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资本市场丨牛市氛围渐浓 A股公司增持力度不减
发布时间:2025-09-15

  编者按

  2025年8月以来,A股指数走高,牛市氛围渐浓,未来市场发展更需要政策的呵护和制度的完善。而分红、增持与退市制度是影响A股市场走向的关键,它们为打造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筑牢根基。分红不仅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体现,更是促进长期资金入市、稳定市场估值的支柱;大股东及高管增持是稳定市场信心的另一重要力量;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则是净化市场环境的关键举措。本期报道聚焦当前发展的一些问题,如分红行业高度集中,广度和多样性不足,部分大股东增持存在“作秀”嫌疑,部分市场主体存在“退市即免责”的思想等,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推动A股市场朝着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投资者营造更好的环境。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炜

  自2025年8月以来,A股指数走高,牛市氛围渐浓。为提升市场信心,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增持力度不减。一项统计显示,截至9月9日,8月以来共有19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增持计划(剔除一致行动人内部转让),包括多家行业龙头公司。

  行业龙头公司频频出手增持

  长江电力8月22日晚间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三峡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40亿元、不高于80亿元。截至9月4日,三峡集团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4114.71万股,增持金额11.64亿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17%。贵州茅台8月29日公告称,控股股东茅台集团计划自本次增持公告发布之日起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低于30亿元(含)且不高于33亿元(含)。

  有的公司宣布已完成增持计划。隧道股份9月12日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上海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于5月16日至9月12日通过集中竞价增持公司6288.18万股,占总股本2.00%,增持金额3.99亿元,本次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大股东增持是市场重要的‘定心丸’,传递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与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增持能够有效稳定股价、提振市场情绪,同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

  引导市场理性看待公司价值

  近期,多家上市银行发布大股东及高管增持公告,包括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青岛银行等。其中,第三大股东国信产融控股拟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青岛银行股份,增持数量在2.33亿股至2.91亿股之间,不超过青岛银行总股本的5%。另外,上海银行10位董监高在7月下旬实施增持,该行董事长买入数量达10万股。

  田利辉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大股东增持是对资产质量与长期发展前景的实质性认可,有助于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形成价值回归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增持以往被用作弱市中稳定股价的手段,而近期银行股等增持是发生在股价大涨之后。例如,青岛银行自2024年以来合计上涨了65%以上,上海银行自2024年以来股价上涨了50%以上。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向中国经济时报表示,大股东在公司股价上涨后实施增持,背后有多方面的逻辑。一方面,体现了股东或董监高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即使股价已经上涨,他们依然认为公司内在价值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未来的发展潜力足以支撑更高的股价,所以选择增持来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红利。比如公司在业务拓展、市场份额扩大、盈利模式优化等方面有积极的战略布局和实际进展,这些内部人士基于对公司更深入的了解,作出增持决策。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种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叶小杰说,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市场可能存在一些投机因素或过度乐观情绪,增持行为可以向市场表明公司基本面扎实,不是单纯的股价炒作,引导市场理性看待公司价值,避免股价大幅波动,增强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信心,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

  投资者应警惕“作秀式”增持

  与增持一样运用比较多的市值管理手段还有回购。两者相比较,叶小杰称,增持侧重于内部人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而且增持后股东权益增加,在公司决策中的话语权可能增强;注销式股份回购则直接减少了公司的股本,在盈利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会提高,从财务指标角度直接提升公司投资价值,也显示公司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

  “增持更适合股权相对分散、股东有意愿加强控制权,或者公司经营稳健但市场关注度不高、需要通过股东增持来吸引投资者目光的上市公司;回购更适合现金流充沛、股价被低估且有提升每股收益诉求的公司。”叶小杰说道。

  谈到进一步规范大股东及董监高增持行为,田利辉认为,当前突出问题在于“承诺多、执行少”,部分公司的增持计划“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成为“高抛低吸”的工具。监管部门可建立“承诺—执行—评估”的闭环机制,强化执行跟踪与信息披露,防止市场被误导。同时,投资者应警惕“作秀式”增持,结合基本面、行业前景进行综合判断。

  在田利辉看来,重点考虑增持经营稳健、估值合理、行业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尤其是银行、医药、高端制造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增持,能更有效地传递价值信号,形成市场信心的良性循环。而高负债、业绩持续下滑的公司应当谨慎,避免用增持掩盖基本面问题,误导市场判断。

  叶小杰也认为,目前大股东增持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大股东增持可能存在“作秀”嫌疑,只是发布增持计划而不实际执行或执行力度远低于承诺,误导投资者,损害市场信任。增持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也有待提高,有时投资者难以及时准确了解增持进展和意图。

  他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增持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于未按承诺执行的大股东给予严厉处罚,如罚款、限制交易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大股东在增持过程中定期详细披露增持进度、资金来源等信息。上市公司还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大股东增持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保障中小股东权益,使大股东增持真正发挥对公司市值管理和市场信心提升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
AI时代终端大变局丨AIPC,“新手村”练级
下一篇:
深湾能源获得A+轮融资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