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长沙经开区奏响“引进来”与“走出去”高水平开放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5-09-15

近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在鹭岛厦门拉开帷幕,在这场汇聚了超100个国家和地区数万名嘉宾的国际投资盛典上,长沙经开区在中欧先进制造双向投资对接活动、韩国企业中国行等核心环节精彩亮相,与24家德企负责人和30余家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对接,向世界展示了争当“改革创新先行区”与“开放合作新高地”的强劲实力与独特魅力。

1_13960(1).png

中欧先进制造双向投资对接活动现场。舒展摄

这并非一次偶然的登场。从1992年蹒跚起步,到2000年升格为湖南首家国家级经开区,再到2020年获批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长沙经开区的发展脉络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手筑巢引凤,精准对接全球高端资源,打造吸引先进制造的“强磁场”;一手扬帆出海,全力构筑湘企走向世界的“大枢纽”。

筑巢引凤:打造联通世界的“投资洼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选择一个区域,就是选择一种生态、一个未来。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园区对接专区,长沙经开区开设了展馆,将自身区位优势、制造实力、新兴产业、营商环境等一一展现。

2_3245(1).png

韩国企业中国行专题活动现场。舒展摄

创业沃土的强大吸引力,首先源于其无可比拟的区位与交通优势。这里“海陆空”国际交通网络辐射全球,全球百强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京广等高铁大动脉在此交汇,2条地铁、3条高速织就了便捷的区域交通网,长沙经开区临近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长沙高铁南站、中欧班列长沙集结中心,15分钟可达上述交通枢纽,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贸易往来。这种“4个一刻钟生活圈”“1小时陆路交通圈”“3小时航空圈”的高效格局,让企业联通世界变得从容高效,为资本、技术、人才的快速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说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园区的“硬骨架”,那么精准有力的政策体系与无微不至的服务生态,则是其吸引全球资本的“强磁场”。长沙经开区创新推出的“1+N”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如同一张精密的导航图,为产业发展精准护航。这套体系不仅有贯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发展主政策,更针对生物制造、人工智能、人才引育等多个细分领域出台专项政策,实现了“一产一策”“一企一策”的精准滴灌。为了广纳天下英才,园区推出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抛出了重磅红利,最高200万元的资金奖励、200平方米的购房补贴等“真金白银”的政策,彰显了引才的决心与诚意。

3.jpg

长沙经开区。舒展摄

正是这种软硬环境的双重加持,让长沙经开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先进制造“集聚区”。截至2024年,园区企业总收入高达3405亿元,吸引了51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在此扎根。三一集团、铁建重工、山河智能连续五年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合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4%;上汽大众、比亚迪等五大整车龙头汇聚,形成了百万辆整车的设计产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数实融合”的推动下,2024年营收突破300亿元,蓝思科技、鸿蒙生态等百余家企业在此茁壮成长。

精准落子:中外投资者的“双向奔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既道出了园区与外资企业合作的真谛,更是过去数十年间长沙经开区与欧洲产业界深度互动、互利共赢的真实写照。

“德国是工业4.0的引领者,众多制造业‘隐形冠军’闻名世界,双方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低碳化合作方面大有可为。长沙经开区将以最大诚意、最好政策、最高效率服务德国企业来区投资兴业,共同打造中欧先进制造双向合作的新标杆。”在本届投洽会上,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红波的推介,充分展示出园区加强国际合作的开放姿态与服务企业来区发展的满满诚意。

4_19957(1).png

中欧先进制造双向投资对接活动现场各企业负责人就企业情况和相关产品展开深入交流。舒展摄

欧洲作为全球制造业和技术创新的高地,在技术研发、绿色制造等方面拥有深厚积淀;而中国则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快速迭代的应用场景。长沙经开区敏锐地洞察到这种高度的互补性,将对欧合作特别是对德合作,作为园区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支点。早在多年前,博世汽车、上汽大众、大陆汽车、索恩格、道依茨等德国知名企业就先后落户,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在园区形成了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

其中,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汽车在园区的发展轨迹,堪称外资企业与园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典范。多年前,博世选择落户长沙经开区,并逐步在此建立起研发、生产和测试一体化的完整布局。从最初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到后续扩展的研发中心和试验平台,博世在园区的发展路径,清晰地映照出园区制造业不断升级的节奏。

5_28689(1).png

坐落于长沙经开区的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资料图片

如今,博世长沙的员工人数是成立之初的10倍,销售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倍。公司先后于2005年至2014年间进行了四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5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第五期建设。这个正在建设的电驱动系统(中国)产业化研发中心,将全面覆盖产品开发、样品试制、应用开发、产品测试以及支持产品量产的全流程,致力于推动电驱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博世的成功,不仅为园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成为了吸引其他欧洲企业前来投资的“样本”。

