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智造打造工业新范本
发布时间:2025-09-29

  9月18日上午,云南白药牙膏智慧工厂,机械臂、机器人运转不停。来自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的记者们,身体也转个不停。飞快的生产速度与多环节的紧密连接,让他们的眼睛不知道先看什么好。

  “amazing”“perfect”等惊叹声不绝于耳,工作人员介绍说,工厂全面对标工业4.0,运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企业生产、配送、销售信息化一体平台。1条生产线1分钟能生产510支牙膏,只需4个工人。

  这次采访行中,中国制造不断刷新这些国际媒体人的认知,他们猛然发现,“中国制造”已经脱胎换骨,中国智造正在成为工业进程的新范本。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正在对零碳建筑模型拍照本刊记者石青川I摄

  “所见所闻改变了我的认知”

  一座座无人智能工厂里,中外媒体记者举着手机不断拍摄,脸上写满惊喜。

  “太震撼了,中国采用现代化机器生产,只有很少的人工,产品生产速度很快、质量也高。”柬埔寨国家电视台海外传播和国际合作处主任波拉·毛莫林看过云南白药的智慧工厂后说,中国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成果令人惊叹。

  这样的场景在联合采访团的调研中时不时发生,各种智能生产方式都让他们印象深刻。

  云南嵩明的伊利智能工厂,整洁明亮的预处理车间中,工作人员正利用数字化均质机和第五代均质头将大分子脂肪打碎。

  甚至连牛奶盒生产和灌装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工厂线上,设备先用红外电子束对卷成纸卷的包材进行灭菌,然后将牛奶灌入,通过机械夹爪折叠出奶盒,最后使用超声波技术对包材中塑料夹层进行热熔封口。

  “这样封合的包材不仅非常结实,而且全程无须黏合剂,安全高效,平均每小时可以灌装24000包牛奶。”伊利云南工厂设备经理刘永说。

  牛奶的专业化生产,包括原奶进厂、检验、贮存、分离、均质、灭菌、灌装、包装等11个环节。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媒体人特意用手机完整记录了伊利工厂超高温瞬时灭菌的过程,整个时长仅有4秒。

  “技术与创新是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中国在食品领域的创新科技正是乌拉圭乳业亟须借鉴的典范。”乌拉圭天主教大学国际商务研究所主任伊格纳西奥·巴尔特萨吉说。

  在重庆阿维塔智能工厂,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看到阿维塔汽车的制造过程后说:“中国制造简直超越了未来。当我们谈论中国汽车时,肯定绕不开安全与智能。如果你想换车,我推荐中国制造。”

  “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在塞尔维亚买到中国汽车。在参观汽车制造过程时,我第一次同时见到这么多机器人。”塞尔维亚记者协会董事会成员马尔科·内德尔伊科维奇对中国制造产品十分信赖。

  在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刚完成样品称量,不远处的电脑屏幕上就自动计算出了各项数据,同时数据同步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动与关联检测结果匹配计算。从数据采集、匹配、分析到结果报送,全部自动完成,进而精准、快速指导工艺生产。

  “今天的所见所闻改变了我过去的认知。最近参观的两座智能化工厂充分展示了中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表明科技正在中国的生产力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伊格纳西奥·巴尔特萨吉说。

  

  采访团成员正在记录智能工厂的生产过程

  

  采访团成员正在与机器人互动

  

  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实验室本刊记者石青川I摄

  

  采访团参观吉利贵阳工厂

  “求合作”声音不绝于耳

  中国智能化的应用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技术需求。

  在贵州省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智能化生产线与技术人员精准协作,70多秒就能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东盟与中日韩媒体采访团参观时,不少人惊讶得张大了嘴。

  “被震撼到了。”菲律宾《马尼拉时报》专栏作家安娜·乌伊一脸不可思议,因为她亲眼看到一个个钢铁零件一点点组合在一起,最后成为一台整车的制造装配过程。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陈汉光说,他们对中国汽车并不陌生,特别是吉利。七八年前,吉利汽车便已落子马来西亚,“但今天参观了才知道,吉利的车间竟然这么先进,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这点让我印象深刻。在马来西亚,我从来没机会见到如此智能化的生产线。听说这中间有一批电动车会运到马来西亚,我回国后不久就会与它们在吉隆坡再见面。”

  在参观完伊利在云南嵩明的工厂后,巴西“中国瞬间”电台栏目总监李乐思对自动化生产有了更多思考,“伊利产品不同口味的包装有标注原料产地。这不仅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同时也带动了原料产地发展”。

  她说,巴西也有很多优质农产品,希望巴西能够与中国持续深化合作,特别是在智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探索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伊格纳西奥·巴尔特萨吉不断用手机记录着工厂里每一个让他觉得精妙的工序,并不时检索着从工厂里看到的新名词。

  走到最后的包装流水线时,他与同行的海外媒体热烈探讨起来。“中国所拥有的技术和拉美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可以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这样的技术与自然资源的结合是良性的,可以为中国与我们国家的合作赋予巨大的潜力。”

  共建“一带一路”价值不断提升

  “TOON(杜恩)刚来到工厂时,面对复杂精密的喷涂机器人涂料循环系统总是显得手足无措。我带着他一步步了解设备的构造、原理与操作要点。现在,TOON逐渐成长为车间设备主管。”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涂装车间的任强师傅在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分享着他如何手把手教授泰国徒弟TOON的经历。

  像这样的中国老师傅带外国徒弟的案例已十分普遍。中国凭借智能制造装备体系在世界各地打造出高效与柔性生产能力兼具的工厂。

  采访团中的媒体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在他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面临效率、成本、绿色等问题时,中国是不是可以提供一种可借鉴、可复制、可共享的技术方案?

  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1—6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58.5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2%。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合同额、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21%和8.7%。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对技术和制造业的投资额增长了一倍多,投资重点集中在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氢能设备等领域。

  例如,葡萄牙引入了中航锂电21亿美元锂电池工厂项目;中国能建在阿联酋投资光热光伏电站,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中亚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

  中国能建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集团还将持续加大海外资源投入,聚焦大型燃机、水利水电工程、风光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特高压电网、海水淡化、污水治理、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重点领域。

  这些项目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的重要名片。从这些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投资正在从产能输出转向技术协同创新。

  从工厂掀起的智能革命,到企业所具备的按需生产的柔性制造能力,一条工业化发展的全新逻辑已然清晰。如今,这条技术发展线路正与共建“一带一路”紧密相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正携手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

上一篇:
*ST宇顺重大收购获通过 大股东大举布局智算业务
下一篇:
“同屏共振 夜享历下” 济南市秋季“黄河大集”启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