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新能源与 AI 算力的 “双轨博弈”:A 股资金切换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投
发布时间:2025-09-13

2025 年 9 月的 A 股市场,如同一场激烈的赛道切换赛。前一周还在新能源产业链带动下实现上涨的创业板指,仅隔一日便因 AI 算力板块的反弹再度陷入调整。这种“高低切”的频繁上演,不仅是资金对短期收益的追逐,更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对产业趋势的深度博弈。当 AI 算力的高估值泡沫引发争议,新能源凭借技术突破与政策预期重新获得关注,两大板块的此消彼长,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中国产业转型与市场估值逻辑的绝佳窗口。

一、AI 算力:高增长光环下的估值焦虑

在 2025 年 A 股上半年的行情中,AI 算力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以寒武纪为代表的 GPU 企业、新易盛等为核心的光模块厂商,以及英维克引领的液冷赛道,凭借技术迭代与订单爆发,成为资金扎堆的“香饽饽”。从业绩数据来看,这一板块的增长韧性确实令人瞩目——2025 年上半年,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69.40%、355.68%、37.46%,海外 CSP 巨头的持续加码更让市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Meta 计划到 2028 年前在美国本土投资至少 6000 亿美元用于 AI 算力基础设施,OpenAI 与甲骨文签署五年 3000 亿美元算力采购合同,这些重磅消息一度将行业预期推向顶峰。

然而,高速增长背后,估值泡沫的隐忧逐渐显现。寒武纪公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 28 日,公司滚动市盈率达 5117.75 倍、市净率 113.98 倍,远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8.97 倍的市盈率与 5.95 倍的市净率。这种“天价估值”与行业基本面的脱节,让资金开始重新审视投资性价比。当 Meta 的 6000 亿美元投资计划公布后,AI 算力板块不仅未涨反跌,反而陷入持续低迷,“利好出尽是利空”的市场规律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深层次来看,AI 算力的增长逻辑正面临“预期差收窄”的挑战。前期板块上涨的核心动力,在于技术进展与产业影响超预期带来的想象空间,但随着巨头资本开支计划逐步落地、企业订单增速进入稳定期,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想象力开始受限。在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如更高效的芯片架构、更低成本的算力解决方案)或应用场景爆发(如 AI 在工业、医疗领域的规模化落地)的情况下,资金选择获利了结、转向低估值板块,成为必然选择。

二、新能源:技术破局与政策托底的“绝地反击”

当 AI 算力陷入估值焦虑时,此前因产能过剩、价格低迷而长期滞涨的新能源板块,凭借三大核心逻辑实现“绝地反击”,成为资金“高低切”的主要承接方向。

(一)固态电池:从“概念”到“落地”的技术叙事

在新能源的细分赛道中,固态电池无疑是最具爆发力的“新引擎”。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液态电解液,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安全问题,还能将能量密度提升 30%以上,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1000 公里”的场景突破。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需求重构,正是资本市场最青睐的“从 0 到 1”叙事逻辑。

从产业进展来看,固态电池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落地阶段。2025 年上半年,先导智能新增 4 亿元全固态电池设备订单,且客户以海外企业为主,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技术获得全球认可;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正式贯通,亿纬锂能计划 2026 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028 年推出第二代产品,宁德时代也预计 2027 年实现小批量生产。这些密集的产业动作,让市场看到了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明确时间表,也为板块上涨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的爆发不仅将带动电池厂商的技术升级,还将重塑整个产业链格局。从固态电解质材料(如硫化物、氧化物)到专用生产设备,从正极材料的包覆技术到负极材料的预锂化工艺,相关上下游企业都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这也为资金提供了更广阔的布局空间。

(二)储能:商业模式跑通后的“预期差修复”

如果说固态电池是“技术驱动”,那么储能板块的上涨则是“需求验证”的结果。2025 年 8 月,国内储能系统、EPC(含设备)订单规模分别达到 25.8GW、69.4GWh,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储能商业模式从“政策依赖”到“市场自主”的关键转变。

此前,136 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能政策,曾让市场对储能需求产生担忧,板块估值一度大幅下修。但随后多省份推出的容量电价、容量补偿政策,以及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带来的电价波动,让储能的经济性得到凸显:新能源项目通过配置储能,可将白天低价电量转移至傍晚、晚间高价时段出售,大幅提升收益水平。这种“自发自用+峰谷套利”的商业模式,彻底摆脱了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实现了需求的“刚性增长”。

