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1468亿营收难挽颓势!顺丰控股股价连跌、毛利率下滑成“致命伤”
发布时间:2025-09-30

  

  8月下旬,顺丰控股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看似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营收突破1468亿元、净利润超57亿元,两项核心指标同比增幅分别达9.26%和19.37%,同时还抛出了大方分红计划。然而,这份数据并未获得资本市场认可,8月29日顺丰H股单日暴跌11.62%,A股同步重挫7.91%,9月1日A股继续下探3.97%,H股短暂冲高后也再度回落。营收利润双增的“好消息”与股价持续走跌的“坏行情”形成鲜明反差,顺丰控股看似稳健的发展态势下,实则暗藏多重隐忧。

  从利润构成来看,顺丰上半年19.37%的净利润增幅并非完全由主营业务支撑,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持”痕迹明显。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非经常性损益高达11.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59亿元大幅增长79%,其中仅处置子公司带来的投资收益就达7.78亿元。若扣除这部分非经营性收益,顺丰上半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为45.5亿元,同比增速骤降至9.7%,较表面净利润增幅缩水近一半。这意味着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增长动力远不如财报数据呈现的那般强劲,依赖资产处置等偶然因素拉动利润,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也让投资者对其主营业务真实盈利能力产生怀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顺丰核心的速运物流业务正面临单票价格持续下滑、毛利率不断承压的严峻挑战。受快递行业“价格战”持续发酵影响,各大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压低报价,顺丰也未能独善其身。数据显示,今年6月顺丰速运物流业务单票价格已降至13.67元,同比下滑13.32%;进入7月,单票收入进一步跌至13.55元,同比跌幅扩大至14.02%。尽管上半年公司速运业务量同比增长25.7%,达到78.5亿票,远超行业平均增速,但业务量的增长被单票价格的大幅下跌部分抵消,直接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降至13.2%。

  毛利率的下滑,本质上反映出顺丰单位产品盈利能力的减弱。短期来看,公司或许能通过扩大业务规模、压缩人力成本(如投用1800辆无人车)等方式维持利润增长,但长期而言,若行业价格战未能缓解,单票收入持续走低,毛利率进一步收窄将成为必然。届时,仅靠业务量扩张和成本控制恐难以为继,公司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都将面临严峻考验,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在核心业务承压的同时,顺丰寄予厚望的新业务板块虽呈现高增长态势,却未能成为盈利“新引擎”,反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成长烦恼”。上半年,快运业务借助家电、家具“以旧换新”政策实现11.5%的营收增长,收入达195.7亿元;顺丰同城通过拓展商超、医药、母婴等业务领域,营收同比激增38.9%,达54.9亿元;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营收也实现9.7%的增长,规模达342亿元。然而,这些新业务的高增长背后,盈利问题却迟迟未能突破。

  其中,供应链及国际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营收稳步增长,但盈利拐点尚未显现;快运和同城业务虽增速亮眼,却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与成本管控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快运领域有多家企业布局,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同城配送市场更是参与者众多,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新业务拓展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整体来看,新业务不仅未能为公司贡献稳定利润,反而还需依赖核心速运业务“输血”维持发展,这种增长模式让市场对顺丰长期业务结构优化和盈利增长潜力产生疑虑。

  对于顺丰控股而言,当前股价的持续下跌,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其盈利可持续性的“用脚投票”。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过高削弱了核心盈利的可信度,行业价格战导致的毛利率下滑压缩了盈利空间,新业务“增收不增利”又难以提供长期增长支撑,多重因素叠加下,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选择抛售股票也在情理之中。

  未来,顺丰若想重塑资本市场信心,亟需解决当前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需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通过优化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率等方式,增强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减少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加快新业务的盈利攻坚,针对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推动供应链、同城等新业务尽快实现盈利突破,形成多元盈利支撑;同时,还需积极应对行业竞争格局变化,避免陷入恶性价格战,维护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生态。否则,仅靠短期数据的“光鲜”,难以扭转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负面判断,股价持续低迷的态势或仍将延续。

上一篇:
222家公司获机构调研(附名单)
下一篇:
科技资本更重视技术变现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