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上汽再获国家级奖项:二十年进化,构建中国汽车的“自主技术坐标系”
发布时间:2025-09-28

  

  9月27日,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传出重磅喜讯:上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车,其新一代车型智己LS6荣膺官方权威奖项——“2025CIIF智行未来奖”。凭借颠覆性技术突破与极致产品力,智己LS6不仅印证了自身的硬核实力,更以标杆姿态彰显出中国智造在全球工业舞台上的创新高度与高端底气。值得关注的是,截至本届工博会,上汽已在该展会累计斩获7项大奖,持续领跑行业创新赛道。

  

  作为中国工业创新的“风向标”,工博会历来是企业技术战略的集中展示场。上汽在工博会的每一次亮相,都不是孤立的展示,而是“自主可控、用户导向、产业引领”战略的关键节点。这些成果串联起清晰的进化路径:从“突破单点技术”到“搭建产业生态”,再到“定义技术标准”,最终形成覆盖“三电+智能+整车”的全栈能力。

  技术筑基:场景验证破局(2006-2010)

  2006年,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在工博会亮相,首次实现中高端平台上的自主混动开发。彼时外资车企垄断混动核心技术,上汽选择以混动切入,既是节能减排的探索,也是突破“0到1”的尝试。

  

  真正推动落地的,是上汽对“场景验证”的重视。2007年展出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实现氢能动力实车应用;同年新能源车队在必比登国际挑战赛获佳绩。2008年帕萨特领驭燃料电池轿车服务北京奥运,2010年世博会上1125辆新能源车累计运行720万公里,完好率超99%。这些大规模场景既验证了储氢安全、能量回收等“卡脖子”技术,也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和核心团队建设。

  这一阶段的工博会,是上汽的“筑基期”:不求短期收益,而是通过奥运、世博等重大场景倒逼技术成熟,为后续产业化奠定基础。

  产业攻坚:从“可行”到“可用”(2011-2015)

  2012年,荣威E50纯电动轿车获工博会“创新金奖”,标志上汽进入产业化攻坚阶段。它搭载自主磷酸铁锂电池,续航180km,快充30分钟可达80%,并解决了低温续航衰减问题,是首款按量产标准开发的纯电车。

  与此同时,上汽形成“新能源量产+智能化萌芽”的双线布局。2011年新750Hybrid将油耗降至7.5L;2012年荣威550插混实现百公里油耗2.3L,突破国际水平。2013年工博会上推出的inkaNet3.0系统,则首次提出“三屏一云”,开启车联网探索。

  2015年成为转折点:MG iGS智能驾驶汽车获“创新金奖”,实现高速自动巡航和车道保持,代表自主品牌首次获国际认可。同年的“E享天开”分时租赁平台,通过APP实现订车到还车的全流程,用场景创新解决充电难、使用贵等痛点。

  

  到2015年,上汽已形成“纯电+插混+燃料电池”三条路线并行,完成从“实验室验证”到“市场可用”的跨越,成为国内首个具备自主新能源产业化能力的车企。

  生态融合:“新四化”落地(2016-2020)

  2016年,荣威RX5的问世改变了汽车定义。作为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它搭载YunOSforCar系统,支持语音控制、远程控车、个性化ID,上市即订单破7万,拿下工博会“工业设计金奖”。这不仅是车型成功,更是上汽“新四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战略的首次落地。

  

  此后工博会成为上汽“技术融合”的舞台。2017年ERX5叠加斑马智行,实现“导航-停车-支付”闭环;2018年MarvelX引入AR导航和自主泊车,成为全球首款L3级量产车。技术的组合不再是堆叠,而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生态整合。

  商用车也迎来突破。2019年5G智能重卡亮相,集成激光雷达、5G-V2X,实现L4级无人作业。2020年获工博会大奖,已完成港口队列运输和规模运营,提升产业效率。燃料电池也在这一阶段进入商业化,大通EUNIQ7以605km续航和3分钟加氢优势,成为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MPV。

  

  此时的上汽,已从“产品突破”走向“生态融合”,形成“乘商并举、纯电插混氢能互补”的完整格局。

  底座引领:从产品到标准(2021-2025)

  2023年后,上汽在工博会的展示重心转向“底层技术”。“800V碳化硅电轴”“魔方电池”“VMC中央协调平台”等,标志其进入“体系级引领”阶段。

  

  2024年推出的“星云平台”,作为首个中国纯电专属平台,实现“一度电跑12km”,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效率和智能化全面领先。同期发布的DMH超级混动系统,实测续航1748km,馈电油耗3.4L/100km,刷新混动效率天花板。

  2025年的智己LS6则是“底座赋能”的成果:搭载“恒星”增程,纯电续航450km;“新一代灵蜥底盘”实现蟹行模式;全球首发“一体化轻量智能底盘”,集成VMC控制、线控制动、四轮转向、固态电池,带来减重30%、转向响应10ms等体验。上市两天锁单超5000台,成为“技术兑现体验”的最好注脚。

  截至2024年,上汽在智电领域投入近1500亿元,累计专利超2.6万项,提出“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50%、智能网联车超50%”的目标。这意味着,上汽已从“跟随国际标准”转向“制定中国标准”。

  战略内核:支撑二十年进化的三大逻辑

  上汽技术战略的二十年进化,并非随机探索,而是始终围绕三大核心逻辑展开:

  一是“用户痛点”驱动技术方向。从荣威E50解决“家用充电难”,到DMH混动解决“里程焦虑”,再到灵蜥底盘解决“城市停车难”,每一次技术突破都瞄准用户最真实的需求——这让上汽的技术创新始终不偏离“市场价值”,避免“技术空转”。

  二是“自主可控”贯穿技术全链。从早期混动控制单元的自主开发,到如今星云平台、DMH系统的全栈自研,上汽始终坚持“核心技术不依赖外部”。即便是与阿里合作互联网汽车,也坚持“自主定义产品、自主掌控数据”,这种定力让中国汽车工业摆脱了“组装厂”的困境,形成从芯片、软件到整车的完整技术链。

  三是“长期主义”布局未来赛道。燃料电池技术从2007年样车到2020年量产,智能驾驶从2015年MG iGS到2020年5G智能重卡,固态电池从研发到2024年半固态上车——上汽对前沿技术的投入从不追求“短期见效”,而是以十年为周期布局,这种耐心让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赛道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二十年工博会,映照着上汽技术战略的进化,更映照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信崛起。从上汽2006年带着“学习心态”展示首款混动车型,到2025年以“一体化轻量智能底盘”向全球输出中国技术标准;从依赖国外平台改造,到构建“七大技术底座”的自主体系——上汽的每一步,都在为中国汽车工业搭建“自主技术坐标系”。

  未来,随着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AI大模型上车等技术的落地,上汽的技术战略还将继续深化。而工博会这一平台,也将持续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如何以自主创新为笔,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技术篇章。

上一篇:
(深互动)TCL科技:公司子公司TCL华星以"应用赋能+原生创新"双轨战略引领行业发展
下一篇:
美酒、社交与圈层共鸣,酒鬼酒随长城五星一同亮相江苏羽球盛宴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