从全球市场来看,储能的增长潜力同样不容小觑。美国关税扰动因素逐步消除,欧洲、澳洲、拉美等地因能源转型需求,对储能的采购量持续攀升。中信建投预测,2025-2027 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将从 257GWh 增至 467GWh,年复合增长率超 30%。这种“国内需求放量+海外市场打开”的双重逻辑,让阳光电源等储能龙头企业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

(三)光伏:“反内卷”政策下的供给侧重构

相较于固态电池与储能的“需求驱动”,光伏板块的反弹更多依赖“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预期。长期以来,光伏行业因硅料、组件等环节产能过剩,陷入“价格战”的内卷困境,2024 年硅料价格一度下跌超 60%,导致全产业链盈利承压。

为破解这一困境,国家明确提出光伏行业“反内卷”导向,核心在于通过能耗标准、环保要求等政策,限制低效硅料产能,推动行业供给出清。目前,市场正等待硅料产能管控细则的落地——一旦政策明确,将有效缓解硅料供过于求的局面,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环节的盈利水平也将随之修复。

不过,与固态电池和储能相比,光伏的“预期差”尚未完全兑现。当前政策细则仍未出台,硅料产能出清的节奏与力度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导致光伏板块的上涨幅度相对有限,更多处于“筑底等待”阶段。

三、双轨博弈下的投资启示:从“赛道炒作”到“价值锚定”

新能源与 AI 算力的板块轮动,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高增长”与“低估值”、“技术叙事”与“业绩验证”的平衡过程。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双轨博弈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需要从产业逻辑出发,寻找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标的。

(一)AI 算力:聚焦“硬科技”与“真需求”

尽管 AI 算力面临估值泡沫,但行业长期增长逻辑并未改变。未来投资的核心,应从“笼统炒赛道”转向“精选细分龙头”:一方面关注具备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如 GPU 芯片设计、高端光模块制造等领域,这些环节的技术护城河较深,不易被替代;另一方面聚焦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应用场景,如 AI +工业互联网、AI +医疗影像等,这些领域的需求具备刚性,能够支撑企业业绩持续增长。

同时,投资者需警惕“纯概念炒作”的风险。对于缺乏业绩支撑、估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即使有短期消息刺激,也难以维持长期上涨,盲目追高可能面临较大损失。

(二)新能源:把握“技术突破”与“政策落地”节奏

新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需围绕“技术迭代”与“政策节点”展开:在固态电池领域,可关注设备商、电解质材料供应商等产业链上游企业,这些环节将率先受益于技术商业化;在储能领域,重点布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具备渠道优势、能够承接大额订单的公司;在光伏领域,需等待硅料产能管控政策落地,再逐步布局组件、逆变器等盈利修复确定性较强的环节。

此外,新能源行业的“反内卷”是长期趋势,具备技术优势、规模效应的头部企业将在行业整合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投资者可长期关注这些企业的估值修复机会。

(三)市场整体:理性看待“高低切”,避免“追涨杀跌”

A 股市场的“高低切”本质上是资金对市场估值的再平衡,而非行业趋势的根本性逆转。在板块轮动频繁的背景下,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而是从长期视角出发,结合企业的基本面、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估值水平,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若难以精准把握板块轮动节奏,可通过配置指数基金、行业 ETF 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分享新能源、AI 算力等新兴产业长期增长的红利。

结语

新能源与 AI 算力的双轨博弈,是中国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无论是 AI 算力的技术突破,还是新能源的绿色转型,都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场博弈并非零和游戏,而是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引导资源流向真正具备创新能力与增长潜力的产业。

未来,随着 AI 算力的技术迭代与新能源的商业化落地,两大板块或许将从“相互替代”走向“协同发展”——AI 技术可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效率与储能的智能化水平,新能源则为 AI 算力提供绿色低碳的能源支撑。这种产业间的协同效应,或将成为 A 股市场新的增长引擎,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广阔的投资空间。在这场长期的产业变革中,唯有深耕产业逻辑、聚焦价值本质,才能在市场波动中把握确定性机会。

上一篇:
市值3000亿光伏巨头赴港IPO,确定H股发行董事
下一篇:
又一中船系企业换帅,中报亏损5.7亿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