为了进一步拓宽与欧洲的合作通道,长沙经开区主动出击,将招商的触角直接伸向了欧洲腹地。园区不仅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了招商专班,常驻开展对接工作,还联合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在本次投洽会上邀请了24家德企负责人参加中欧先进制造双向对接交流活动。这种“零距离”的对接,展现了园区满满的合作诚意。

在深耕对欧合作的同时,长沙经开区也积极拓展与亚洲其他制造强国的合作。在投洽会期间举办的“韩国企业中国行·医疗健康产业专题推介会”上,园区向20余家韩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和机构递出了合作的“金名片”。园区与韩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韩国LG的落户开启了双方合作的篇章。如今,面对生物医药这一未来竞争的关键赛道,长沙经开区展现出了志在必得的雄心。

6_15313(1).png

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医疗器械产业园。资料图片

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文骄在推介会上详细介绍了园区的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特别是针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大招”:“我们的生物制造与医疗器械政策……对新引进的龙头企业给予最高1亿元奖励;对生物制造新技术研发,按照40%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高成长性企业纳入‘苗圃计划’的,给予最高50万元/年奖励……”,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叠加园区内已集聚的海凭医疗、源品生物等重点企业所形成的产业生态,让韩国企业代表看到了巨大的合作潜力。

韩国企业代表Jae Hong Kim在活动后明确表示,其公司正积极筹划在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战略投资,并计划带领核心投资人团队访问长沙经开区进行深入考察。一场跨越国界的“双向奔赴”,正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精彩上演。

扬帆出海:构筑湘企出海的“全球枢纽”

如果说“引进来”考验的是一个区域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那么“走出去”则更能体现全球视野和服务能级。长沙经开区在全力打造外资“强磁场”的同时,更致力于构筑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护航本土的“经开制造”组团出海,在全球市场乘风破浪,这也是长沙经开区能够参与此次到此次投洽会这一国际性盛会的原因之一。

7_3015(1).png

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三一集团展区。资料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长沙经开区的企业军团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作为深耕非洲市场23载的中国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三一集团凭借1053平方米的超大室外展区,成为本届博览会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参展商。自2002年第一台平地机销往摩洛哥至今,三一的设备已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在展会现场,由三一硅能高效光伏组件、储能电源车和静音发电机组构成的微电网系统,为整个展场自主供电,生动展示了其为非洲市场提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吸引了肯尼亚、索马里等多个非洲国家代表团的到访。

龙头企业高歌猛进,园区的中小企业同样表现抢眼。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常客”,强农机械公司展示的成套大米加工生产线,凭借其“专为发展中国家开发”的精准定位,产品已成功出口至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湖南剽悍五金、湖南星通汽车等企业,也纷纷携带着各自的优势产品,积极抢抓出海新机遇。

8_15218(1).png

湖南剽悍五金是一家集产品研发、制造加工以及销售五金和电气产品于一体的一站式专业公司,公司的主要商标品牌“彪悍”畅销国内外。李杰摄

企业出海的亮眼成绩,离不开园区在背后的系统性谋划与平台搭建。长沙经开区深刻认识到,企业“走出去”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为此,园区出台了《推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明确提出到2027年,力争实现年度对非贸易额100亿元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系列高能级的平台应运而生。2024年6月启动的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已吸引超过60家对非合作机构入驻,迅速成为资源对接的核心节点。2025年6月,中非跨境贸易平台正式启动运营,亚马逊云科技、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等国际电商巨头同期落户,为企业扬帆出海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引擎和生态支撑。

9_19974(1).png

针对非洲物流基础设施滞后的痛点,园区还创新推出了海外仓共建共享机制,有效帮助企业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投资成本。园区在2024年实现了对非贸易额同比增长230%的惊人成绩,2025年1-6月对非贸易33.1亿元,同比增长21.2%。这一系列“打造中非经贸合作新模式”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2025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为全国开发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自贸经验”。

从厦门投洽会上的万众瞩目,到非洲大陆上的深度耕耘,长沙经开区正以“引进来”的魅力和“走出去”的魄力,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不仅是联通世界的“大枢纽”,更是先进制造的“集聚区”,不仅是内陆开放的“新高地”,更是营商环境的“强磁场”。它用实践证明,内陆园区同样可以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与世界共舞,与时代同行。

上一篇:
从“跟跑”到“领跑” 潍坊工业跑出高质量发展“中国速度”!
下一篇:
2025年国产主流分布式数据库产品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