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黑龙江:种业发展要与农业大省地位相匹配
发布时间:2025-09-15

  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黑龙江省的种业发展并不理想,无法与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黑龙江省种业的主要症结在哪里?如何才能破解这些问题?有业内人士直言:黑龙江省必须在种业上下更大的功夫,否则将拖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黑龙江种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

  “黑龙江在种业发展上,还面临诸多问题。”一位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黑龙江省政协委员说。据他介绍,黑龙江省目前有549家种子企业,农作物种业产值近百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但只有垦丰、龙科、富尔、益农、普田5家企业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多数种企技术水平落后,对外依赖度高。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竞争无序。由于准入门槛不高、仿制难度小、侵权成本低等原因,导致小型种企恶性竞争。二是研发投入不足。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占企业利润的10%左右,黑龙江省种企研发投入普遍在3%以下,低于国际公认的5%正常线。三是育种技术落后。国际先进种企都建立了专业分工、团队协作、流水线运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已进入智能设计育种阶段,较传统育种缩短3—5年育种周期。而黑龙江省的育种工作仍以课题组制为主,呈现高度分散的作坊式状态,工作重叠、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存在技术代差,出多少成果依赖于育种个体。四是科研与市场脱节。种业科研人员80%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种业科研主力依靠财政支持,以项目为导向研发,成果转化率在30%至40%之间,远低于发达国家65%到85%的水平。

  “2022年,黑龙江省发布了《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3年来,种业发展虽有进步,但是缺少市场化主体的强有力推动,小散弱和各自为政现象没有根本转变,如此延续下去,种业不仅无法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引擎,还将拖了农业大省的后腿!”他感慨地说。

  黑龙江种业的出路

  ∨

  那么,黑龙江省种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了黑龙江省农科院一位知名专家,他认为,要充分发挥现有种企和科研院校等相关单位优势,探索完善各类种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种源支撑。

  为此,他提出,一是科研院校育种室组要大力支持企业育种。黑龙江省多数种企存在育种人才“招留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即使在大型种业,工资、奖金、职称评定和社会地位等均不如在科研院所。因此,只有进行育种体制与机制创新,保留育种人才的事业编制和退休待遇,才能让他们安心到企业做科研,有效提高育种效率和创新性。

  二是建设“研企结合”种业新模式。要充分发挥涉农科研院校和涉农种子企业各自优势,建设“育种”和“扩繁推广”相结合、适应各类生产需求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新模式,并要明确双方“责权利”,创新利益分配新机制,确保品种持续创新,这才是黑龙江省种业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是规划建设高标准育种和制种生产基地。农作物育种涉及培育亲本、组合杂交、性状选择、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多个环节。育种单位必须建设条件可控的高标准实验室和田间基地,要用好黑龙江省海南育种基地“南繁加代”,缩短育种周期,实现“异地选择”和“异地鉴定”,提升育种效率。

  前述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则直言,要推动种业发展,必须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省级种业集团,才能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黑龙江种业在行动

  ∨

  4月18日,北大荒集团组建了以垦丰种业为牵头单位的种业创新联合体,联合体聚集了北大荒薯业集团、牧业集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企业、科研院所、基地等34家单位。

  “联合体的成立,旨在汇聚各方资源力量,通过协同创新,攻克种业技术难题,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推动种业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垦丰种业总经理杨楠说。

  据杨楠介绍,近几年,垦丰种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24年达到1.3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近一倍,成果也逐渐显现。2022年,垦丰种业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入选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阵型的企业。近5年,垦丰种业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00个。

  为了推动种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8月22日,垦丰种业又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开启产学研协同创新新篇章。

上一篇:
“泸水新城”“水云瑶”项目正式重启
下一篇:
中小银行如何巩固净息差筑底企稳局面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