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2025年中国汽车仪表行业市场:单车价值翻倍!软件订阅服务能否成为盈利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15

  2025年中国汽车仪表行业市场:单车价值翻倍!软件订阅服务能否成为盈利新引擎 前言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汽车仪表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传统机械式向智能座舱系统的颠覆性变革。

  2025-2030年是中国汽车仪表行业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的关键窗口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普及、消费者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叠加,推动行业进入高强度竞争与高价值创新并存的新阶段。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技术路线:三代同堂与智能座舱融合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汽车仪表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汽车仪表市场呈现“传统机械式、电子式、全液晶仪表”三代技术并存的格局。

  传统机械式仪表仍存在于部分经济型燃油车,但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电子式仪表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中端市场,功能从单一信息显示向多任务交互延伸;全液晶仪表则成为高端车型与新能源车型的标配,其通过高分辨率屏幕与GPU渲染技术,实现导航、ADAS预警、多媒体控制等复杂信息的动态可视化,并与中控屏、HUD、后排娱乐屏形成多屏联动,构建沉浸式智能座舱体验。

  技术融合方面,域控制器架构的普及打破传统仪表的独立ECU模式,推动仪表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自动驾驶系统的深度集成。

  例如,博世第五代座舱域控制器已实现仪表与IVI的算力共享,硬件成本降低约25%,同时支持OTA远程升级与个性化UI定制,满足用户对“千车千面”的体验需求。

  (二)产业链重构:本土化与生态化竞争 中国汽车仪表产业链呈现“上游多元化、中游集中化、下游全球化”特征。

  上游环节,京东方、TCL华星等面板厂商突破车载显示屏技术瓶颈,在亮度、对比度、可靠性等指标上达到国际水平;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企业推出的车规级AI芯片,为仪表智能化提供算力支撑。

  中游制造环节,德赛西威、均胜电子、航盛电子等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形成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算法的全栈能力,其产品不仅配套国内主流车企,更进入现代、起亚等国际供应链体系。

  下游应用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打破传统合资车企的技术垄断,为本土仪表供应商创造“换道超车”机遇,例如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通过自研智能座舱系统,推动仪表与车辆电子电气架构的深度融合。

  (三)政策驱动:双碳目标与智能网联标准 政策层面,“双碳”目标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构成行业发展的双重引擎。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45%,配套的车载显示系统需求随之激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要求2025年L2+级自动驾驶普及率达50%,直接催生高精度导航、驾驶状态监测等仪表功能模块增量需求。

  此外,工信部新规要求车载显示系统需满足ISO/SAE 21434网络安全标准,促使仪表系统芯片算力需求大幅提升,带动主控芯片单机价值量增长40%以上。

  二、市场分析 (一)需求结构:从功能满足到体验升级 消费者对汽车仪表的需求正从“基础信息显示”向“智能交互服务”跃迁。

  一方面,个性化定制需求爆发,用户希望通过仪表盘主题、布局、功能的自定义,实现“人车合一”的驾驶体验;另一方面,安全与便捷性成为核心诉求,AR-HUD技术将导航信息、路况预警直接投射至驾驶员视线前方,减少分心操作,其搭载率预计从2025年的3.5%跃升至2030年的18%。

  此外,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的提升,仪表盘与车载生态的融合加速,语音助手、在线娱乐、远程车控等功能成为标配,推动仪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进化。

  (二)区域市场:东部集聚与中西部崛起 区域市场格局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凭借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与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占据全国75%以上的仪表总成产能。

  其中,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江苏、浙江的整车制造基地与零部件供应链,形成“芯片-面板-整机”的完整生态;珠三角地区则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创新,在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领域领先。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依托重庆、武汉、成都等地的整车产能转移,2023-2028年仪表产能规划增速达28%,高于东部15%的行业均值,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三)竞争格局:本土崛起与跨界融合 市场竞争主体呈现“传统Tier1、科技巨头、新势力”三足鼎立态势。

  传统Tier1企业如德赛西威、华域汽车系统,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巨头如百度、华为,通过软件定义硬件(SDV)理念,推出“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的全栈解决方案,切入智能座舱赛道;新势力车企如蔚来、理想,则通过自研仪表系统与用户运营,打造差异化品牌标签。

  此外,消费电子企业如京东方、TCL华星,凭借显示技术优势跨界进入车载领域,推动仪表盘向曲面、柔性、透明等形态创新。

  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技术趋势:多模态交互与实时数据融合 未来五年,汽车仪表将聚焦三大技术方向: 显示技术革新:OLED与Mini LED技术逐步替代传统TFT-LCD,实现更高对比度、更低功耗与更薄厚度;AR-HUD成本降至150美元以下,推动其在15-20万元主力车型的普及。

  多模态交互: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眼球追踪等技术融合,构建“零按键”交互体验;例如,某企业推出的“光影仪表”技术,通过微型LED阵列实现仪表盘与内饰氛围灯的动态联动,创造未来感驾驶环境。

  车联网与大数据:仪表盘作为车辆数据入口,实时采集并可视化展示交通流量、充电桩状态、天气预警等外部信息,同时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

  (二)市场趋势:高端化与生态化并行 高端化:全液晶仪表渗透率将从2025年的45%提升至2030年的80%,单套仪表价值量上移至1200-2500元,其中多屏联动、OTA升级、AI语音交互成为标配功能。

  生态化:软件订阅服务占比从15%增至30%,企业通过“硬件+内容+服务”模式构建盈利闭环。

  例如,某企业推出的“仪表云平台”,可实时采集车辆数据并提供远程诊断、OTA升级等服务,通过持续用户运营创造长期价值。

  (三)政策趋势: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 标准化:工信部推动车载显示系统网络安全标准、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的落地,倒逼企业提升研发合规性;欧盟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的实施,推动中国出口企业加强ESG管理,预计影响20%以上外贸导向型企业的利润率。

  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采用再生材料、优化工艺流程降低碳排放,例如某企业新建的“零碳工厂”,其仪表外壳采用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

  四、投资策略分析 (一)核心赛道:智能座舱与高精度传感器 智能座舱系统:聚焦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其通过整合仪表、HUD、IVI、DMS(驾驶员监测系统)等功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符合主机厂“降本增效”需求。

  高精度传感器:投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ADAS核心部件企业,其与仪表盘的深度融合将推动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二)区域布局:中西部产能转移与出口市场 中西部:关注重庆、武汉、成都等地的整车制造基地配套项目,利用当地土地、人力成本优势,布局低成本、高效率的仪表生产基地。

  出口市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东南亚、中东、欧洲市场,重点投资符合欧盟R151网络安全法规、E-MARK认证的产品线。

  (三)风险防控:技术迭代与供应链安全 技术迭代风险:避免投资技术路径单一的企业,优先选择具备“硬件+软件+服务”全维度能力的标的,以应对显示技术、交互模式的快速变革。

  供应链安全:关注芯片、面板等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进展,投资已导入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芯片企业的项目,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如需了解更多汽车仪表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汽车仪表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上一篇:
2025婴儿服装行业:“童装延伸”到独立品牌,如何把握母婴消费升级窗口期?
下一篇:
自主百万级市场战事吃紧 比亚迪推出大六座仰望U8L强化布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