他提出构建“天空地协同”监测体系,依托无人机群等新技术,推动风险排查从传统“点、线”模式,向全域化、立体化的“面、体”筛查跨越。

在岳清瑞看来,城市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需构建三大核心能力:“慧眼”指全面感知能力,“智脑”代表智能分析与决策能力,“巧手”则象征快速精准的执行能力。三者协同,方能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院长方东平指出,城市建设应聚焦关键基础设施,将有限资源投入最关键环节,以最小资源实现城市韧性的最大提升。

张圣海同样认为,城市应加强管线管网与综合管廊改造,完善长效运维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他以重庆解放碑地下环路项目为例,指出该项目是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构建山地城市特色交通体系的优秀实践,其科技赋能的导航与管理手段,为同类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解放碑地下环路项目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突破空间限制,通过科学开发地下空间建设交通环道,有效提升了区域通行效率。同时,项目整合了核心区28个地下车库资源,连接近2.3万个停车位,并构建智能停车引导系统,显著优化了停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聚焦好房子:从“建房子”到“育生态”

论坛上,专家还聚焦“好房子”建设这一民生关切进行了探讨。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毛志兵认为,建设“好房子”首先要坚持系统思维,从规划设计、建造到运维维护等通盘考虑,不仅要提升新建住宅品质,更要通过城市更新将“老房子”改造为“好房子”,统筹安全、功能、绿色、智能等关键要素。

其次,要推动产业链升级。以“好房子”建设牵引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建筑材料、运营维护全链条协同创新。例如,在设计端转向全周期解决方案服务;在建材端推广节能环保新材料;在建造端提高装配式和智能建造水平;在运营端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运维系统。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唐勇表示:“重庆正积极运用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技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慧与高效建设的有机融合,让城市建设更加高效,治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暖心。”接下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将持续发力让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更广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上一篇:
11月,首批三家股份行AIC获批开业
下一篇:
深融化橘红原生态健康食品: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筑牢健康与助农双防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