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像素绽放:用AI重新定义办公效率|2025千峰访谈
发布时间:2025-09-29

  【亿邦原创】在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一个看似传统的领域——办公软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重塑。

  当大多数人还在讨论大模型的技术参数时,一家名为“像素绽放”的公司,已经将AI能力深度嵌入全球2000万用户制作PPT的工作流中,将平均4小时的耗时压缩至5分钟,并实现单品盈利。

  创始人赵充认为,行业的竞争逻辑已彻底改变:“过去拼的是谁家的AI生成效果更炫酷,现在用户只关心''能不能解决我的具体麻烦''。

  ” 像素绽放选择成为“产业链连接者”——将AI PPT能力嵌入联想AIPC、接入豆包对话框、与视觉中国共建素材生态,打造了一个贯穿大模型、硬件厂商、内容平台与终端用户的共赢网络。

  从重庆的创业团队到服务全球用户的AI生产力平台,像素绽放的成长轨迹,恰恰映射了中国AI应用层企业的突围之路——不盲目追逐大模型热点,而是深耕场景,用“解决真问题”的价值,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卡住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在AI与产业深度融合的2025年,这条路或许正是大多数创业者的最优解。

  受访企业:像素绽放 PixelBloom 受访人及职务:像素绽放 PixelBloom(AiPPT.com)创始人&CEO赵充 所属行业:AI办公 亿邦动力:大模型与AI技术的迭代发展,给贵公司所在的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赵充:大模型的迭代对AI生产力工具行业来说,是“基础设施革命”,带来了两个核心影响: 一是技术平权加速,功能壁垒被抹平。

  过去拼“谁的AI生成效果好”,现在基础模型能力趋同,用户不再为单一技术炫技买单,转而关注“能否解决我的具体麻烦”——比如学生要答辩PPT,老师要课件模板,这倒逼行业从“技术竞争”转向“场景竞争”。

  二是行业生态重构,从“单点工具”走向“生态共生”。

  大模型厂商(如智谱、豆包)需要落地场景,硬件厂商(如联想、华为)需要AI能力填充,我们这类应用层公司成了“连接者”。

  就像我们把AI PPT能力嵌入联想AIPC、豆包对话框,不是和巨头竞争,而是成为它们生态的一部分,这种“共生关系”让行业从“零和博弈”变成“增量共赢”。

  但也要看到挑战:技术迭代太快,若只追模型热点会迷失方向。

  我们始终锚定“帮用户省时间做PPT”这个痛点,不管大模型更新到哪一代,核心都是让技术服务于这个需求,而不是反过来。

  亿邦动力:贵公司在哪些业务环节中使用AI及大模型。

  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赵充:我们的AI应用贯穿“用户需求→产品生成→服务交付”全链路,核心在三个环节: ● 需求理解环节:用多模态大模型解析用户意图。

  比如用户输入“帮我做一份《长安的荔枝》读书分享PPT”,AI不仅能识别“读书分享”的场景,还能捕捉“国风风格”“核心情节提炼”的隐性需求,生成的文本、配图比传统工具精准很多。

  ● 内容生成环节:用“多智能体系统”联动不同模型。

  文本生成调用擅长逻辑梳理的模型,图像匹配调用视觉中国授权的素材模型,排版设计用我们自研的图片处理引擎,这样内容生成的质量和准确率都能拉升不少,也大大降低侵权风险。

  ● 服务交付环节:用垂直模型满足B端合规需求。

  比如给人民网做“政企版”时,我们融合主流价值观语料库,确保生成内容符合政策导向;给金融客户做方案时,接入行业术语库,避免“外行表述”。

  效果很直接,C端用户做PPT的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到5分钟,B端客户的定制需求交付周期从15天压缩到3天,目前我们已经全球积累了2000万用户,单产品已实现盈利。

