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打破壁垒,走向共赢丨施耐德电气以开放自动化夯实智能工厂的新基座
发布时间:2025-09-30

在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智能工厂建设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然而,封闭的自动化系统、割裂的协议壁垒、孤岛化的算力架构……这些技术“老大难”,像无形的藩篱,将制造业的转型挡在半途中。

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施耐德电气携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澜兔数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开放自动化赋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是“5G边缘计算”系列第三部报告,更是一份直指产业痛点的诊断书,将“开放”二字植入智能工厂这片制造业转型的主战场,打破上述僵局,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工厂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图片 1.png

开放自动化能否成为智能工厂的新基座?发布现场,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澜兔数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啸天,以及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男与中国工控网等媒体进行了深度交流,从政策趋势、架构创新到生态协同,系统解析了开放自动化赋能智能工厂的路径与价值。

锁定病灶——数据孤岛与算力桎梏,智能工厂的隐形天花板

当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二季度,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字化率已达64.9%,数字化工具研发普及率达83.1%。工业互联网已覆盖49个国民经济大类,支撑“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7万个。

政策层面也为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工信部推出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规划了从基础级到领航级的智能工厂发展路径,《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则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的目标,并特别强调支持开放自动化技术创新。

然而,理想架构与现实落地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如果没有开放架构的支撑,这些“点状突破”终究难以形成真正的系统合力。报告指出,智能工厂建设面临挑战:在数据层面,工业通信协议的碎片化严重阻碍设备互联互通,业务流程对应的系统碎片化限制了跨层级数据传递效率;在算力层面,传统PLC/DCS的分层分域部署模式导致算力资源孤立,难以满足工业视觉检测等场景的毫秒级响应需求。

图片 2.png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进一步指出了方案复制的门槛:“企业复制智能工厂方案的主要门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技术能力与人才储备不足;二是现有生产系统的异构性和复杂性;三是生态开放性与协同不足,缺乏与外部技术伙伴的深度融合机制。”

作为承接这一建设方向的具体规划,报告清晰地勾勒出了智能工厂的理想架构,提出了智能工厂的五层架构:设备设施、智能工厂底座、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和多模式创新。其逻辑是自下而上逐级支撑:设备设施依托制造装备与传感器实现过程监控;智能工厂底座通过5G+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与开放自动化构建高可靠网络;生产管控贯穿全周期,推动工艺数字化与闭环管理;经营管理强调供应链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多模式创新则支撑数据驱动研发、弹性供应链和个性化定制。

解方已成——以开放自动化平台,打造智能工厂新基座

面对这些挑战,开放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审视这套历经多年打磨与探索的价值主张和落地系统则可以看到,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某个单点技术,而是一种重构产业架构的思维。正如报告中详细阐述的,其通过构建统一标准、广泛兼容且可延展的架构,能实现IT与OT的深度融合,为智能工厂核心环节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实践案例是证明价值的最佳注脚。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分享道:“在施耐德电气北京物流中心,采用开放自动化平台后,原本需要上百台PLC的复杂仓储系统得到极大简化,部署时间节省20%。即将投入使用的无锡三新智慧园区也采用虚拟PLC取代传统PLC,实现设备数据的全面打通。”此外,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通过采用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构建了实时同步的数字孪生环境,最终实现交付周期缩短60%、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9%的显著成效。

上述成效源于开放式自动化技术架构的底层创新。开放自动化系统的创新功能架构以分层设计、模块化集成、标准化协议为核心,实现了“云-边-端”协同优化,构建出灵活、可扩展的智能工业自动化体系。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表示:“这一架构不仅能够提升系统灵活性,更能够充分发挥工业蜂窝网允许多制式设备接入、简化网络部署等优势,并通过边缘计算与云边协同实现智能算法下沉,从而为实时优化与预测性维护提供算力支撑,有力保障智能工厂可靠、高效运转。”

生态共建——从“独奏”到“交响”的范式转变

智能工厂建设的核心难题,不在于“有没有好技术”,而在于“能不能形成合力”。本次报告发布的显著意义在于,它凸显了技术融合与生态协同正成为工厂智能化创新的主流范式。

范济安分享了5G与开放自动化融合的经验:“施耐德电气敢于将核心生产系统的工业控制场景向联通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们力推基于IEC 61499的模块化编程架构。5G除了连接、数据采集、平台支撑外,还能发挥工业控制应用价值,这一应用反过来也倒逼5G增强工业属性,如把时延压缩到了4毫秒,实现5个9的稳定性。”

而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如何复制上述顶尖案例经验,熊宜指出了关键路径在于“模块化、敏捷化、开放化”:“通过将复杂技术变成标准化、模块化的解决方案,降低应用门槛。硬件方面提供‘即插即用’设备;软件层面将传统PLC功能模块化;生态层面参与UAO等开放组织,让中小企业在研发创新阶段就能借力更大的生态资源。”

这一生态价值在合作伙伴的实践中得到侧面验证。澜兔数界创始人刘啸天将其公司在开放自动化架构中的角色定位为“技术联合器”和“价值转化器”。他表示:“我们的IDFE工业数据虚拟化软件,将5G、数字孪生、工业控制等能力封装成通用的模型库,覆盖70%~80%的跨行业应用。这与施耐德电气开放自动化理念高度契合,已经有客户将我们的方案与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同时部署,实现了规模化复制的独特优势。”

华胜锐盈科技总经理王宇男则表示,针对制造业对业务连续性和成本的高要求,他们与施耐德电气等伙伴合作,共同打造统一的数据平台,并在云、边、端架构下为企业赋能。“云端负责大数据分析,边端负责贴近业务的实时计算,形成本地闭环。端侧则通过EAE平台完成数据采集与反馈控制。”这种分层架构,既保证了实时性与稳定性,又优化了成本,结合华胜锐盈的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关键业务实时监控,故障自愈,数据清洗和分析为破解制造业的数字化难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结语

如果说过去的工业自动化是一场“效率竞赛”,那么未来的智能工厂则是一场“生态共赢”的长跑。而本次发布的报告恰恰揭示了这一点:制造业数字化的未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共赢。开放自动化正在成为智能工厂的“新公理”——任何企业若想复制成功经验,必须嵌入开放的生态逻辑中。

正如报告提到的,开放自动化的应用正从生产作业、仓储物流向能碳管理等场景持续扩展,其价值边界不断拓宽。熊宜透露,依托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管理系统与自动化融合方面的优势,开放自动化也在不断拓展其应用的边界,从工业领域向能源领域渗透,探索包括与能源管理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打破数据孤岛与系统壁垒,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本次报告的发布,不仅系统总结了开放自动化的技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而开放自动化的价值,不止于解决眼下的协议壁垒或算力瓶颈,更在于为中国制造业找到了一条穿越周期、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

上一篇:
厦门国际银行助力客户发行全球首单民营企业“玉兰债”
下一篇:
中信联合体赋能绿色金融 助力瀚蓝环境完成百亿级产业并购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