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守护大国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
发布时间:2025-11-24

  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11月13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锚定“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核心战略目标,为全区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宏伟蓝图,吹响了“十五五”时期农牧事业提质增效的奋进号角。

  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市率先响应、主动作为。

  “十五五”时期是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决胜期,该市农牧系统聚焦战略任务、凝聚攻坚合力,将全力打造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世界乳业发展核心区、构筑国家奶业和草业育种之都。

  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发展规划科科长汪继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首府落实自治区战略的具体布局,以标杆姿态推动战略落地生根。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1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庞博向央广网记者介绍,“十四五”以来,依托“天蓝、水净、空气清新”的独特生态禀赋,让“牛羊饮清泉、食百草”,在广袤天然牧场孕育出高品质牛奶,于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蒙东黑土地等优质产区滋养出优良五谷果蔬。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叠加严格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让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不仅总量充足,更以“纯天然、高品质、绿色安全”的鲜明特质,走进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放心食材。

  庞博介绍,从社交媒体火爆出圈的“奶皮子糖葫芦”“蒙式汉堡”,到吸引八方游客慕名品尝的“烧麦”“烤羊排”“手把肉”,各类内蒙古特色美食的走红,正是市场对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可。

  这份认可背后,是全区上下在“粮袋子”“肉盘子”“奶罐子”“菜篮子”四大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交出的亮眼答卷,为保障全国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作出了实打实的“内蒙古贡献”,更以硬核发展成效,彰显了新时代内蒙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责任与担当。

  “粮袋子”装得足 二十一连丰攀新高 粮安天下,农兴邦本。

  近日,通辽市召开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测产验收发布会,正式宣布成功打造200万亩规模“吨粮田”,平均亩产达1018.25公斤,标志着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单产提升迈入规模化、标准化新阶段。

  作为全区玉米生产核心引擎,通辽市玉米种植面积超2000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92.5%,2024年玉米产量达187亿斤,为全区粮食增产提供关键支撑。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核心任务,以耕地提质增效为根基,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从高标准农田的“精雕细琢”到盐碱地的“破茧重生”,北疆沃野迸发蓬勃新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筑牢坚实根基。

  一颗颗饱满的“金豆子”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陈宏飞告诉记者,2024年,全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达820.1亿斤,稳居全国第六位。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每年向区外调出粮食超400亿斤,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压舱石”。

  谷子、燕麦、荞麦、绿豆、高粱、向日葵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大豆产量居第二位,玉米产量居第三位,正在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通辽市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后的玉米丰收景象 近年来,内蒙古将单产提升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自治区农牧厅牵头实施“两个一千”行动,即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和1000万亩“吨粮田”,全力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秋收余温未散,兴安盟的田野已切换至“科学储粮模式”,一座座整齐列阵的“玉米楼”成为黑土地上的别样“丰”景。

  作为全区粮食主产区,兴安盟粮食产量占全区17%,曾长期受困于“露天堆粮、靠天储粮”的损耗难题。

  近年来,该盟秉持“节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推广定制化“玉米楼”这一“储粮神器”,破解秋粮安全过冬痛点。

  2025年,全盟90%的玉米将实现科学储存,节粮减损达5.4亿斤,相当于新增一片“无形良田”,为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再添保障。

  颗粒归仓,科学储粮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累计完成盐碱地改造提升240万亩,成功入选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

  通过打造五原县盐碱地向日葵、乌拉特前旗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园,推动盐碱地从“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型,实现农牧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双提升。

  冬闲不冬歇,田畴战正酣。

  11月11日,内蒙古高标准农田秋冬季大会战现场会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召开,聚焦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动员全区各地攻坚克难、提速推进。

  内蒙古自治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潘龙表示,当前已进入秋收后施工窗口期,将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秋冬季大会战,确保年底前结转项目全部完工、新项目进度过半,推动全区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突破6300万亩,为来年农业丰收夯实“耕”基。

  “肉盘子”端得稳 牛羊肉产量居首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羊”。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拥有3.4万平方公里优质草场,是闻名遐迩的苏尼特羊肉主产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该旗便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携手,开展苏尼特羊品种认定和选育提高工作。

  近年来,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品种保护与品牌培育,建立苏尼特羊全产业链追溯体系,105万头只苏尼特羊佩戴电子耳标,1324户牧民建立基础信息档案,5家加工企业完成信息化改造,为标准化养殖与加工奠定坚实基础。

  苏尼特羊被称为“肉中人参” 11月15日,在通辽市的内蒙古蒙之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牛肉深加工车间,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目前车间每天能加工15吨鲜牛肉,产出的7吨牛肉干、卤牛肉等产品,将在24小时内打包发往全国消费者手中。

  今年以来,通辽市大力实施科尔沁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打造“科尔沁牛”品牌,进一步完善肉牛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目前,全市牛存栏396万头,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加工转化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

  通辽市农牧局副局长宝那群表示,以“倒计时”状态全力冲刺,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年度任务。

  到年底,实现全市牛出栏150万头、牛肉产量30万吨,生产销售各类牛肉制品3万吨以上。

  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朝克图活畜交易市场 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民格日乐近日将6只分割好的乌珠穆沁羊送到草场快递点,几小时后,这批新鲜羊肉便踏上冷链专线销往全国各地;巴彦淖尔市作为全国肉羊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享有“中国羊都”美誉,肉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可实现四季出栏的地区。

