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贵阳银行调研疑点:3家机构持股1786万股仅提2问,回避营收降12.2%、不良率1.7%的7季度颓势
发布时间:2025-09-29

  贵阳银行在面临业绩下滑、风险凸显的关键时期,其与投资者的互动交流本应成为化解疑虑、凝聚信心的重要契机,然而 9 月的这场调研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引发了市场的诸多质疑。

  在金融市场的严密注视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信息披露、市场信心维系以及公司长远发展都极为关键。近期,贵阳银行的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探讨与质疑。

  调研现场:3 家头部机构仅提 2 问,核心风险全回避

  2025 年 9 月 16 日下午,贵阳银行(601997)开展了一场特定对象调研活动。从参与人员构成来看,董事会办公室、计划财务部、公司金融部等多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涵盖了经营、风控、业务等银行运营的核心板块,展现出银行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似乎为投资者搭建了全面深入的沟通桥梁。

  然而,当深入探究调研过程中的问答环节时,问题便浮现出来。调研方仅提出了两个问题,且均围绕银行的表层经营信息。第一个问题聚焦于存款增长与负债成本管理。贵阳银行回应称,截至 6 月末,全行存款总额达 4337.7 亿元,较年初增加 145.6 亿元,同比增长 3.5%,储蓄存款余额及占比均有上升,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存款平均付息率和计息负债平均利率下降,负债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第二个问题涉及 2025 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及全年展望,银行透露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65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7 亿元,与半年度报告一致,关于全年规划则提及将紧跟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推进各项工作。

  但市场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如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的最新变动,房地产贷款敞口的风险防控,批发零售业的不良隐患化解,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与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对区域银行业务的冲击等,均未在提问中涉及。令人更为不解的是,参与此次调研的并非普通市场主体,而是招商证券、工银瑞信基金、汇添富基金等行业头部机构。这些机构本应凭借其专业的研究能力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深挖企业潜在风险,推动企业进行更深入的信息披露,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半年报预警:营收降12.2%、不良率升至1.7%,7季度颓势难掩

  事实上,早在 8 月 25 日晚,贵阳银行披露的 2025 年半年度报告中,诸多经营风险便已暴露无遗,而这些风险恰是此次调研未能触及的核心问题。

  从盈利层面来看,贵阳银行经营颓势愈发明显。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65 亿元,同比下滑 1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7 亿元,同比降幅达 7.2%,这一营收、净利润连续“双降”的态势,已从 2023 年三季度延续至 2025 年上半年,长达 7 个季度。盈利下滑源于利息净收入与非息净收入的“双轨缩水”。利息净收入受 LPR 下行、地方债务置换及存量资产利率调降等因素叠加影响,同比锐减 8.9 亿元至 49.2 亿元。尽管贷款规模扩张贡献了 2.8 亿元增量,但难以抵消利率下行的巨大冲击。同时,利息支出侧由于贷款增速放缓以及信托及资管计划收缩,利息收入减少幅度超过利息支出压降力度,进一步加剧了利息净收入的降幅。非息收入同样面临困境,上半年实现 15.8 亿元,同比微降 1.2%,债券市场波动是关键影响因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减少,尽管通过主动处置部分金融资产增加了投资收益,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单边下滑”,凸显出非息收入对资本市场的高度依赖以及抗周期能力的不足。

  资产规模与质量方面的恶化也不容忽视。自 2015 年起近十年间,贵阳银行资产规模一直保持稳定扩张态势,但自 2024 年中期起首次出现季度环比收缩。2025 年一季度短暂回升后,半年度又环比缩水。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较年初攀升 0.12 个百分点至 1.70%,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不良内部结构向高风险层级聚集,可疑类和损失类占比增加,这意味着后续不良资产回收难度加大,拨备消耗也将增多。贷款结构方面,公司贷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风险集中于企业端,其中房地产贷款在对公贷款中呈现“逆周期扩张”,规模与不良率同步上升,批发和零售业虽不良率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位且贷款余额大幅增长,通过新增贷款稀释不良比例的做法,实则导致风险敞口不断扩大。

  机构反差:持股超1786万股,却对风险“集体沉默”

  从最新披露的机构持股信息来看,参与此次调研的头部机构恰恰是贵阳银行的重要持股方。招商证券持股 45%、招商银行持股 55%的招商基金旗下多只产品,以及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旗下产品均持有贵阳银行流通股。三家机构旗下产品累计持股超 1786 万股,如此大规模的持股,既体现了机构对贵阳银行的战略投资布局,也反映出市场对其发展前景曾寄予厚望。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持有大量股份、理应高度关注投资安全与回报的机构,在调研中却对半年报暴露的核心风险“集体沉默”。无论是资产质量恶化、贷款结构风险,还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均未进入提问范围,反而将焦点集中于存款增长、负债成本等已在公告中披露的表层数据。这种“回避要害”的调研态度,不仅无法助力中小投资者全面评估贵阳银行的经营韧性,还可能误导市场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判断,既违背了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看门人”的职责,也与投资者关系活动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

  (提醒:内容来自:贵阳银行官网、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尾声:

  “贵阳银行此次调研活动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关乎自身的市场形象与投资者信任,也为整个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敲响了警钟。未来,贵阳银行如何应对经营困境,改善业绩表现,重新赢得市场信心?机构投资者又该如何切实履行职责,推动企业进行更透明、更深入的信息披露?这些问题值得市场各方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

上一篇:
公司产改成果获有色金属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下一篇:
宁德时代入股银河通用机器人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