  亿邦动力:请介绍下与AI相关的团队搭建、资金投入。

  赵充:团队搭建上,我们走“小而精”的路线,200多人的团队中,AI相关人员占比40%,分三大模块。

  AI工程团队:核心产研成员来自互联网大厂等,擅长把大模型能力落地到具体场景。

  垂直场景团队:针对政企、教育、金融等行业,配备“AI工程师+行业专家”的组合,比如做医疗版PPT时,团队成员会调研医院人员,确保AI懂医疗术语和合规要求。

  数据团队:负责用户行为数据的沉淀与优化,比如分析“哪些模板被修改次数最多”,反哺AI生成逻辑——发现学生喜欢“校园风模板”,就加大这类素材的训练权重。

  资金投入上,我们遵循“精准投放到用户能感知的地方”:研发投入占比30%,重点投垂直模型和工程落地,不盲目跟风大模型训练(把基础模型交给智谱、百度等伙伴);内容生态投入占比20%,比如和视觉中国合作扩充正版素材库,给500所高校定制专属模板,这些投入直接提升用户留存率;资金来源包括顺禧基金、启明创投、视觉中国等机构投资,以及自身盈利的再投入,健康的现金流让我们不用依赖外部输血追热点。

  亿邦动力:AI与产业的结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

  将如何克服。

  赵充:最大的难题有两个,都是“非技术层面”的。

  第一个是B端客户的“信任与合规焦虑”。

  比如政府客户担心数据安全,金融客户怕AI生成内容不合规——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深度绑定+本地化部署”:和人民网合作时,把服务部署在“人民融媒云”,数据不落地第三方;给企业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选项,接入他们的内部知识库,确保内容可控。

  第二个是用户“AI依赖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

  早期AI生成的PPT太“模板化”,用户觉得“像机器做的,没灵魂”——我们的解法是“场景化颗粒度+人工微调空间”:比如毕业季推出500所高校专属模板,颗粒度更细,更符合用户预期;职场汇报模板支持“一键添加公司logo”,让AI生成的内容有“温度”。

  未来还会遇到“行业知识壁垒”,比如做医疗PPT需要懂临床术语,做法律PPT要懂判例——我们计划和垂直行业伙伴共建“行业模型”,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嵌入AI,让AI从“通才”变成“行业专家”。

  亿邦动力:贵司是否开启了出海业务。

  主要面向哪些市场。

  以什么形式展开。

  赵充:出海是我们的“必选项”,2023年就启动了,目前主要覆盖三个市场: 日韩市场,和当地AI搜索工具Felo合作,嵌入我们的API能力,主打“卡哇伊风格”“职场简约风”模板,契合日韩用户的审美;东南亚市场,以泰国为起点,和当地“分众传媒”合作做线下推广,推出小语种(泰语、印尼语)版本,聚焦学生和中小企业用户;欧美市场,通过AiPPT.com域名直接触达,主打“高性价比”,比如美国用户年费20美元,远低于微软Copilot的240美元,同时接入AWS云服务确保数据合规。

  形式上,我们延续国内的“B2P2C生态打法”:不自己建平台,而是把AiPPT.com能力做成“可嵌入的零件”,比如和海外硬件厂商预装、跟当地AI应用合作分成。

  亿邦动力: 针对当地行业现状、文化背景,出海业务做了哪些调整。

  请分享一些经验。

  赵充:出海不是“汉化转外文”,而是“深度适配当地需求”,有三个关键调整: 产品层面,贴合文化审美。

  比如日韩用户喜欢“轻量化、卡通元素”,我们就增加二次元模板;欧美用户偏好“大图少字、极简风”,就推出自由画布版本,优化AI生成时的图文比例,减少文字密度。

  合规层面,尊重当地法规。

  在东南亚,针对宗教文化,避免生成涉及敏感宗教元素的素材,比如马来西亚市场不推“猪年主题”模板。

  运营层面,采取本地化流量打法。

  比如在欧美用Google、TikTok做精准投放,主打“1分钟搞定PPT”的效率痛点;在东南亚做深度运营,定期分享“中小企业PPT制作技巧”,拉近和用户的距离。

  经验总结下来就是“心大+脚小”:战略上有全球化视野(比如早期就拿下AiPPT.com全球域名),战术上小步快跑,先在一个市场验证PMF(比如泰国),再复制到其他地区,避免“大而全”的盲目扩张。