  工人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分割作业 “十四五”期间,围绕肉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出台肉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设施畜牧业6条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文件,构建起覆盖养殖、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肉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研究人员正在对内蒙古各地的羊肉做品质评价检测 在良种培育与推广上持续发力,依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加大育种攻关力度,成功培育出华西牛、杜蒙羊、华蒙肉羊3个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生产性能优良的新品种,填补了内蒙古自主培育肉牛、肉羊新品种的空白。

  构建“核心育种场+标准化扩繁群+规模化生产群”的良种推广体系,在全区布局建设一批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推动优良品种快速普及,肉羊、肉牛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99%、86%以上,供种质量与能力领跑全国,从源头保障肉类产品品质。

  深入开展肉牛肉羊“两个百万”育肥行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支持养殖主体建设标准化棚舍、青贮窖、粪污处理等设施,推广科学饲喂技术,推动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2024年,全区主要肉类产量达300万吨,较2020年的268万吨稳步增长11.9%,其中牛羊肉产量分别达75万吨、120万吨,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优质的内蒙古牛羊肉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通过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渠道出口至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金字招牌。

  “奶罐子”品质高 奶业大区地位固 在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1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牛舍内,近1000头荷斯坦奶牛正享用着企业精心搭配的全混合TMR日粮,满足日常营养需求。

  这里已形成“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内蒙古奶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伊利健康谷液态奶工厂生产部生产主管李洋介绍,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

  通过信息化系统构建了数字化工厂,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分析、把控,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全产业链的精准化管理。

  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 内蒙古以落实《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抓手,支持大中小乳企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动“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的高质量全产业链建设。

  今年上半年,全区牛奶产量293万吨,同比增长3.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目前有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79家,奶业第一大省“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奶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出台“奶九条”“奶33条”“新奶九条”等一系列重磅支持政策,配套制定优质苜蓿种植、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提档升级等31个实施方案,形成“政策+方案+举措”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推动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新建、改扩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鼓励中小养殖场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联营等方式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30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养殖场96个,改造提升中小养殖场913个,荷斯坦奶牛规模化率达96%,居全国前列;通过推广精准饲喂、智能挤奶、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奶牛单产水平提升至10.2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制作奶豆腐 在加工能力提升方面,支持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力度,建设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基地,开发高端液态奶、婴幼儿配方乳粉、奶酪、黄油等多元化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差异化升级。

  2024年,全区牛奶产量达776.7万吨,较2020年增长27%,占全国总产量的19%,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乳制品产量461.9万吨,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奶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00亿元,奶业第一大省地位更加稳固,成为全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菜篮子”拎得满 设施农业赋新能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充分发挥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空气清新的独特优势,全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打造首都“大菜篮”。

  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多个旗县以保障首都供给为目标,建设绿色种植基地。

  每年夏秋季节,当北京周边及南方大部分地区蔬菜生产进入淡季时,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正迎来生产旺季,大白菜、萝卜、洋葱等品种源源不断供应京津冀市场,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菜篮子”的主力军。

  乌兰察布市8个基地入选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央广网发 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11月8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组织召开全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调度会,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海山强调,“菜篮子”工程是重要民生保障工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部门要在稳产保供、质量监管、流通效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全区“菜篮子”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赤峰市喀喇沁旗的硬果番茄打包装箱销往全国 聚焦“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内蒙古出台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支持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着力破解北方地区冬季蔬菜供应不足的难题。

  “十四五”期间,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快速扩张至288万亩,较“十三五”末增加108万亩,增长60%;设施类型不断丰富,从传统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向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高端设施转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

  建成5000万株以上集约化育苗中心15个,年育苗能力新增14亿株,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为蔬菜稳产保供提供坚实种苗支撑。

  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香瓜”装箱运往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 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品牌农业”,培育出“河套番茄”“赤峰蔬菜”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设施蔬菜从“数量保障”向“质量提升”转变。

  通辽市开鲁县的红干椒培育基地 2024年,全区设施蔬菜产量达655万吨,产值突破210亿元,新鲜优质的番茄、黄瓜、辣椒等果蔬产品不仅丰富了本地市场供给,还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让北方群众的“菜篮子”在冬季也能拎得满、拎得好,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十四五”的坚实筑基到“十五五”的宏伟擘画,内蒙古始终锚定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政策为纲、产业为脉,在“粮袋子”“肉盘子”“奶罐子”“菜篮子”四大领域持续深耕,交出了产量稳增、品质创优、供给充足的高质量答卷。

  如今的内蒙古,粮食年产突破800亿斤、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牛奶产量连续7年领跑全国、设施蔬菜供应辐射全国,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筑牢了北疆屏障,更以全产业链升级的蓬勃动能、品牌化发展的鲜明成效,让绿色农畜产品成为享誉中外的“内蒙古名片”。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庞博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内蒙古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精神,持续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步伐,以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推动农牧产业提质增效,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续写新时代北疆粮仓的责任与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内蒙古硬核力量

上一篇:
盐都区盐渎街道:产业旺、消费火!冲刺“收官季”
下一篇:
兴业银行总行人事调整 兴银投资管理层确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