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一所高校撑起超7亿收入,上市公司转营利卡壳
发布时间:2025-09-13

  一所非营利的民办本科高校,正被资本推动着驶向「营利性」的彼岸。

  2025 年 9 月 5 日,友联国际教育租赁控股有限公司(1563.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将旗下控股高校烟台南山学院的办学性质由「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变更为「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所位于山东省龙口市的学校,经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原为非营利性民办本科院校,如今却站上了资本冲击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边界的风口。

  烟台南山学院最初由南山集团投资创办。2022 年 8 月 18 日,主营教育设备租赁业务的友联国际以约人民币 5.66 亿元完成对南山学院 70%股权的收购,正式进军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从教育租赁到高等教育运营的业务多元化转型。

  自收购完成后,南山学院的财务业绩被并入友联国际的合并报表。据公司年报,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 12 个月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35 亿元,收入大幅上升主要原因为于报告期内收购烟台南山学院业务令集团整体收入增加所致;其在校学生规模也迅速增长,截至 2025 学年,烟台南山学院的学生人数已接近 4 万人。对于友联国际而言,这所高校稳定的学费现金流和清晰的扩张潜力,使其成为资本逻辑下最具成长性的资产之一。收购完成后,公司还推动南山学院实施「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试图用企业资源为学校搭建市场化运营框架。

  在最新公告中,友联国际明确重申,根据其 2022 年 8 月发布的收购通函,公司与南山学院「拟将目标学院注册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并承诺将在年度及中期报告中持续披露相关进展。但公告也披露,受制于政策程序障碍,这一计划目前仍无法实质推进。公司管理层自收购完成后已多次向山东省教育厅等省级主管部门咨询相关政策,最近一次在 2025 年 2 月,但获悉山东省尚未出台针对现有民办高校转为营利性学校的具体程序,也未明确发布时间表。

  公告指出,虽然中国法律允许民办学校自主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但在缺乏实施路径的前提下,公司「尚不能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其财报中「也未体现任何相关进展」。

  业内普遍认为,推动南山学院「转营利」的根本动力,来自友联国际对资本回报的诉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非营利性学校不得向举办者分配办学结余,其资产属于学校法人,不得被私人占有;而营利性学校则允许举办者合法取得利润,并在财务运作、资产处置、资本交易等方面拥有更高灵活性。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控股非营利学校虽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却无法获得利润分红,也无法计入盈利中心。在资本市场估值体系中,这类「封闭资产」难以释放经济价值。若南山学院能完成性质变更,友联国际便可通过利润分配、关联交易等实现合法回报,也有望将其纳入公司的盈利主体,提升整体市值与投资者信心。

  同时,南山学院在校生已近 4 万人,扩张与建设需求迫切,若取得营利性身份,还能引入外部资本,缓解融资压力。当前山东省尚未出台相关细则,监管对「转营利」操作态度亦相对模糊,这反而被友联视为一个可以「先行占位」的制度窗口期。

  然而,将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资本化,意味着友联国际也将直面来自政策、舆论与内部治理的多重挑战。一旦未来中央收紧对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监管政策,南山学院可能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财务风险。社会舆论亦可能质疑,高校被资本控股后若过度追求利润,是否会牺牲教育公益性,进而损害学校声誉与招生口碑。营利导向与学术使命、教师激励、学生权益之间的天然张力,若缺乏制度性平衡机制,也可能演变为内部治理困境。

  烟台南山学院的「转营利」尝试,是友联国际教育租赁控股有限公司商业逻辑的自然延伸,也折射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资本逻辑、制度规范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制度仍未松动的窗口期,友联国际的公告既是对政策走向的押注,也是对资本市场的信号。无论能否落地,这一案例或将成为观察中国高等教育「资本化」进程的典型样本。

上一篇:
岚图的硬仗可能才刚开始
下一篇:
1万余名科技人才在2025外滩大会求职,超过六成企业发布AI岗位需求
Title