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曹仁贤穿越周期8万投资变身849亿 阳光电源双轮驱动夺得两项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2025-09-14

  超越特斯拉,阳光电源(300274.SZ)的储能出货量登顶全球榜首。

  这是阳光电源拿下的第二项世界第一。此前,公司逆变器出货量多次蝉联全球第一。

  阳光电源夺得两项世界第一的背后,是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曹仁贤28年的不懈奋斗。

  高校教师下海创业,租用两间平房,一头扎进光伏领域,曹仁贤开始了长达28年的光伏设备探索。

  曹仁贤并不“专一”。早在2017年,他就前瞻性地进入储能领域。此外,他还将产业的触角延伸至新能源投资开发领域。

  28年过去,当年的8万元启动资金,曹仁贤将其变成了849亿元。

  曹仁贤掌舵的阳光电源,在光伏行业陷入低谷之际,借助全球储能业务爆发,依旧实现了经营业绩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盈利超77亿元,同比增长约56%。

  时下,曹仁贤正在推动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此外,市场预期,他还计划将阳光电源旗下的电站类资产“阳光新能源”注入其控制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泰禾智能(603656.SH)。

  光伏行业多次周期性波动,曹仁贤何以能“不受风雨侵袭”?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对产业大势的前瞻性把握,对全球化视野的本土化践行,可能至关重要。

  从三尺讲台跃至全球大舞台

  低调但不神秘,曹仁贤是一名辞职下海创业者,其经历为业内津津乐道。

  1968年,曹仁贤出生于杭州普通家庭,18岁,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学习工业电气自动化,自此与这座科技之城结下不解之缘。

  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教学期间,曹仁贤曾发表过几篇关于逆变器的论文。

  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曹仁贤对产业实践的渴望。推进商业化,将纸面的论文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他动了创业的念头。

  1997年,29岁的曹仁贤辞去大学教师一职,自有资金8万元,向亲戚朋友凑够50万元,他租下两间平房,创立了阳光电源,正式踏上了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曹仁贤只能依靠传统电源产品勉强维持运转。转机出现在2003年,他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并在上海实现并网发电,一举打破国际厂商的垄断。

  2004年,趁着新能源发展的东风初起,曹仁贤果断砍掉了传统电源业务,集中资源到新能源电源设备上。

  2005年,曹仁贤开启了大功率储能专用变流器研发,逐步涵盖了储能变流器、电池、系统集成等多方面,能够提供风、光、储核心设备及高效协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2008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鸟巢场馆。到2009年,阳光电源已经掌握了中国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

  2011年,阳光电源登陆A股市场,成为国内新能源电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10年后的2021年,曹仁贤带领阳光电源登顶全球之巅。国际权威调研机构IHS Markit发布的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出货量排名显示,2021年,阳光电源以47GW的成绩首次摘下全球第一的桂冠。

  2025年8月18日,市场研究机构InfoLink发布了2025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阳光电源以18%的市占率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

  28年创业,曹仁贤走下三尺讲台,登上了全球大舞台。

  两项世界第一的创新驱动

  曹仁贤凭什么拿下两项世界第一?创新驱动!

  创业初期,阳光电源承接的南疆铁路沿线太阳能供电项目,成为曹仁贤技术落地的首个实践样本,也奠定了他“以技术解决实际能源问题”的发展基调。

  从实验室的技术理想到辞职下海的产业实践,曹仁贤凭借的是技术,阳光电源发展壮大的核心密码,是技术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

  曹仁贤建立了独特的“产学研共生”模式,他推动阳光电源与母校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累计完成横向课题100余项,形成“科技攻关、人才共育、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催生出PowerTitan2.0 液冷储能系统等创新产品。

  研发投入可以一定程度上佐证曹仁贤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2008年,阳光电源营业收入1亿元,研发投入0.14亿元。2020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8.06亿元、11.61亿元、16.92亿元、24.47亿元、31.64亿元,逐年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20.37亿元,同比增长37%。

  截至2025年6月底,阳光电源研发人员7120人,研发人员占比约40%。

  超过7000人专心研发,阳光电源累计获得申请专利10541件,其中发明5690件。仅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就新增1211项申请专利。

  阳光电源披露,公司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是行业内为数极少的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在合肥、上海、南京、深圳、德国、荷兰设立六大研发中心,为公司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提供领先的技术支持。

  历史上,光伏行业经历了几次寒冬。如2012年的产能过剩、2018年的欧盟“双反”政策及贸易摩擦影响,2024年以来出现的供需结构性失衡。在这几次寒冬中,曹仁贤及阳光电源均挺了过来。而这,靠的就是技术创新。

  光伏行业同质化竞争常见,曹仁贤坚持走差异化的路线。当多数企业聚焦电芯容量时,他推动阳光电源在构网型储能、智能运维等方面突破。

  借助技术创新,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最大效率全线达到99%,储能系统能量密度领先行业,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技术护城河。

  两条腿走路的风险平抑

  依靠技术创新构建的护城河,曹仁贤推动着阳光电源快速成长壮大。

  2011年,阳光电源上市当年,其总资产24.13亿元,2025年6月底,总资产达1183.94亿元。15年间,曹仁贤已经将阳光电源打造成千亿光伏设备帝国。

  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盘,阳光电源的市值达2776亿元,稳居“光伏一哥”之位。曹仁贤持股阳光电源的财富达到849亿元。这意味着28年前的8万元投资,已经带来849亿元财富。

  阳光电源的经营业绩也实现了数十倍增长。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4亿元、1.73亿元,2024年,二者分别达到778.57亿元、110.36亿元,13年间,二者累计增长约88倍、62倍。

  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33亿元、77.35亿元,同比增长40.34%、55.97%,二者均为高速增长。

  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出现了供需结构性过剩现象,行业出现了整体性经营亏损,但阳光电源的归母净利润依旧高速增长。

  阳光电源的经营业绩稳健增长,与曹仁贤前瞻性产业布局相关。

  2013年,曹仁贤未雨绸缪,不再坚持其“专一”深耕逆变器行业的策略,开启了多元化之路,涉足下游的新能源投资开发。

  2017年,曹仁贤前瞻性进军储能系统,而在2006年,其已经进行储能系统研发。阳光电源因此成为国内最早涉足电力储能领域的主要厂商之一。

  如今的阳光电源,主营业务涵盖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及充电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为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控及电源系统等,核心业务覆盖光伏与储能两大行业。

  2024年以来,尤其是2025年,阳光电源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核心因素就是储能业务爆发,一跃成为公司第一大利润来源,较好平抑了光伏行业波动风险。

  除了两条腿走路,曹仁贤带领阳光电源积极出海,进行全球视野之下的本土化实践。

  数据显示,阳光电源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支机构和60多家代表处,服务全球五大区域,拥有超520家服务网点和数百家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产品已批量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海外光伏逆变器的产能已达50GW。

  曹仁贤正在推进资本运作,完善产业布局。一方面,曹仁贤推动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另一方面,曹仁贤入主泰禾智能,市场的预期是,将阳光电源电站类资产“阳光新能源”独立出来,注入泰禾智能。

  走下讲台投身实业,曹仁贤用28年打造了千亿光储帝国,书写了一段新能源领域的创业传奇。曹仁贤用28年的实践证明,建立在技术创新突破与时代需求的共振,才能赢得市场。曹仁贤正在推动阳光电源稳健前行,或将创造更多可能。

上一篇:
A股31家预制菜概念股60%业绩下滑 味知香股价跌72%安井食品冲H股突围
下一篇:
歌尔股份拟换股增资强化光学布局 手握超200亿资金动作频频聚焦AI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