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透视沪农商行半年报:从“稳健样本”到“投资价值坐标”
发布时间:2025-09-15

  

  日前,上海农商银行披露2025年半年报。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15494.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4%;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4.4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上升0.38%;归母净利润70.1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增长6.69%。在2023—2025年战略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阶段,各项指标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上海农商银行加快推进业务结构优化,负债端管控成效显著,资金成本稳步下降,零售养老金融实现突破,财富管理中收增长动能增强,业务结构和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

  此外,上海农商银行高度重视投资者回报。2025年中期分红派发现金红利23.24亿元(含税),分红比例达33.14%,较2024年中期提升7个基点。多家券商机构给予“买入”评级,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

  稳业绩——稳健增长构筑发展韧性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宏观经济的企稳向好为金融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推动自身稳健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上海农商银行坚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与质量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稳健提质的“期中答卷”。

  从总体规模来看,截至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资产总额15494.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4%;贷款与垫款总额7741.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1%;负债总额14184.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1%,吸收存款本金11090.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4%。

  在盈利能力方面,上海农商银行的“稳”与“进”同样值得关注。2025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4.4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上升0.38%;归母净利润70.1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增长6.69%,展现了在多重压力下仍能保持稳健增长的能力。其中,非利息净收入38.19亿元,同比增长2.19%,占营业收入的28.41%,较上年同期提升1.56个百分点,反映出营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内生增长动能的增强。利息与非利息收入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该行提升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的可持续性。

  资产质量始终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底线。上海农商银行在稳步扩张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发展与风险并重”的原则,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和信贷结构优化,确保资产质量保持在稳健水平。截至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率为0.97%,继续维持在1%以内,自上市以来始终保持行业领先的低位水平。拨备覆盖率达到336.55%,处于较为充足的安全区间,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资本实力是支撑银行持续发展的根基。2025年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继续保持较高位次。截至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52%,一级资本充足率14.55%,资本充足率16.90%,均大幅高于监管红线,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

  资产规模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改善、资本实力充足,不仅增强了该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也为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保障。

  优结构——多元业务驱动长期增长

  如果说“稳业绩”是银行经营的根基,那么“优结构”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金融业竞争加剧、利率下行趋势延续,单纯依靠传统利差收入已难以支撑银行的长期稳健增长。

  如何在守住风险防控底线的同时,算好“成本账”、优化“结构账”,是上海农商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成本端,上海农商银行持续加强存款期限结构的主动管理,推动存款成本稳步压降,上半年平均付息率降至1.57%,同比下降26个基点,成本端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7.46%,提质增效的经营目标在成本控制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在业务端,上海农商银行以“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为战略愿景,通过为客户创造功能型价值、专属型价值、情感价值,持续拓宽服务边界,深化服务内涵。

  围绕“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的战略布局,该行持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级。截至6月末,该行公司客户总数达34.56万户,对公贷款余额4959.29亿元,对公客户交易结算额同比增长3.59%,贸易结算量同比增长68.61%,代客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55.31%。

  在普惠金融领域,上海农商银行坚守“立足‘三农’、服务小微”的初心使命,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13.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7%;涉农贷款余额650.68亿元,其中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51.59亿元,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在科创金融领域,上海农商银行紧扣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打造“1+N”平台服务模式,汇聚政府、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投资机构合力,形成资源整合、政策对接、创投引荐、人才服务等“六维赋能”。截至6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客户数达4624家,较上年末增长8.09%。同时,该行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首次发布面向高校成果转化等早期科创领域的“捐赠+”方案,进一步拓展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在绿色金融领域,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业务全流程。该行发布“绿鑫同舟”品牌,建设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形成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多元化产品的服务体系。截至6月末,绿色金融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有效支持了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上海农商银行不仅契合了国家战略导向,也为自身培育了新的业务增长极。

  在养老金融领域,上海农商银行坚持“温馨、责任、情怀”的定位,探索养老金融与社区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出“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已在全市布局超1000家服务站,实现街镇全覆盖,提供健康关爱、社区舞台、家庭教育、综合金融等八大服务。截至6月末,该行已建成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代发养老客群达129万户,新增户数同比提升42%,代发养老金笔数增量居上海首位。通过打造直连居民生活圈的养老金融生态,上海农商银行不仅增强了客户黏性,也凸显了其社会责任与价值导向。

  多元业务的协同推进,不仅使该行在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活力,也为其长期增长注入了持续动能。

  高分红——投资回报持续提升

  对于银行而言,如何在“股东回报”与“资本留存”之间寻求平衡,既考验盈利能力,也考验战略定力。

  2025年中期,上海农商银行延续了高比例分红的传统。根据半年报披露,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该行对普通股每10股分配现金红利2.41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3.24亿元(含税),中期分红比例达33.14%,较2024年中期提升7个基点。

  这一分红比例不仅处于行业前列,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该行对股东长期稳定回报的高度重视。

  自2021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上海农商银行每年的现金分红比例均保持在归母净利润的30%以上,展现了对投资者持续、稳定、合理的长期承诺。这种稳定的分红政策不仅体现了银行对投资者权益的重视,也彰显了其稳健的盈利兑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政策的稳定不仅为股东带来直接回报,也增强了市场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今年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成功入选沪深300指数与上证180指数,实现了符合条件的主流指数全覆盖。这一举措意味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也将吸引更多被动资金和长期资金配置。纳入核心指数,既是资本市场对其长期稳健发展的肯定,也是其持续高分红战略的一种反映。

  上海农商银行方面表示,下半年,将持续强化市值管理工作,制定市值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公司发展质量、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推动市场估值合理反映公司价值。

上一篇:
小米正式向苹果宣战,正面狙击iPhone 17_卢伟
下一篇:
中油资本业绩说明会释放多重信号:市值管理深化推进,绿色与新兴产业布局提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