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渤海银行中期业绩“虚火”?核心业务拖后腿,投资者不买账
发布时间:2025-09-29

  

  在2025年中期银行业绩披露季,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3家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渤海银行便是其中之一。看似亮眼的业绩答卷,却未能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其港股股价在半年报披露后波动下跌,即便后续有所回升,市场信心依旧疲软。透过业绩增长的表象,该行对公业务增长乏力、金融市场业务增收不增利的隐忧逐渐显现,长期成长性存疑。

  从业绩数据来看,渤海银行上半年营收142.15亿元、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4%和3.61%,相较于2024年扭转业绩下滑趋势,今年增幅进一步扩大。但这样的增长态势,在资本市场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8月29日半年报披露后,其港股股价一路走低,9月4日收盘跌至0.98港元/股,虽然后续三个交易日回升至1.1港元/股,较披露日开盘价仅增长5.77%。连续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叠加业务板块潜藏的风险,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保持谨慎态度。

  对公业务作为渤海银行的核心板块,近年来一直在推进"行业银行、专业银行、生态银行"转型,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十大行业信贷投放,发力交易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然而,转型并未带来显著的业绩突破。上半年,该行公司业务分部营收81.05亿元,同比仅增0.93%;税前利润37.4亿元,同比微增0.08%,近乎停滞的增长态势与转型投入不相匹配。

  利润增长乏力的背后,是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攀升。上半年,公司业务分部资产减值损失达22.89亿元,同比增加25.7%,不良资产压力持续释放。截至二季度末,该行对公不良率从年初的1.11%升至1.12%,信贷资产质量下行直接侵蚀了盈利空间。与此同时,作为利息收入重要来源的贷款业务表现疲软,上半年贷款日均余额8993.8亿元,同比减少1.61%,平均收益率3.95%,同比下降53个基点。拆出资金日均余额也同步下滑,更多资金被迫投向低收益资产,导致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0.43%,延续了过去四年的下行趋势。

  零售业务的持续收缩,也对整体信贷规模造成冲击。为化解此前个人消费贷野蛮增长带来的风险,渤海银行自2020年起持续压降消费贷规模,截至2024年末,个人消费贷余额从峰值时的超千亿元降至不足400亿元,不良率却高达12.37%。2025年上半年,压降趋势仍在延续,二季度末个贷余额2152.24亿元,较年初减少3.06%,其中消费贷余额340.29亿元,较年初减少9.29%。零售信贷规模的收缩,使得个贷平均收益率大幅下降134个基点至3.63%,远低于对公贷款4.28%的平均收益率,进一步削弱了利息收入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渤海银行营收增长的金融市场业务,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上半年,该行金融市场业务分部营收41.93亿元,同比激增73.7%,金融投资收益同比增长63.16%至48.36亿元,成为非息收入增长的核心动力,推动非息收入同比增加21.81%。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业务分部营业利润17.87亿元,同比略降0.06%,盈利增长陷入停滞。

  深究背后原因,高昂的支出成本成为盈利的"吞噬者"。上半年,金融市场业务分部营业支出10.06亿元,同比增加142.41%;资产减值损失14亿元,同比暴增563.51%。尽管该业务依托总行资金运营中心开展,259人的团队规模在三大业务分部中最小,人力与行政支出占比有限,但高频次的债券交易、大规模的资产配置,推高了手续费、衍生品对冲费及市场流动性成本。同时,信托及资管计划等金融资产信用风险持续上升,截至二季度末,纳入第三阶段的金融投资资产余额375.19亿元,较年初增加38.91亿元,信用风险敞口扩大,迫使该行加大减值计提力度,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虽然渤海银行零售业务分部亏损有所收窄,上半年税前利润-3.4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09亿元有所改善,但核心的对公业务与金融市场业务均暴露出明显的经营短板。对公业务转型成效未达预期,利润增长近乎停滞且资产质量承压;金融市场业务虽拉动营收增长,却因成本高企和风险计提导致盈利下滑。在银行业整体面临低息差压力的背景下,渤海银行若不能解决核心业务的盈利增长问题,改善资产质量,其短期的业绩"双增"恐难以持续,也难以真正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对于投资者而言,渤海银行当前的业绩表现,更像是一场缺乏坚实基础的"增长幻象",未来发展仍需持续观察。

上一篇:
AI赋能全面提效 南京市江宁区城市治理项目荣获ICT中国(2025)案例一等奖
下一篇:
美元债异动|中国石化集团SINOPE 5.375 10/17/43价格上涨1.098%,报105.566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