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A股并购重组活跃,诞生多只新“巨无霸”企业
发布时间:2025-09-15

  自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一系列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密集出台,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到“科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相继推出,再到近期《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实现多维度松绑,一系列制度优化路径清晰、层层递进,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在此政策红利叠加产能升级驱动下,2025年A股市场资产重组持续活跃。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发稿,年内已有超过22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并购重组事件及相关进展,涵盖重组意向、董事会通过、交易完成及取消等多个阶段。

  在资产重组实践中,上市公司的并购逻辑呈现出鲜明的战略导向——或通过跨行业收购新质生产力标的实现“破局转型”,或在主业基础上拓展“第二增长曲线”。

  其中,转型型并购成为业绩承压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选择。以金浦钛业为例,该公司拟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彻底置出旗下持续亏损的钛白粉相关业务资产,同时购入由实控人之女控制的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若交易顺利完成,金浦钛业将正式退出钛白粉行业,转型为橡胶制品制造商。回溯财务数据,金浦钛业近三年业绩持续下滑,亏损规模逐年扩大,而标的公司利德东方不仅具备良好成长性,财务状况亦相对稳健。此次重组若落地,将成为金浦钛业修复财务基本面、摆脱经营困境的关键举措。

  相较之下,拓展型并购则体现出企业深耕产业链、为自身注入“新动能”的布局思路。以国投中鲁为例,该公司计划收购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这家传统果汁生产企业将正式向电子工程业务延伸,实现从消费品制造到高端工业服务的跨界拓展,为长期发展开辟全新空间。

  从行业分布维度观察,2025年A股资产重组的“主战场”集中在半导体、算力产业、能源、医药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其中半导体行业凭借多起重磅案例成为资本关注的核心,行业整合与技术协同的趋势尤为显著。

  作为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的收购案堪称半导体领域整合的“标杆之作”。9月8日,中芯国际正式披露收购预案,拟通过发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49%的少数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将由51%提升至100%。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北方不仅是中芯国际当前重要的利润贡献方,其少数股东还多为具有国资背景的长期投资者,投资周期已接近或超过十年,存在明确退出需求。此次收购既帮助中芯国际实现对优质先进产能的完全掌控,又为国资股东提供了顺畅的退出通道,达成“企业增效、资本闭环”的多方共赢,进一步强化公司在产能调度、技术研发与客户交付中的协同效率,巩固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

  另一宗备受市场关注的半导体重组来自芯原股份。8月29日,芯原股份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芯来智融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并配套募集资金。芯原股份目前已持有标的公司2.99%的股权,此次收购意在全面纳入RISC-V生态核心资源,增强在IP核领域的话语权与综合服务能力。该交易如能顺利落地,将对半导体IP产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除半导体行业外,算力产业的整合也接连爆出“大动作”。东阳光9月10日晚公告,母公司东阳光集团携手东阳光及其他联合投资人组成买方团,拟通过现金支付方式,以280亿元收购秦淮数据中国区业务经营主体100%股权。东阳光表示,秦淮数据中国作为数据中心领域的头部企业,不仅具备领先的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框架、成熟的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能力及稳定的头部客户资源矩阵,更在服务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市场壁垒与品牌溢价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本次交易完成后,双方将在区域布局、技术、产品、需求四大维度实现深度协同赋能。

  此前,6月9日,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联合披露国内算力产业规模最大的换股吸收合并方案,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通过两家公司合并,可以实现海光信息在芯片领域以及中科曙光在整机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技术积累,团队和资金能力、供应链和市场资源等资源上的互补和深度融合,以资源融合反哺技术突破,以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以龙头企业带动加速算力产业生态环境构建,提升与国际龙头企业的同台竞争能力,助力我国算力产业健康发展。

  在重组规模方面,2025年已涌现多起“巨无霸”级资产重组案例,包括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以及中国神华的重大资产收购等,彰显出央企和行业龙头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源整合与战略升级的强劲势头。其中,中国神华的并购案尤为典型。8月15日晚,国内最大上市煤企中国神华披露了购资产的交易预案,按照预案,其拟收购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旗下13家涉及煤炭开采、煤化工及物流服务业的子公司,本次收购标的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达2583.62亿元,叠加中国神华原有超6000亿元资产,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将逼近万亿元,成为A股又一家“近万亿级”能源巨头。

  在交易方式选择上,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仍是主流模式,占比约六成,这种“股份+现金”的组合既能缓解收购方短期资金压力,又能通过股权绑定实现交易双方利益协同,适配多数企业的整合需求。

  而在主流交易方式之外,换股吸收合并的案例也呈现出显著增多的趋势,例如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湘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大智慧、以及备受关注的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案例。其中,历时一年推进的“南北船”合并,在近期迎来了关键节点。9月5日,中国重工A股股票正式终止上市,其股东所持股票将按照1:0.1339的比例转换为中国船舶的股票。整合完成后,中国船舶资产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完备的上市造船企业。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类换股吸收合并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消除企业间的同业竞争,避免资源内耗,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治理效率,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能力,最终推动行业内龙头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最后从重组进度来看,目前处于重组意向阶段的案例约占10%;董事会通过和股东大会通过阶段的案例最为集中,分别约占30%,意味着多数项目已完成内部决策,进入实质性推进环节;已完成交割的案例占比约14%;另有约17%的项目因市场环境变化、交易条件未达成等原因被取消或终止,凸显监管趋严背景下市场的审慎态度。

  近期多起案例也印证了这一态势。8月27日,永吉股份公告终止筹划发行股份收购南京特纳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控制权,距重组启动仅14天,理由是“短期内实施条件暂不成熟”;8月1日,慈星股份宣布终止收购沈阳顺义科技75%股份的计划,这是其年内第二次终止并购,历时近三个月的重组计划正式告终,折射出交易双方在谈判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决策审慎性。

  

上一篇:
2025年1-7月ADAS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自主崛起、头部集中与竞争深化
下一篇:
人保财险发布PICC中国地震人身伤亡巨灾模型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