  亿邦动力:出海业务接下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还将拓展哪些市场。

  赵充:接下来12个月的核心目标是“成为全球AI PPT赛道第一”,具体分三步: 市场拓展:重点攻坚北美和欧洲,这两个市场占全球办公软件收入的68%(北美47%、欧洲21%),计划和欧美生态伙伴合作,把AiPPT.com接入当地软硬件产品。

  产品优化:推出“区域定制版”,比如给北美高校做“哈佛、斯坦福专属答辩模板”,让本地化颗粒度更细。

  生态深化:复制国内“AI Venture Studio”模式,在海外投资小而美的AI生产力工具创业团队,把我们的技术、流量赋能给他们,共同做大生态。

  最终希望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全球化AI生产力公司。

  亿邦动力:这些产业服务为上下游企业创造了哪些效益。

  为产业链创造了哪些价值。

  赵充:对上下游企业,我们的价值是“降本增效+创造增量”: 上游伙伴(大模型、硬件厂商),帮他们落地场景、提升用户粘性。

  比如豆包接入AiPPT.cn后,“办公场景”的用户留存率大幅提升;联想AIPC预装AiPPT.cn后,“AI办公”成为核心卖点。

  对下游客户(C端用户、B端企业),C端用户节省时间成本,比如学生用AiPPT.cn省下的答辩准备时间,能多花在论文优化上;B端企业降低专业门槛,比如中小企业不用雇专业设计师,也能做出高质量的招商PPT。

  对产业链,我们的价值是“重构AI办公的协作模式”:过去办公软件产业链是“厂商做工具→用户被动用”,现在我们通过开放API,让产业链从“线性链条”变成“网状生态”——大模型厂商、硬件厂商、垂直行业客户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定义“AI办公”的新标准,比如我们和人民网合作的“政企版”,就为行业树立了“合规AI办公”的标杆。

  亿邦动力:2025年产业互联网领域,您还关注哪些话题和方向。

  赵充:2025年我最关注三个方向: 第一,端侧AI的落地。

  随着AIPC、AI手机的普及,AI能力会从云端走向本地,比如用户在飞机上没网,也能用本地模型做PPT,这对“离线办公”场景是巨大机会,我们也在优化端侧模型的轻量化部署; 第二,行业智能体的出现。

  不再是单一AI工具,而是“能理解行业需求、自主完成任务”的智能体,比如“教育智能体”能帮老师自动生成课件、批改作业、分析学生学情,我们计划在AiPPT.com基础上,探索“办公智能体”,覆盖从会议纪要到PPT生成的全链路; 第三,生态协同的深化。

  产业互联网不再是“单点企业创新”,而是“生态共建”,比如我们的“AI Venture Studio”模式,未来会联合更多投资机构、行业伙伴,孵化垂直领域的AI生产力工具,共同把生态蛋糕做大。

  亿邦动力:2025年底的亿邦产业年会,您最希望听到哪些内容或者哪些嘉宾的分享。

  赵充:因为接下来我们的重心是出海,所以我希望听到 “出海企业的本地化经验”,尤其是中小AI企业如何在欧美、东南亚市场突破合规壁垒、做好文化适配,比如他们是怎么解决合规、怎么应对当地竞争对手的,这对我们接下来的出海规划很有帮助。

  嘉宾方面,希望能听到出海成功的AI应用层创业者,他们踩过的坑、总结的方法论,能帮我们少走弯路。

  毕竟产业互联网的创新,最终要落到“具体问题、具体执行”上,越实在的分享,越有价值

上一篇:
武汉城建汉口承宁府首开销售金额约1.92亿元
下一篇:
“五篇大文章”落地生花 民生银行进入战略收获季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